鱖魚怎麼養鱖魚的藥用價值

  鱖是鱸形目真鱸科鱖屬的魚類,俗稱鱖魚、花鯽魚、桂魚、季花魚等,是中國特產的一種食用淡水魚,你知道鱖魚要怎麼養嗎?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鱖魚的飼養方法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鱖魚怎麼養

  一、生活習性

  鱖魚是典型肉食性魚類,在人工餵養時,可喂死魚、死蝦等。雄性魚三齡成熟,雌性四齡成熟,其生長速度較快,當年可達50~100克,第二年可達0.5公斤左右,第三年可長到1~1.5公斤。

  二、池塘條件

  鱖魚成魚養殖的池塘,面積宜3~8畝,水深1.5米以上,夏季水深應2.5米左右,底質最好是沙質壤土,腐殖質較少,水源充足,水質清新,有流水更好。要求池水溶氧量5mg/L以上,PH值7~8,透明度30釐米以上。

  三、餌料魚培育

  餌料魚養殖面積為鱖魚池的3~4倍。從鱖魚的適口性和經濟角度考慮,餌料魚一般選擇白鰱、鯽魚等品種,放養密度為畝放魚苗30~50萬尾。魚苗放養後,不用立即投飼,待浮游動物數量減少、魚苗在池塘四周覓食時,開始投喂豆漿或其它飼料。在培育前期,飼料吃光就添,而在後期應對餌料魚規格予以控制,將餌料魚長度控制在鱖魚體長的1/2至1/3之間。

  一般放養8~10釐米的鱖魚種,餌料魚應控制在3~4釐米。

  四、鱖魚種放養

  單養鱖魚時,可畝放規格為8~10釐米的鱖魚種800~1000尾。也可在鱖魚池中混養一些繁殖快的魚類,以作為活飼料。一般每畝放養200~400對羅非親魚或60尾二冬齡鯽魚。用稀網將魚池隔成兩半,一邊養鱖

  魚,一邊養其它魚,使繁殖的幼魚穿過稀網成為鱖魚食料,同時鱖魚的活動又不妨礙其它魚類的安靜繁殖。

  五、飼養管理

  1、投餌:採用間隔投餌料魚的方法,在養殖前期和後期,每7~10天投喂一次,中期每5天左右投喂一次,應保持鱖魚與餌料魚的數量比為1:5~10,餌料魚太少,會影響鱖魚攝食和生長,太多則容易引起缺氧浮頭,對鱖魚生長不利。

  2、水質管理:

  要經常加換新水,特別是6~9月份,每5~7天加換新水一次,每次15~20釐米,使池水保持肥、活、爽、嫩,促進鱖魚健康生長。可在池四周種植苦草、輪葉黑藻等沉水植物,為魚提供隱蔽場所,同時起到淨化水質的作用。每隔15~20天潑灑生石灰水一次,每次15~20公斤。及時合理開增氧機,以增加池水溶氧量,防止魚缺氧,同時應準備一些增氧劑,可在魚缺氧浮頭時用於搶救。

  鱖魚的營養分析

  1. 鱖魚含有蛋白質、脂肪、少量維生素、鈣、鉀、鎂、硒等營養元素,肉質細嫩,極易消化,對兒童、老人及體弱、脾胃消化功能不佳的人來說,吃鱖魚既能補虛,又不必擔心消化困難;

  2. 吃鱖魚有“癆蟲”的作用,也就是說有利於肺結核病人的康復;

  3. 鱖魚肉的熱量不高,而且富含抗氧化成分,對於貪戀美味、想美容又怕肥胖的女士是極佳的選擇。

  鱖魚的生活習性

  鱖魚又叫桂魚、鰲花魚,屬於分類學中的脂科魚類。唐朝詩人張志和寫下的著名詩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讚美的就是這種魚,而且,鱖魚還是“三花五羅”中最名貴的魚。

  鱖魚一般喜歡棲息於清潔、透明度較好、有微流水的環境中。常鑽入洞穴石縫中或草叢內,夜間喜出來覓食,冬季潛入深水處。鱖魚為典型的肉食性魚類,喜食活餌料,常吞食超過自身長度的鰱魚、青魚、團頭魴、鯿、細鱗斜頜鯝等活魚苗。在生長的不同階段,其攝食物件有所不同。全長15釐米以下的鱖魚喜食蝦類及小型的魚等,25釐米以上則喜食較大型魚類鯿、鯉等。

