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茶道是怎樣的

  茶道是以茶招待賓客所形成的一整套禮節或儀式。如泡茶用水、飲茶用具、泡茶方法、飲茶方式、茶室佈置、禮節禮貌等都有具體的規定和要求。安溪作為烏龍茶的故鄉,其茶道也是很有講究的。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安溪茶道。

  安溪茶道的茶具

  1937年,莊燦彰《安溪茶葉調查》載:“安溪每一人家,有一茶壺,壺以久貴,以小為上,一壺數十金者亦有之。”

  由於受廣東潮州、汕頭地區的影響,文人墨客、富裕人家的家中基本都置有小巧精緻的茶具,稱為“烹茶四寶”,即:

  潮汕爐——廣東潮州、汕頭出產的風爐,有陶質的、有白鐵皮的。

  玉書——扁平薄陶的燒水壺,容水量約250毫升。

  孟臣罐——江蘇宜興產的紫砂壺,容水量約50毫升。

  若琛甌——江西景德鎮產的白色小瓷杯,一套4只,每隻容水量5毫升。

  他們以此泡茶品飲,視為典雅之舉和身份的象徵。

  安溪茶道的用水

  安溪是烏龍茶的故鄉,很早就對泡茶用水十分講究。

  一為“早水”,即清晨人所未汲用過的井水。

  二為“軟水”,即天然流動的山泉。

  明末清初,安溪縣治東隘門外有一名泉,名為“聖泉”,以此泉水沖泡“鳳山茶”,茶湯醇厚,香馥味甘,達到好茶好水相得益彰,一時為文人墨客視為時尚。

  安溪蓬萊清水巖寺有一名泉,也稱“聖泉”。始修於明·崇禎六年***1633年***、重修於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再修於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的安溪《清水巖志》載:“泉自石出,味甘且洌,長年不竭。遊人到此,飲之清心,沐之祛穢,瓶裝帶回,用以驅災凝祥,是曰聖泉。”古人遊覽清水巖寺,以聖泉水沖泡“清水巖茶”,身處名山勝景,品名水名茶,被譽為絕佳享受。

  三為“輕水”,即山上的人家遇多年難得的雪,收集珍藏的雪水。

  安溪茶道的用火及煮水

  用火上,安溪先人講究用甘蔗渣或木炭生火。

  煮水時,要大火急沸,待煮到“蝦目”轉“魚目”的“一沸水”時,即小水泡變為大水泡時,即行沖泡。

  安溪茶道的沖泡

  沖泡茶葉尤十分講究。為講究衛生和提高水溫,在沖泡前要先用開水燙熱茶具,再將沖泡第一遍的茶水立即倒掉,第二遍沖泡時又要將漂浮在水面上的泡沫颳去,然後還要在壺外重淋開水加溫。

  安溪茶道的十八道工序

  伴隨歷史發展,安溪逐步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安溪烏龍茶茶道”,共有十八道程式:

  1、山泉初沸。

  2、孟臣沐霖。

  3、烏龍入宮。

  4、懸壺高衝。

  5、春風拂面。

  6、孟臣重淋。

  7、若琛出浴。

  8、玉液回壺。

  9、關公巡城。

  10、韓信點兵。

  11、三龍護鼎。

  12、鑑賞湯色。

  13、喜嗅幽香。

  14、初品奇茗。

  15、再斟玉液。

  16、品啜甘霖。

  17、三斟石乳。

  18、領悟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