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茶文化和中國茶文化的不同

  英國茶文化是中國傳播過去的,那麼你們知道英國茶文化和中國茶文化有哪些不同嗎?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英國人沒有茶文化的概念。鴉片戰爭以後,英國人從中國學會了茶葉栽種、採收、製備。現在國際上市場佔有率最高的茶葉品牌是英國的“立頓”***國際市場佔壓倒優勢的品牌***。每年“立頓”茶葉要給英國人賺很多錢。

  嚴格說來,中國歷史上也沒有什麼“茶文化”的概念。史書雖然記載了一些著名的茶葉產地、品種和茶具,還有少量與茶葉有關的趣事,但這還不能稱為“茶文化”。歷史上,中國人只是把茶葉當作一種有益健康的飲料。據說按現代醫學觀點,茶葉不一定對健康有益。

  中國歷史上有少量文人,追求極至享受,也曾經研究用什麼水沏茶、如何燒水、使用什麼樣的茶具等。到明、清時期,還產生了“貢茶”***地方官員拍皇帝馬屁以求升官***。這也只不過是一種“奢嗜”,按現代話來說就是“炫富”。

  搞出“茶文化”概念是日本人,日本人搞了一大套喝茶的儀式,從坐姿到拿杯子、從燒水到沏茶等等;甚至對周邊環境等都有要求。這些體現了日本民族的什麼文化到現在也是個有個的說法。部分中國人學“茶文化”的概念主要是搞“噱頭”,一種賺錢謀生的方式而已。

  英國茶文化和中國茶文化的差異

  一、茶文化的界定及中英茶文化的形成

  茶的發現和使用並不等同於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具體而言,我國早在神農時代就發現了茶,但直到兩晉、南北朝的時候才出現了茶文化的萌芽;同樣,雖然茶從16世紀開始就已經向西傳播,但到18世紀才為英國社會所接受,逐漸從宮廷貴族的專享演化為社會各階層的飲品。

  在中國,茶葉在發現之初本是作為藥用的;後隨著對其認識的加深,至秦漢時,茶成為飲品;再至兩晉南北朝時,茶成為尋常人家的待客之物,融入了尋常百姓的生活。東晉時,茶不再僅僅是單純的飲品,而成為了待客之物、祭祀之品,表現出了自身價值之外的文化功能,進入了精神領域,中國茶文化由此萌芽,其所具有的社會文化功能逐漸超過其自然實用功能。但這一時期的茶文化也只是寒光微露,還沒有形成專門的學問。直至唐代,我國的茶文化才正式形成。唐朝時,農業進步、商貿活躍,促進了茶葉的生產和銷售:佛教興旺、科舉初成、詩風繁盛、流行貢茶、令行禁酒。等時代因素更是掀起了一股社會飲茶風尚。唐人陸羽所著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茶葉的專著《茶經》更是極大地促進了茶文化的發展與傳播,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書中不僅對有關茶的各種知識進行了詳盡介紹,而且首次將飲茶過程看作一種藝術,還將儒、道、釋三家的思想內涵融入其中,創造出了一整套強調意境的中國茶藝。

  英國從未種植過茶葉,16世紀前更是隻喝咖啡和酒。茶葉在剛傳入英國的時候也是作為藥草使用的,真正把飲茶之風帶到英國的是英王查理二世的王后凱瑟琳。由於皇后的表率作用,雖然當時英國的紅茶價值黃金,但貴族們依舊爭相效仿,飲茶之風遂在英國宮廷流行起來,隨後進入貴族世家。中國茶由此轉為時尚奢華生活的標誌。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完成,英國政治安寧、經濟繁榮,很快確立了其海上霸主的地位,得以進口大量的茶葉,茶葉因此走進了尋常百姓家,慢慢成為日常生活的消費品。英國人的早餐豐富、午餐簡單,而晚餐一般要到八點鐘左右。一些無所事事的貴婦人覺得午餐過於簡單,且與晚餐間隔太久,便輪流在下午四、五點鐘的時候舉行餐會,吃吃甜點,喝喝紅茶。這種風尚逐漸流行,轉而成為維多利亞時期必不可少的用餐環節和正式的社交活動。19世紀40年代,貝德福德公爵夫人安娜對下午茶更是進行了奢華設計和積極推廣,下午茶逐漸成為幾乎所有英國人的生活習慣。至20世紀初的愛德華時期,單純的家庭式下午茶難以滿足人們高漲的消費需求,外出飲茶成為風尚。富於本土特色的英國茶文化由此確立。

