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製作蒙頂黃芽茶

  蒙頂黃芽,屬黃茶。50年代,蒙頂茶以黃芽為主,近來多產甘露,黃芽仍有生產。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製作蒙頂黃芽茶的工藝,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製作蒙頂黃芽茶的工藝

  美麗的四川蒙山不僅盛產 綠茶名品 蒙頂甘露,而且也是黃茶極品蒙頂黃芽的故鄉。蒙山那終年朦朦的煙雨,茫茫的雲霧,肥沃的土壤,優越的環境,為蒙頂黃芽的生長創造了極為適宜的條件。

  蒙頂黃芽,以黃山牌註冊商標名世,因生產廠家註冊商標不同,故茶名有“山”與“頂”之別。產於四川省名山縣蒙頂山山區。

  蒙頂黃芽為中國十大名茶,至今還在保留悶黃工藝的頂級黃芽茶。特級蒙頂黃芽茶青採用明前全芽頭製作、每市斤幹茶需要4萬—5萬個芽頭。蒙頂黃芽做工精細,採用傳統炒悶結合的工藝,採用嫩芽殺青,草紙包裹置灶邊上保溫變黃,讓茶青在溼熱的環境下自然發酵,然後做型,再包黃烘乾。口感鮮醇甘爽。

  蒙頂黃芽茶的生長及採摘

  蒙頂茶是四川蒙山各類名茶總稱,其中品質最佳者為甘露、黃芽 。蒙山屬 邛崍山脈,地跨 名山、 雅安兩縣。蒙頂茶自古為茶中珍品,白居易詩云“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民謠又稱“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可見蒙頂茶名之盛。相傳蒙頂茶始於西漢末年,甘露寺普慧禪師,於蒙山中頂上清峰植茶樹七株,直至雍正年間。唐朝開始,至清朝,上千年間,蒙頂茶歲歲為貢茶,在中國茶葉史上為罕見。

  蒙山之地理環境,古人記載,“仰則天風高暢,永珍蕭瑟;俯則羌水環流,眾山羅繞,茶畦杉徑,異石奇花,足稱名勝”。尤其名山西部的雅安縣,處四川盆地邊緣,受西藏高原影響,雨量多。

  蒙頂甘露,茶名最早見於明 嘉靖年間。據考,甘露茶是在總結宋朝創制的“玉葉長春”和“ 萬春銀葉”兩種茶炒制經驗的基礎上研製成功。其採摘細嫩,春分時節,茶園有5%茶芽萌發時即開園採摘。標準為單芽或一芽一葉初展。成品茶條索緊卷多毫,葉嫩芽壯;色澤嫩綠油潤;湯色黃碧,清澈明亮;香馨高爽,味醇甘鮮。為綠茶之珍品。

  蒙頂茶產地四川省名山縣蒙山,位於城西十五里,地跨名山、雅安兩縣,為邛崍山脈尾脊,地勢北高南低。號稱“天府之國”的 四川,名山勝地頗多,素有“劍閣天下險,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的俗諺。蒙山堪與峨嵋、青城媲美,山勢巍峨,峰巒挺秀,重山積霧,蔽虧日月。古人說這裡是“仰則天風高暢,永珍蕭瑟,俯則恙水環流,眾山羅繞,茶畦山徑,異石奇花,足稱名勝。”吳中復有“蒙山之巔多秀嶺,惡草不生生淑茗”的詩句。

  蒙山有五頂,又稱 五峰,中頂——上清峰海拔1450米,聳插雲霄。明代徐元禧有詩云:“五頂參差比,真是一朵蓮。”山上寺庵羅列,名山縣七十二座寺庵,有近半在蒙山。林木蒼翠,清泉遍壑,綠樹紅字,風景優美。道旁山間,寺院周圍,茶園遍佈。

  蒙頂山區氣候溫和,年平均溫度14—15℃,年平均降水量2000毫米左右,陰雨天較多,年日照量僅1000小時左右,一年中霧日多達280—300天。雨多、霧多、雲多,是蒙山特點。《九州記》雲:“蒙山者,沐也。言雨露蒙沐,因此得名。”每年初春開始,細雨綿綿。古人曾用“漏天難望蔚藍明,十日曾無一天晴,剛得曦陽來借照,陰雲又已漫空生”來形容這裡的氣候。只有秋季,才會出現天高雲淡的景象。據統計,這裡夜間雨量約佔總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真是“天漏中心夜雨多”。蒙山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茶園土層深厚,PH值4.5—5.6,適宜茶樹生長。所以人們說,蒙山上有天幕***雲霧***覆蓋,下有精氣***沃壤***滋養,是茶樹生長的好地方。

