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道的四境之說

  茶道是茶文化中一部分,茶道的內涵豐富意義深長,你對於茶道的歷史瞭解多少呢?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茶道的歷史介紹

  茶飲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 操、去除雜念、修煉身心,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 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國曆代社會名流 、文人騷客、商賈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為榮,特別喜好在品茗中 ,吟詩議事、調琴歌唱、弈棋作畫,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 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 ,是很益的一種和美儀式。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 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 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 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在唐朝寺院僧眾唸經坐禪,皆以茶 為飲,清心養神。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 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 》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 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 ,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 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 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閒和 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 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 ......”

  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 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 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餘杭縣的經山寺求學取經,學 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 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 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日本《本朝高 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臺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 寺”的記述。直到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1598年, 相當於我國明朝中後期***千利休成為日本茶道高僧後,才高高舉起了 “茶道”這面旗幟,並總結出茶道四規:“和、敬、清、寂”,顯然 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 框架規範仍源於中國。

  中國的茶道早於日本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遺憾的是中國雖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該領域中不斷實踐探索,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卻沒有能夠旗幟鮮明地以“茶道”的名義來發展這項事業,也沒有規範出具有傳統意義的茶道禮儀,以至於使不少人誤以為茶道來源於他邦。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有學者認為必要的儀式對“茶道”的旗幟來說是較為重要的,沒有儀式光自稱有“ 茶道”,雖然也不能說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稱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終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得來只要兩個動作就可以了: 放茶葉、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儀式又過於複雜或是過於講究 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會把日常的這件小事搞得如此複雜。

  事實上中國茶道並沒有僅僅滿足於以茶修身養性的發明和儀式的 規範,而是更加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造性地將茶 與中藥等多種天然原料有機地結合,使茶飲在醫療保健中的作用得以 大大地增強,並使之獲得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是中國茶道最 具實際價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

  茶道四境說的提出

  馮友蘭先生認為中國傳統哲學的主題是人生哲學,中國哲學精神也脫離不開對人/人事/人情的考量。他還根據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立場概括出四種人生境界,分別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前兩種境界都是非哲學的,只有後兩種境界與哲學有關,並且是哲學關注的物件,馮先生還指出,只有藉助哲學的反思省察,人生才能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馮友蘭先生所概括的境界說看似是對中國傳統思想的歸結,其實是接受了西學影響、採納西方哲學的範疇體系的嘗試,例如,馮先生所講的“自然”就不是儒家的原初含義,同樣,他明確地劃分出可以成為哲學物件和不可以成為哲學物件兩種不同的層次,這也是有別於中國傳統文化注重“世間道”的做法。中國茶道無法劃入馮先生的哲學物件之中,因為它不是形而上學的觀念構建,沒有正面回答知識論問題,它只與日用生活相關,只在民間風俗和日用生活中尋找意義,卻力圖將日常事件變為情趣、樂事,從而獲得恆久性。

  然而,傳統中國茶道也講境界,很早就提出了四境說,分別是:物境、藝境、人境、心境,並認為四境俱美才是至上狀態。明代的書畫家徐渭***1521-1593***被世人稱為“茶痴”,他最明確提出了宜茶境界說,認為物境、藝境、人境、心境俱美者乃宜茶最高境界。物境指飲茶的環境,主要指不是人為建造的居室、樓宇,而是自然天成、幽靜清雅的場所,如竹海、梅林、泉邊、湖畔等;藝境指使用器具的造型、沖泡或飲用之法的得體、撫琴弄簫的聲樂等共同構成的雅緻脫俗的氛圍;人境則指嘉賓來客與主人的融洽關係,專心於飲茶,彼此聲氣相投、趣味相和;心境指在飲茶中忘卻世間永珍,人與茶、茶與人合二為一,一心悟道,由此求得心胸的物我兩忘、豁然開朗。

  茶道四境之間並非簡單的高低替代關係,相反,四境是相互補充、缺一不可的連帶關係。物境和藝境提供了實體性基礎,人境提供了人際交往溝通的條件,心境則受到前三者的引導,反過來又純化、提升前三者的存在方式。宋人提出的飲茶“三點”——飲茶環境、水質和茶具、品飲者的修養三個方面,講的是同一個道理,也可用看做是茶道四境說的前身。

