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文山包種茶流程

  文山包種茶,為輕度半發酵烏龍茶。盛產於臺灣省北部的臺北市和桃園等縣。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文山包種茶的製作方法,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文山包種茶的製作方法

  文山包種茶,為輕度半發酵烏龍茶。盛產於臺灣省北部的臺北市和桃園等縣。香氣清揚含苞待放的“青春少女”-文山包種茶文山包種茶屬輕發酵茶類,外觀呈條索狀,色澤墨綠,水色蜜綠鮮豔帶黃金,香氣清香幽雅似花香,滋味甘醇滑潤帶活性。包種茶外觀似條索狀,色澤翠綠,水色蜜綠鮮豔帶黃金,香氣清香幽雅似花香,滋味甘醇滑潤帶活性。文山包種茶的採製工藝:雨天不採,帶露不採,晴天要在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三時間採摘。

  文山包種茶的基本概況

  俗名

  文山包種茶,又叫“清茶”,是臺灣烏龍茶種發酵程度最輕的清香型綠色烏龍茶。它產於臺灣伸北部的臺北市和桃園等縣,其中以臺北文山地區所產製的品質最優, 香氣最佳,所以習慣上稱之為“文山包種茶”。文山包種茶和凍頂烏龍茶一樣,都是臺灣的特產,享有“北文山、南凍頂”之美譽。

  特色

  製成的文山包種茶外形條索緊結,自然捲曲,茶色墨綠優油光,香氣清新持久,優天然幽雅的芬芳氣味,沖泡後茶湯色澤金黃,清澈明亮。品飲時,滋味甘醇鮮爽,入 口生津,齒頰留掀久久不散。具有“香、濃、醇、韻、美”五大特色,素有“露凝掀”、“霧凝香”的美稱,被譽為茶中珍品。

  歷史產處

  名貴的文山包種茶產於臺灣 臺北縣文山區,包括 新店、坪林、深坑、石碇、平溪、汐止等鄉鎮,具有兩百餘年之植茶歷史,為臺灣製茶的發祥地,本產區地處群山環繞,得天獨厚之經緯度,四季分明,氣候終年溼潤涼爽,土地肥沃,適於茶樹生長。現有茶園面積達1.895公頃,種植青心烏龍等優良品種所制包種茶品質極佳,年產量約為一百三十餘萬公斤,聞名海內外,被喻為茶中珍品,在世界茶葉市場中更是“只此一家,別無分號”。與 凍頂烏龍茶並稱為臺灣兩大名茶,素有“北包種,南烏龍”的說法。“包種”名的由來:在清 光緒初年,因向宮廷進貢,將四市兩茶葉用兩張方形毛邊紙內外相襯包成四方包,以防茶香外溢,外蓋茶名及行號印章, 光緒帝對此茶賜封為“包種”。臺灣所生產的包種茶以臺北文山地區所產製的品質最優、香氣最佳,所以習慣上稱之為“文山包種茶”。文山地區包括臺北市文山、南港,臺北縣新店、坪林、石碇、深坑、汐止等茶區。約有2300多公頃,茶園分佈於海拔400公尺以上的山區,環境特殊,尤以坪林地區山明水秀,氣候終年溫潤涼爽,雪霧瀰漫,土壤肥沃,故所產之文山包種茶品質特佳,更有“坪林包種茶”等於“文山包種茶”印像。

  坪林多丘陵,溫暖潮溼,雲霧瀰漫,正適合茶樹的生長。此地所生產的文山包種茶,正是名聞全省的臺灣三大茗茶之茶種。文山包種茶以青心烏龍烘焙而成,屬半醱酵茶,茶葉成條狀。每年依節氣採茶六次,其中以春、冬茶品質最好,且有鄉公所舉辦春、秋兩季文山包種茶比賽,保證品質與水準。

  文山包種茶的外形特徵

  包種茶 外觀似條索狀,色澤翠綠,水色蜜綠鮮豔帶黃金,香氣清香幽雅似花香,滋味甘醇滑潤帶活性。好的包種茶特別注重香氣,這種高香味的茶,貴在開湯後香氣特別濃郁, 香氣越濃郁代表品質越高階,***滋味甘潤、清香,齒頰留香久久不散。具有香、濃、醇、韻、美的特色。素有“露凝香”、“霧凝春”的美譽。文山包種茶清揚的香氣就是它典型的特徵。世界上沒有一種茶類像文山包種茶如此講究香氣品質,這種茶可以號稱是世界上最講究香氣品質的茶類。

  典型的文山包種茶特徵是:第一香氣一定要清揚,帶有明顯的花香,第二滋味要活潑甘醇,第三茶湯要呈亮麗的綠黃色。總之,如果您想要有那種一下子就令您飛揚奔放、激 越愉快的感覺,那您就該喝文山包種茶看看。

