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兒童禮儀教育

  兒童禮儀教育是兒童社會性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3~6歲正是習慣養成的敏感時期,抓住這一時期培養,對兒童進行文明禮儀教育,使兒童從小學禮、知禮、懂禮、用禮,將關係到兒童一生的發展,所以禮儀教育要從小抓起。教育孩子從小懂得文明禮貌。下面是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立規矩勤訓練

  教會孩子說“請”、“謝謝”、“對不起”、“沒關係”等禮貌語言。父母先行示範,在家中恰當地使用,給孩子做出榜樣,然後再教孩子說。當他忘記使用這些禮貌語言時,父母輕聲提醒,反覆糾正。比如孩子說:“我要吃餅乾,快給我拿。”你輕輕擺擺手,告訴他:“你忘記該怎麼說了嗎?”孩子改口:“媽媽,給我一塊餅乾。”“很好,還差一個字。”你提醒著。“媽媽,請給我一塊餅乾。”“真棒。”你把餅乾遞給他說:“還有一句……”孩子馬上反應過來:“謝謝媽媽。”這種語言的訓練過程像是在遊戲,孩子會很樂意接受,反反覆覆的磨合之後,文明禮貌的語言習慣就會養成。

  教孩子尊重長輩,見面主動問好。

  教孩子與鄰里和睦相處。

  教孩子文明用餐。

  教孩子與小夥伴友好相處。告訴孩子和小夥伴玩耍時,要互相謙讓,不要搶人家的玩具,不要耍霸道脾氣,更不能打人罵人。如果孩子搶了小夥伴的玩具,要及時制止,告訴他“這是不好的行為。”“你搶了小朋友的玩具,他會不高興,會難過的。”提醒他把玩具還給小朋友,向人家承認錯誤,說對不起。

  在孩子的道德情感還沒有發育完善之前,用講故事、打比方的方式,以他能聽懂、可以理解的語言講述文明禮貌的作用。例如:小熊請客,怎樣招待小狗、小兔、小公雞,都用了那些禮貌用語,等等。用這些故事說明好孩子應該有哪些好行為。喚起他做講文明、有禮貌的好孩子的幸福感,循序漸進地形成文明禮貌的好習慣。

  舊規新釋

  坐有坐相。坐在椅子上,上身要坐直,不左右搖晃,不蹺椅子腿。

  站有站姿。站如松樹,不斜*著牆,不能身子八道彎,不能搖門框。

  吃有吃樣。細嚼慢嚥,不狼吞虎嚥,不挑食,不用筷子在盤子裡亂扒拉。

  說話清晰,吐字清楚。回答提問聲音洪亮,公眾場合細語輕聲不影響他人。

  兒童禮儀教育有多重要?

  1.促進兒童獨立性、自信心、尊重他人:

  一個素質高、有教養的人,必定有良好的文明修養,這樣的人,會被人尊重,受人歡迎,從心裡學上講,被眾人接納的程度高,有利於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有利於開啟局面,發展事業。而當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形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他就會被別人接納,受大家歡迎,就會有很多的朋友,而這些朋友又會間接或直接地給他帶來相應的發展機會,從而讓孩子逐漸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與人交往、處事的能力。

  2.有利於兒童的專注力、秩序感的培養:

  安靜、安序的學習環境是孩子學習的基本保障。如果每個孩子學習禮儀。形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那麼當他想介入別人的工作的時候就會有禮貌的徵求別人意見,比如:“xx,我可以和你一起搭積木嗎?”“xx,你可以把你的玩具給我玩一下嗎?”那麼,當兒童知道別人想介入到他的工作領域時會很有禮貌的介入。這時候,孩子就會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正在做的這件事情上,那麼,當孩子專注了,有秩序了,提高學習質量也是必然的。心裡學家約翰戈特曼的研究也顯示,那些懂得禮節、禮貌的孩子,其身心會更加健康,而且會關心他人、更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學習成績也更好。由此可見,孩子進行禮儀教育也是提高學習成績的一種途徑。

  3.促進兒童身心和諧發展:

  情緒對孩子的身體生長髮育是有極為重要的影響的,當孩子在兒童園的生活、學習中,有煩心事時可以和老師或是小朋友傾訴、分享,那麼孩子就會始終保持一種正態的心理狀況,這種正態的心理狀況會促進兒童身心的和諧發展。

  對兒童進行文明禮儀教育,不僅僅是兒童園和幼教工作者的責任,也與家長有密不可分的聯絡,家園必須緊密配合進行。兒童在兒童園進行禮儀教育時,如果在家庭沒有以同樣的禮儀規範來要求兒童,那兩者之間就會出現斷層,而這樣的斷層,會對兒童園的禮儀教育成果不能及時得到鞏固,若有的家長沒有認識到對孩子禮儀教育的重要性,或家長本身禮儀習慣不當的話,則會大大影響兒童園禮儀教育的效果。兒童禮儀行為習慣的養成,家庭的影響尤其重要,家長是兒童的第一位教師,家庭教育有其獨特性,這就是關係的親密性,教育的滲透性,影響的深刻性,是兒童園無法代替的。

  總之,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兒童禮儀教育是孩子人生之初的“必修課”。我們必須提高對兒童進行文明禮儀教育必要性、重要性的認識,不斷創新科學的教育方法,使兒童禮儀教育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