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冬至的相關知識

  從冬至開始,白天會漸漸變長,古人認為這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所以把冬至當作年週期、大自然氣運週期、萬物生長週期的真正起點。一年之中,最冷的時節到了,“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除了吃水餃,唱“九九歌”,你還知道哪些關於冬至的小知識嗎?

  有關冬至的習俗和生活知識要知道

  詩歌中的冬至

  邯鄲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小至

  【唐】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琯動浮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

  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和李十二舍人冬至日

  【唐】姚合

  獻壽人皆慶,南山復北堂。

  從今千萬日,此日又初長。

  三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河邊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習俗知多少

  作為一個天文類節氣,冬至也叫“夜長至”“晝短至”。這時天氣寒冷,人們躲在屋裡教孩子唱數九歌,用九九消寒圖記載陰晴,以占卜來年豐歉。當然,最主要的習俗還是跟吃有關,不過可不要光記著吃餃子。

  ●北方餃子,南方擂圓

  冬至大如年,所以好吃的很多。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這是人們熟知的。

  前者,我們以河南為例。“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對吃餃子的俗稱。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還鄉時適逢大雪紛飛,寒風刺骨。他看見鄉親們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非常難過,就叫弟子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裡煮熟,施捨給百姓。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

  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吃餃子的習俗,連帶還有“不吃餃子掉耳朵”的說法。

  後者我們以浙江為例。冬至時,浙江人好吃“冬至圓”。在臺州,擂圓是重頭戲,“圓”意味著“團圓”“圓滿”,擂圓是用糯米粉做的,先把糯米粉和溫水揉成麵糰,再摘成醋碟大小的圓子揉圓,煮熟後放在豆黃粉裡滾拌,因為這個過程方言叫“擂”,所以冬至圓起名叫“擂圓”,而豆黃粉是用黃豆炒熟後磨成粉再拌入紅糖,味道香甜濃郁,配上糯米圓的細膩糯軟,令人食慾大增。

  ●餛飩拜冬,豆腐致富

  除了餃子、湯圓,冬至美食可謂千里不同風,以下再舉幾個例子。

  吃“冬至肉”,是南方冬至掃墓後同姓宗族祠堂按人丁分發“胙肉”的古老食俗。肉有生、熟兩種,分時按學歷高低,以示鼓勵;同時優先照顧老人。現在在湖南仍有此遺風,他們殺雞宰豬,把肉陰乾享用,有諺語稱:“吃過冬至肉,身體賽牛犢。”

  “供冬至團”也是江南習俗。冬至團是以糯米粉為麵糰,內包肉、菜、糖、果、豇豆、赤豆沙、蘿蔔絲等蒸成,主要充作供品,也可待客或贈送親鄰。

  “餛飩拜冬”是北方的冬至食俗。《帝京歲時紀勝》說:“預日為冬夜,祀祖羹飯之外,以細肉餛飩奉獻。諺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之遺意也。”之所以選用餛飩拜冬,是因為“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

  一道菜:

  清湯冬菜蘿蔔牛腩

  在北部地區,號稱冬季吃賽過小人蔘的白蘿蔔是必不可少的進補美食,而白蘿蔔的絕佳搭檔是滋養脾胃的牛肉,兩種食材一個性溫一個性寒,兩者一起正好寒熱中和,“香”得益彰!

  二種“餃子”:

  第一個餃子是用來吃的

  如果冬至以後比較怕冷的,不妨吃些韭菜雞蛋、胡蘿蔔羊肉、香菜肉餡的餃子,有助於溫補氣血,增加熱量。

  第二種“餃子”長在我們身上

  就是我們的耳朵。這個時候經常按摩耳朵,有助於腎臟的保健和氣血的順暢。最常用的三種按摩方式是拉耳垂、提耳尖和摩耳輪。

  三道湯:

  1、當歸生薑羊肉湯

  中醫理論認為,冬季在五臟六腑中對應腎臟,而腎臟又主封藏,是收納陽氣的關鍵,因此,在陽氣最弱的冬至前後,補腎陽是養生的主旋律。對一般人來說,溫補腎陽主要通過藥膳方式即可,最著名的“當歸生薑羊肉湯”就能很好地補氣補血助陽。

  2、薑母鴨湯

  冬至這一天,還可以燉鍋薑母鴨,一來驅寒強身,二來增加節日氣氛。“薑母”要選老薑,把煸好的鴨子及薑汁一同倒入,另加入適量甘蔗、陳皮、黃芪、黨蔘等食材,煨至鴨肉熟爛即可。

  3、老母雞湯

  在冬至這天喝雞湯,可以補上一年。雞湯被人們視為“補身良藥”,多喝些雞湯可幫助人體氣血恢復,也有助於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將流感病毒拒之門外。

  四種果:

  1、花生

  冬至養生適宜吃點花生,花生具有“護心”功能。常食花生,可促進體內膽固醇分解,不但可降低血液膽固醇水平,而且對防止中、老年人的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的發生都有較明顯的效果。

  2、核桃

  中醫認為核桃仁味性甘溫,有“黑髮,固精,治燥,調血之功”。每天吃20克左右核桃,能補腎固精,潤肺止咳、化痰定喘,順氣補血。

  3、栗子

  冬至適宜吃栗子,可有效地預防和治療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尤其適用於因腎虛所致的腰膝痠軟或者中老年人腿腳無力、小便頻多者。

  4、桂圓

  桂圓又稱龍眼,能養心安神,有助緩解健忘、失眠。另外,比較勞心的人也容易耗損心脾氣血,吃點桂圓更能有效達到補益功能。但要提醒的是虛火旺或有熱性體質的人,不能吃桂圓。

  【地理】有關冬至的知識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

  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

  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

  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見三秦。

  —杜甫《冬至》—

  天文座標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太陽執行至黃經270度,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又稱為冬至線***,

  平靜書齋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白天最“珍貴”,黑夜最漫長的一日。對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陽高度最低的一日。就北京市區而言,冬至這天白晝僅有9小時20分,而太陽高度也僅有26°42‘。冬至過後,夜空星象則完全換成冬季星空,而且從今天起開始“進九”。

  注:地極軸通過地心,連結南、北兩極,與地球公轉軌道面的夾角為66.5°,和地球自轉軌道面——赤道面垂直。

  冬至地理意義

  冬至日太陽直射示意圖冬至一陽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

  冬至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京的白晝時間僅有9個多小時。但是,這一天是數九的第一天,並不是最冷的時候,這是因為地球表面有大氣和水分,能夠儲存熱量,並不是“即存即失”,而有“積熱”。 冬至之後,雖然太陽高度角漸漸高起來了,但這是一個緩慢的恢復過程,每天散失的熱量仍舊大於接收的熱量,呈現“入不敷出”的狀況。 到了“三九天”,積熱最少,溫度最低,天氣也就越來越冷了。此時如果有冷空氣的影響,天氣就更為寒冷。待到過了這個“冷鋒”之後,天氣就會漸漸變暖。 所以說“冷在三九”,而“九九”已在夏曆一月、二月,中國大部分地區已入春,因此“九九豔陽天”。

  氣候特徵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逐漸變長,夜間逐漸變短,所以,有俗話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從氣候上看,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開始“數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數九”的第一天。關於“數九”,民間流傳著的歌謠是這樣說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過,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中國古人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