  二、中英茶文化內涵的對比

  由上述可知,中英茶文化不同的形成背景和過程導致了兩者的內涵也有著極大的差異。中國茶文化根植於傳統的農耕文明,提倡心靈感悟,追求天人合一;英國茶文化則是由工業文明衍生而出,在宮廷貴族的高貴優雅的基礎上,融注了工業社會所注重的務實性與目的性。

  中國哲學源於農耕文明。農時農耕尤不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因而中國人視大自然為母親,對其有一種天然的崇敬、依賴之情,更極為推崇漢代的儒學人家蕈仲舒提倡的“天人之際,合而為一”的思想。茶生於山川河流之中,中國人在發現利用的基礎上,自然結合自身的審美情趣賦予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內涵。中國茶文化不可避免地帶有濃郁的山林氣息。綠茶在眾多茶葉品種中最受人喜愛,原因就在於未發酵的綠茶一經沖泡,其形狀、顏色、氣味無不給人自然的氣息,或看、或聞、或品,都令人彷彿置身於蔥綠的自然一般心曠神恰。紫砂茶具也在種類繁多的茶具中獲得最多寵愛,是因為紫砂這一陶土精靈給人以質樸的泥土芬芳和無限的天地靈氣。中國曆代的文人士大夫大都偏愛飲茶,雅興來時,常邀三五好友,於松風竹林間煮茗論道。數千年的文化薰陶,賦予了茶“淡泊”“寧靜”“返璞歸真”等神韻。一方斗室,一豆青燈,一杯香茗,常常使人氣定神閒、物我兩忘,得以感受“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理想境界。

  與中國“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同,西方文明主張“天人兩分”,視自身為探索者和研究者,試圖通過掌握自然的奧祕來主宰自然。具體而言,英國人喜好發酵過的紅茶,還經常加入其他調料,製成奶茶方才飲用。在茶具的選擇上,英國人也沒有一直沿用中國瓷器,而是創造性地將動物的骨灰加入到瓷土中進行燒製,製造出了飲茶用的骨瓷。英國茶文化還集中體現了西方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個人主義。比如,邀請別人來喝下午茶時,女主人們勢必要拿出家中最好的茶,費盡心思做出美味的茶點,還要換上最得體的服飾,從而向客人展示自己以及家中最完美的一面,獲得自我精神的滿足。此外,英國茶文化追求實用性。相較於中國茶文化隨時隨地皆可飲茶的傳統,英國人將茶與一日三餐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只會在固定的飲茶時間才悠閒地喝杯茶,如傳統茶、下午茶以及晚餐茶,體現了其嚴謹考究的文化特色。英國人還根據自身的飲食習慣製作了很多既能滿足口欲又能填飽肚子的茶點。

  中國茶文化吸收了儒、道、釋三家思想的精華,但其主導的思想還是儒家所提倡的“中庸”和“仁禮”,主張通過飲茶反躬自省,在和諧的氛圍中交流思想、增進情誼。同時,中國茶文化強調自然,追求以簡為德,心靜如水,返璞歸真,體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與中國茶文化的謙和相比,英國茶文化就多了幾許霸氣。英國曾一度國力強盛,稱霸海上,被譽為“日不落帝國”,因而英國人普遍有一種自傲排外的島國心態。加之,英國文化中存在一股強大的向上的價值取向。因而,無論什麼時間、什麼場合,英國人總竭力展示自己的最佳狀態,不敢有絲毫的怠慢和敷衍。喝下午茶自然也不例外——環境一定要優雅舒適,衣著一定到典雅得體,茶點一定要高檔精緻,待客一定要體貼周到。一頓真正的下午茶彷彿變成了一場時尚的社交盛宴,主人不敢有絲毫馬虎,客人也是小心翼翼,一定要穿著時下最流行的服飾赴會,否則稍有差池,便會招來嘲諷。

  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現代生活的快節奏衝擊著人們悠閒的傳統飲茶方式,人們很少有時間能夠靜心品味茶的內涵或者精心準備下午茶的服飾。在這種時代大背景下,中英茶文化都在經歷,深刻的變革。中國茶文化不再過分追求玄思靜想,英國茶文化也簡化了其過去花哨的形式和繁複的禮儀。中英茶文化逐漸出現交匯點,成為增進不同文化交流的助力。但不可忽視的是,中國傳統茶文化如今日漸低迷,而作為後起之秀的英國茶文化卻正風靡全球,如何保護和傳承好中國的傳統文化值得每個中國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