  蒙頂黃芽採摘於春分時節,當茶樹上有百分之十左右的芽頭鱗片展開,即可開園。選採肥壯的芽和一芽一葉初展的芽頭。要求芽頭肥壯勻齊,每500克鮮芽0.8—1萬個。採摘時嚴格做到“五不採”,即紫芽、病蟲為害芽、露水芽、瘦芽、空心芽不採。採回的嫩芽要及攤放,及時加工。

  該茶自 唐始至 明清皆為貢品。每年清明節前採下的鱗片開展的圓肥單芽為原料成品茶,芽條勻整,扁平挺直,色澤黃潤,全毫顯露。湯色黃中透碧,甜香鮮嫩,甘醇鮮爽,葉底全芽嫩黃。

  蒙頂黃芽茶的製作過程

  蒙頂黃芽製造分 殺青、初包、復炒、復包、三炒、堆積攤放、四炒、 烘焙八道工序。由於芽葉特嫩,要求制工精細。

  殺青:用口徑50釐米左右的平鍋,鍋壁表面平滑光潔,採用電熱或乾柴供熱。當鍋溫升到100℃左右,均勻地塗上少量白蠟。待鍋溫達130℃時, 蠟煙散失後即可開始開殺青。每鍋投入嫩芽120-150克,歷時4-5分鐘,當葉色轉暗,茶香顯露,芽葉含水率減少到55-60%,即可出鍋。

  初包:包黃是形成蒙頂黃芽品質特點的關鍵工序。將殺青葉迅速用 草紙包好,使初包葉溫保持在55℃左右,放置60-80分鐘,中間開包翻拌一次,促使黃變均勻。待葉溫下降到35℃左右,葉色呈微黃綠時,進行復鍋二炒。

  復炒:鍋溫70-80℃,炒時要理直、壓扁芽葉,含水率下降到45%左右,即可出鍋。出鍋葉溫50-55℃,有利於復包變黃。

  復 包:得炒以後,為使葉色進一步黃變,形成黃色黃湯,可按初包方法,將50℃的的得炒葉進行包置,經50-60分鐘,葉色變為黃綠色,即可復鍋三炒。

  三炒:操作方法與復炒相同,鍋溫70℃左右,炒到茶條基本定型,含水率30-35%時即可。

  堆積攤放:目的是促時葉內水分均勻分佈和 多酚類化合物自動氧化,達到黃葉黃湯的要求。將三炒葉趁熱撒在細篾 簸箕上,攤放厚度5-7釐米,蓋上草紙保溫,堆積24-36小時,即可四炒。

  四炒:鍋溫60-70℃,以整理外形,散發水分和悶氣,增進香味。起鍋後如發現黃變程度不足,可繼續堆積,直到色變適度,即可烘焙。

  烘焙:烘頂溫度保持40-50℃,慢烘細焙,以促進色香味的形成。烘至含水率5%左右,下烘攤放,包裝入庫。

  蒙山茶不愧為中國名茶中的一顆燦爛 明珠。人們對蒙山茶的品質讚揚不已。《蒙山圖經》雲:“蒙頂有茶,受陽氣之全,其茶芳香。”歷代名人學士皆留粗許多稱頌蒙山茶的詩篇。宋代文同《謝人寄蒙頂新茶詩》有:“蜀士茶稱聖,蒙山味獨珍。”宋代 文彥博《蒙頂茶詩》雲:“舊譜最稱蒙頂味,露芽雲液勝醍醐。”清代趙恆《試蒙山茶》詩中,亦有“色淡香長品自仙”之句。可見蒙頂茶在中國歷史上享有崇高之聲譽,且久興不衰。

  蒙頂黃芽的品質特點是外形扁直,色澤微黃,芽毫畢露,甜香濃郁,湯色黃亮,滋味鮮醇回甘,葉底全芽,嫩黃勻齊。為蒙山茶中的極品。

  蒙頂黃芽茶的品質特點

  黃茶的品質特點是“黃葉黃湯”。這種黃色是製茶過程中進行 悶堆渥黃的結果。黃茶分為 黃芽茶、 黃小茶和 黃大茶三類。黃芽茶芽葉細嫩,顯毫,香味鮮醇。由於品種的不同,在茶片選擇、加工工藝上有相當大的區別。

  蒙頂黃芽外形扁直,芽條勻整,色澤嫩黃,芽毫顯露,甜香濃郁,湯色黃亮透碧,滋味鮮醇會甘,葉底全芽嫩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