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的種植方法

  山藥一般都在元旦左右開始種植,一般要求地表5釐米地溫穩定超過9~10℃。播種前把山藥苗晾晒一下,這樣可以活化種薯,又能起到殺菌、出芽率高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選地開溝整畦

  山藥的種植應儘量避免重茬,一般隔三年輪作一次,並忌種花生、紅芋茬。要選擇土層深厚疏鬆肥沃的地塊為好,要求上下土質一致,如下層有粘重土層和白沙崗土層,打溝時應徹底打碎,至少1-1.2米土層內不能有粘土、土沙粒等夾層。否則會影響塊莖的外觀,對品質也有影響。土壤以中性為宜,目前開溝一般都採用機械開溝。雙行種植時,大行距1.7-1.8米,小行距***溝內兩趟山藥的行距***40釐米,株距在20-25釐米,溝深85-100釐米,溝寬70釐米。整地整畦時要整平,預防澆水時澆不均勻。此外,還要做好排水設計,確保田間畦內無積水。單行種植時行距80-100釐米,溝寬30釐米,溝深90-100釐米,株距20-25釐米。

  適期播種

  大棚山藥一般要求地表5釐米地溫穩定超過9℃-10℃。播種前把山藥苗晾晒一下,這樣可以活化種薯,又能起到殺菌、出芽率高的作用。若用山藥莖塊切斷做種薯,可在切口處及時用石灰粉沾好,起到消毒作用。在下種時要做到有芽的一塊下,大小一般大的一塊下,這樣芽會出的齊。

  1.淺追肥。如果基肥施用較多,則少追肥或者不追肥,為確保山藥高產,一般追施2-3次,在地上植株長到1米左右時追施一次高氮複合肥,以後每隔一星期左右追施一次,3次即可。山藥膨大期以磷鉀含量較高的多元素複合肥為主***山藥對氮、磷、鉀的需求比例是1.5∶2∶5***,每畝30公斤左右,最好採取衝施的方法。生長後期可葉面噴施0.2%磷酸二氫鉀和1%尿素,防早衰。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山藥的吸收根系分佈淺,發生早,呈水平方向伸展,施肥時應施入淺土層以供山藥根系吸收。

  2.架要牢。插架及除草山藥在播種後蓋上6-10釐米浮土,澆後用“山藥專用除草劑”150-200克對水100公斤均勻噴灑,再蓋地膜、出苗後及時搭架,架高在2米左右,正面呈“人”字型,側面斜向交叉,隔7-8米用粗竹竿或木棒加固,總之一定搭牢,以防歪倒。

  3.巧澆水。山藥怕澇也不宜太旱,若太旱會嚴重影響山藥的膨大,特別是在塊莖膨大期,這期間一般10天左右澆一次透水,以後澆水要根據土壤溼度適當澆水。

  4.病蟲害防治要跟上。病蟲害在重茬地塊發病較重,頭一年種植的地塊發病較輕,在山藥蔓上架後,開始噴藥防治。山藥的主要病害為炭疽病,屬於真菌性病害,老百姓稱落葉病,表現初期葉片發黃,葉片出現小斑點,最後莖枯葉落,此病以防為主,做好輪作換茬,選用無病種薯,播種前用25%多菌靈粉劑500倍浸種25-30分鐘進行種薯消毒,栽培後加強田間管理,增強植株抗病性。一般可在發病初期用70%代森錳鋅500-600倍液、50%甲基託布津700-800倍液交替噴霧,發病重時可用日本“大和芋”山藥專用配方農藥,發病初期隔7-10天進行噴霧,一般連續噴施2-3次即可。

  山藥的種植方式

  第一種:它適宜在穴管內生長。 除了穴管栽培外,合理施肥或完全施用腐熟的有機肥料,可以增進山藥的產量與品質。有機肥料可以改善土壤成分,提供充分的營養,延長營養物質的釋放與利用的時間,增進根的呼吸作用,以及提供足夠的水分。剛開始長出新芽的山藥植株,其養分來自母薯,進入發育初期的山藥需要較多的氮肥,以促進它的生長,到薯塊開始形成期,鉀肥就特別重要。山藥似乎很容易從土壤中吸收磷肥,此外,若能增添鎂肥,也有助於產量的增加。

  第二種:栽培山藥,必須選擇土質肥沃、土層深厚、保水保肥力強、通氣性好、排灌方便的沙質土壤深翻35—45釐米,深翻土地時,要先將上面 20—30釐米的表土層翻在一邊,再繼續深翻至35—45釐米,切忌翻亂土層。土地深翻後,就形成了栽培溝,可將基肥施入栽培溝內。基肥一般畝施過磷酸鈣20千克、腐熟有機肥3000千克、草木灰200—300千克。施肥時可先將栽植溝底部填上原來翻上來的表土,厚度為15釐米,再把基肥施於土層之上,最後再覆土15釐米。

  山藥追肥主要在生長的中後期,前期需肥較少。山藥出苗整齊後施1次20%的人糞尿肥,以後每隔20—30天施1次。施肥可在離植株30釐米處挖1條6—10釐米深的施肥溝,畝施人糞尿700—1000千克。地下塊莖進入旺盛生長盛期時,應重施1次追肥。畝用復混肥20—30千克、餅肥40—60千克穴施或溝施,施肥後覆土,以保證塊莖伸長和膨大有充足的養分。以後視植株生長情況再確定是否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