  文山包種茶的採製方法

  文山包種茶的採製工藝: 雨天不採,帶露不採,晴天要在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三時間採摘。春秋兩季要求採二葉一心的茶菁,採時需用雙手彈力平斷茶葉,斷口成圓形,不可用力擠壓斷口,如擠壓出汁隨即發酵, 茶梗變紅影響茶質。每裝滿一簍就要立即送廠加工。製作工藝分初精兩步。初制包括:日光萎凋、室內萎凋、攪拌、殺青、揉捻、解塊、烘乾等工序,以翻動做青為關鍵。每隔一至二小時翻動一次,一般須翻動四五遍,以達到髮香的目的。精製以烘焙為主要工序,初製茶放進烘焙機後,在七十度恆溫下不斷衄勸髮香,使葉性較溫和。

  文山包種茶的製作方法

  香氣清揚含苞待放的“青春少女”-文山包種茶文山包種茶屬輕發酵茶類,外觀呈條索狀,色澤 墨綠。如果說綠茶忠於原味,純淨自然宛如天真無邪的“純真稚子”,那講究香氣務必要清揚,滋味要甘醇活潑的文山包種茶,就該形容為是含苞待放的“青春少女”。

  喝了綠茶令人頓生幽曠清寂恬淡自適的感覺,而喝了文山包種茶則令人產生一種愉悅活潑的清揚氣息。

  文山包種茶的加工,不論從加工層次或手法來論,它就像呵護情竇初開的少女,極盡溫柔體貼,小心翼翼,很少茶類像文山包種茶的製造需要這樣輕手輕腳,一路小心呵護到底。由於輕發酵茶,文山包種茶大部份的成份也未氧化,所以風味比較趨近於 綠茶,而介於綠茶與凍頂烏龍茶中間。

  文山包種茶的由來介紹

  “包種茶”名稱的由來,相傳於距今150餘年前,大陸 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茶農仿武夷茶的製造法,將每一株或相同的茶葉分別製造,再將制好的茶葉,每四兩裝成一包,每包用福建所產的毛邊紙二張,內外相襯包成長方形的四方包,包外再蓋上茶葉名稱及行號 印章,稱之為"包種"或"包種茶",後來輾轉傳到本省 南港、 文山等地。福建省所生產的包種茶以臺北縣文山地區所產製的品質最優,香氣最佳,所以習慣上稱之為"文山包種茶"。文山地區包括臺北縣 新店、坪林、石碇、 深坑、 汐止、 南港等茶區,尤以坪林地區山明水 秀,氣候終年溫潤涼爽,雪霧瀰漫,土壤肥沃,故所產之文山包種,茶品質特佳,馳名中外。

  包種茶在茶的認識上,廣義的凡清茶、香片、凍頂茶、鐵觀音音、武夷茶,皆可包含,包種茶在茶的認識上,廣義的舉凡清茶、香片、凍頂茶、鐵觀音、武夷茶,皆可包含,狹義上則單指半半發酵型茶,亦俗稱清茶,而包種茶以臺北縣文山區所產者為最,故狹義上則單指半發酵條型茶,亦俗稱清茶,而包種茶以臺北縣文山區所產者為最,故譽為文山包種茶。為文山包種茶。

  文山包種茶的製茶歷史

  開啟 臺灣茶葉史, 文山地區是臺灣製茶的最早發嘗源地。200多年前,文山地區就種植了近300公頃的茶園。據說清 道光年間,一個叫王義程的茶商仿製 武夷巖茶,用兩張方形毛邊紙,包成長方形的“四方包”,並蓋上茶名及商行名號印章,因而得名包種茶,因產於文山地區,故又稱文山包種茶。

  包種茶不僅開創了臺灣茶葉的製茶史,更是創造出了山城小鎮坪林的流金歲月。坪林位於臺北縣的東南,重山環繞,林木茂盛,山林中有一方平地,蜿蜒而過的是清澈見底的北勢溪,沿溪兩岸是蒼翠的茶園。溪水如同兩條綠帶懷抱坪林。茶是坪林人的重要經濟命脈,全鄉90%以上的人從事茶業和與茶相關的產業。吳德亮先生稱讚這裡是“條條道路通茶園”。坪林的老街至今仍保 留著傳統的茶販行業。作為北臺灣最為盛名的茶鄉,傳承的不僅是清香獨具聞名於世的包種茶,而且是承載著臺灣茶業文化與歷史的特殊意義。

  條形,輕發酵,香氣清揚,是文山包種茶的特徵。坪林人制茶堅持手工 採摘、 製作, 發酵程度的拿捏,火候的控制,全靠的是製茶師傅的經驗。包種茶獨留古老製茶之風韻,那種***清香、蘭香、 桂香化口的品質,使它成了臺茶個性鮮明的一大茶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