  鱖一般棲息於靜水或緩流的水體中,尤以水草茂盛的湖泊中數量最多。冬季不大活動,常在深水處越冬,一般不完全停止攝食。春季天氣轉暖時,則游到沿岸淺水區覓食;此時的雌雄魚白天都有側臥在湖底下陷處的臥穴或坑洞中習性,夜間在水草叢中活動、覓食。主要以其它魚類為食,1-2月攝食較差,6-7月最為旺盛,生殖期採食強度稍下降。鱖魚通常長至2冬齡,在東北須至3冬齡才達性成熟,親魚於5-7月叢集於夜間在平緩的流水環境中產卵。6-7月為產卵盛期,懷卵量為3-20萬粒。

  平時鱖魚獨居生活,這也是幾乎所有食肉魚的共性。鱖魚對水溫有較強的適應性,在中國南北方的水系裡均有分佈。鱖魚生活在水清的江河湖泊中的近底層,特別喜歡藏身於水底石塊之後,或繁茂的草叢之中。秋冬水溫低的季節,則潛身於深水處越冬,等到春天水溫回升後,逐漸游到食物豐富的靠近岸水草叢中尋覓食物。鱖魚以夜間活動為主,白天一般臥於石縫、樹根、底坑中,活動較少。鱖魚吃食時十分仔細,吞下魚、蝦以後,會吐出魚刺和蝦殼,只把肉留在腹中。這種獨特的特點,在其他食肉魚類中是不多見的。

  鱖魚的生物學特性

  分佈範圍

  鱖魚主要分佈於青藏高原外的全國各地,分別在江蘇、上海、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安徽等。特別是江蘇的十大淡水湖,更是盛產區,鱖魚也為江蘇名特優魚品種之一。

  形態特徵

  鱖魚體肥肉厚,高而側扁,口大,端位,口裂略傾斜,上頜骨延伸至眼後緣,下頜稍突出,上、下頜前部的小齒擴大成犬齒狀,眼上側位,前鰓後緣具4~5枚棘,鰓蓋骨後部有2個平扁的棘,圓鱗細小,背鰭長,前部為棘,後部為分枝軟條,前鰓量骨後緣有細小的鋸齒,下角及下緣各具2小棘,間鰓蓋骨和鰓蓋骨下緣光滑,身體呈黃綠色,腹部黃白色,體兩側有大小不規則的褐色條紋。

  鱖魚的食療作用

  鱖魚又稱作花鯽魚,它肉質細嫩豐滿,肥厚鮮美,內部無膽少刺,明代醫學家李時珍譽之為“水豚”。意思是其味如同河豚一樣鮮美;還有人將其比成天上的龍肉,說明鱖魚的風味的確不凡。所以鱖魚歷來被認為是魚中上品、宴中佳餚春季的鱖魚最為肥美,被稱為“春令時鮮”。

  《開寶本草》:鱖魚,益氣力,令人肥健。

  《隨息居飲食譜》:鱖魚甘平,益脾胃,養血,補虛勞,遠飲食,肥健人。

  《品彙精要》:患寒溼病人不可食。

  [附方]

  鱖魚羹:鱖魚250g,切段,百合30g,薏苡仁30g。一同煮熟,略加豬脂、食鹽調味服食。

  張杲《醫說》說:“越州邵氏女年十八,病勞累年,偶食鱖魚羹遂愈。觀此正與***本草***補勞、益胃、殺蟲之說相符。”***據《本草綱目》***但實際上恐非“殺蟲”***有抗結核的作用***,而在於補虛扶正。本方加入百合、薏苡仁取其能補脾滋肺、補土生金。用於肺癆病人的輔助治療或脾虛氣弱、氣血不足等。

  【別名】桂魚。

  宜:體質衰弱,虛勞贏瘦,脾胃氣虛,飲食不香,營養不良者宜食。

  忌:鱖魚性平補虛,諸無所忌。

  鱖魚的藥用價值

  【藥名】鱖魚

  【別名】鱖豚、水豚、石桂魚、蘮魚、錦鱗魚、桂魚、鯚魚、鰲花魚、母豬殼

  【漢語拼音】gui yu

  【英文名】Mandarinfish, Anbua

  【拉丁名】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

  【科屬分類】鮨科

  【藥用部位】鱖魚的肉。本動物的膽***鱖魚膽***亦供藥用。

  【性味歸經】甘,平。①《食療本草》:“平,稍有毒。”②《開寶本草》:“味甘,平,無毒。”《本草求真》:“入脾。”

  【功效】補氣血;益脾胃

  【主治】虛勞嬴瘦;脾胃虛弱;腸風便血

  【用法用量】內服:蒸食,適量;或燒存性,研末,酒調服。

  【用藥忌宜】《品彙精要》:“患寒溼病人不可食。”

  【採收和儲藏】春、秋季捕撈。捕後,除去鱗片及內臟,洗淨,鮮用。或晒乾。

  【性味】味甘;性平

鱖魚的藥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