  茶道四境界不是人生境界,也非道德境界,它只是對生活情趣的關注,在匆忙、庸常的日常生活中尋找情投意合的同道,在刻意營造出的人為環境中折射當事人的思緒和體悟,這就是生活的閒、人生的隱和現世的樂。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1597-1679***有句名言,“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茶道四境在匱乏經濟時代顯得有些鋪張或矯情,對俗世凡眾來說它顯得過於高格調和雅緻,通常會被不諳茶道的人視為“茶疵”、“飲癖”,然而,恰恰是這些對茶情有獨鍾、不改初衷的人成就了茶道,使茶事成為風雅,使茶人有了品味。

  中國傳統茶道的四境說所講的茶道不是在用時間來衡量,相反,只在乎空間,中國人喝茶可以從早到晚,時間似乎停滯了,時間的意義消逝了,重要的是喝的什麼茶、用的什麼茶具、所處怎樣的環境和心境,這些都是空間要素。中國茶道弱化了時間維度,突出了空間維度,飲者或主賓飲者們共處的空間性存在的屬性得到充分闡發。中國茶分產地、產區;但各地的飲茶方式也有地區差別,茶室、茶館的陳設在理念上大多刻意濾去了時間的向量。據說真正諳茶者在頭三杯不事任何言語,靜靜品茶,全身心關乎茶主泡茶的一舉一動,用心體會茶湯之味、茶器之美、茶藝之精、茶席之雅,等等。品茶過程中茶者***包括茶人、茶客、茶主***的思想溝通不是靠語言傳遞,而是靠共感,情感共鳴,這樣的情感分享與特定的場景及其要素相匹配,它是以彼此共在、身心在場為其表現形式的。西方人則非常不同,他們用時間來度量茶,喝的是晨茶、上午茶、下午茶、晚茶,茶就像鐘錶一樣提示人正處於作業或行為的某個階段,所凸顯的是茶外之人的所作所為。茶只是工具性存在,茶為人所用,僅此而已。

  令人遺憾的是,茶道四境雖然關涉空間,但只是十分狹小的範圍,往往只是設茶席、茶會的那塊空間,或者僅僅關聯案桌、茶几的空間。飲茶者之外,即便在同一室內***如茶室、茶館***仍然可能垃圾遍地。中國茶道只提供了十分有限的悟道體驗,卻沒有成功擴充套件、延伸開來,成為“新民”乃至“新生活”的源頭動力。蔡元培在寫於1916年的《華工學校講義》中說道:“華人素以不潔聞於世界:體不常浴,衣不時浣,咯痰於地,拭涕於袖,道路不加灑掃,廁所任其燻蒸,飲用之水,不加滲漉,傳染之病,不知隔離。小之損一身之康強,大之釀一方之疫癘。”[i]推己及人、由此及彼這些中國文化傳統倡導的“類推”在茶道中未被生根、發揚。中國茶道創造的潔淨世界只侷限於當事人的精神領域,卻可能無涉於周遭環境,更未激發出行動的意志。中國士大夫階層的“坐而論道”、缺乏行動力的劣根性也大抵與此相關。

  中國茶道具體內容——閒隱樂——正是通過“四境”得到充分體現的。茶道的物境在於野趣、雅緻,在世間卻又脫俗清新,這就是閒和隱;茶道的藝境強調合於時令,契合儀規,烘托出寂靜、清和的空間,這就是閒和樂;茶道的人境突出的是同坐茶席中人一期一會,以情相交,以茶傳情,這就是得一知己而足矣的至樂;茶道的心境關注當事人反躬自省,向內心觀照,以茶喻人生、事業,滌除內心的不滿、怨恨,成就自性的伸張,這就是“大隱隱於市”的真諦。可以說,茶道四境說從不同角度全面解讀、深化了中國茶道。

  換句話說,中國茶道雖然也強調由茶及道、茶中見道,但並不追求道外世界。一句話,中國茶道的本質是道茶一體。日本茶道援佛入道,突出了“孤”、“寂”、“清”的品味;中國茶道引儒入道,強調的是“閒”、“隱”、“樂”。中國茶文化在唐代興起時就是雅俗共賞,宋代出現茶道時,也是同時存在士大夫、寺院、宮廷、世家、平民等不同的表現形式,而且佛門、道觀、儒家的祠堂、學堂、孔廟等都依據各自有關天、人、物的理念預設而發展出了不同的茶禮、茶藝乃至各自有別的茶道。茶文化流佈廣泛,是因為吃茶人都接受了其中的樂趣。周作人曾在《喝茶》一文中有極好的概括,“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忙裡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的現世享樂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ii]中國茶道具有深切的現實關懷,本著及物、依人、樂生的原則將茶道落腳在生活情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