錢幣收藏的特點有哪些

  與執行法定貨幣職能的人民幣不同,錢幣收藏具有其自身的一些特點。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錢幣收藏的特點。

  錢幣收藏的特點:收藏價值與面值無直接關係

  作為收藏的錢幣是當作一種收藏商品,其收藏價值與其面值無直接關係,而與其發行年代的遠近、存世量的寡多及本身質地品相有直接關係。一般而言,發行年代越久,存世量越少,質地品相越好,其收藏價值越大,反之,收藏價值越小。另外,也與各枚錢幣流通時間長短、流通範圍大小及收回方式有關。

  一般說,流通時間越短,流通範圍越狹,其存世量越少,收藏價值越大。就收回方式而言,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正常情況下的只收不付,人民幣換版一般均採用此種方式;另一種是非正常情況下的限期收兌,如第二套人民幣1953年版3、5、10元券就採取這種方式收回,不言而喻,採用此種方式收回較為徹底,且有特殊的收藏意義,故其收藏價值要大。

  錢幣收藏的特點:當做藝術品和文物

  執行法定貨幣職能而在流通領域發揮作用的人民幣,人們只關心其真偽和幣值的穩定,而不注意人民幣本身的質地和貨幣文化的內涵,因為經過磨損和未經過磨損、設計精美和設計平常的同面額人民幣交換價值相等。

  但作為收藏品的錢幣就不同了,收藏者關心的是錢幣的質地、品相及作為藝術品和文物的文化內涵,因為對收藏者和研究者來講,其收藏的錢幣是極好的貨幣實物教材,可以從錢幣學、貨幣史的角度進行學習、研究、考察,從美學角度進行鑑賞,從而提高文化素養和愛國主義情操。

  錢幣收藏的特點:不受國界限制

  流通領域的人民幣執行各種職能時,在其沒有成為可自由兌換貨幣之前,一般限在國內流通;而作為收藏品的人民幣是沒有國界限制的,可以作為任何國別收藏者的收藏物件。

  從錢幣的收藏表現出的特點可以看出,它是流通領域之外的一種文化活動,是貨幣文化的繼承、發展和延續。

  擴充套件閱讀:錢幣的命名方式

  以幣面文字命名。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刀”、“即墨刀”、“安陽刀”、“明刀”,漢、魏、晉、南齊等時期的“五銖”以及唐朝以後的“元寶”、“重寶”、“通寶”等,都是因幣面的文字而得名。

  以幣體形狀命名。春秋戰國時期的“針首刀”、“圓首刀”、“三孔布”,漢代的“莢錢”,以及秦後的“方孔錢”,都是根據幣體的不同形狀而命名的。 四、以幣體重量命名。秦始皇時全國統一鑄幣“半兩”和開始鑄於漢文帝五年時的“四鑄”,都是以當時每枚錢幣的實際重量命名的。

  以幣面圖案命名。清末各省多鑄銀元,因錢幣中央有蟠龍紋,故稱“龍洋”。

  以流通地域命名。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銀行、晉察冀邊區銀行、豫鄂邊區建設銀行等發行的貨幣,都在本區內流通,故稱“邊幣”。

  以譯意命名。維吾爾語“普爾”譯意為錢,“普爾錢”由此得名。

  以通稱命名。“番餅”是舊時對流入中國的銀元的俗稱。過去在廣東通稱外國為“番”,中國舊稱銀幣為銀餅,故對外國銀幣稱“番餅”。

  以幣材產地命名。朱提銀是漢代一種白銀名稱,產於雲南昭通的朱提山。後世稱銀為朱提,即由此而來。

  以幣材與幣形結合命名。“馬蹄銀”因其製作材料為銀,又形如馬蹄,故名。 錢:周朝有一種鏟形的耕具叫錢,它的形狀和漢字“大”差不多,古人經常把它作為交換的媒介物,後來金屬貨幣又仿它製造,“錢”就成為貨幣的通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