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草莓種植有什麼技術

  牛奶草莓和其它草莓一樣都是通過農業種植出來的,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牛奶草莓種植技術,一起來看看。

  牛奶草莓種植技術

  地整地

  草莓園應選光照充足,地勢稍高、地面平坦、灌排方便、土壤肥沃疏鬆、前茬作物為豆類或蔥蒜類蔬菜地為宜,園地應先行除雜草、滅地下害蟲。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噴灑***溼潤土層5-6釐米***,防治蠐螬、螻蛄、地老虎。

  1周後,畝基施優質腐熟農家糞肥5000千克,過磷酸鈣100千克、氯化鉀50千克。結合深翻園地,精細整地,做成高20釐米,寬50釐米的畦面,畦溝寬30釐米。大棚長度以20米為限,內有4畦。

  牛奶草莓

  移栽技術

  為爭取元月底至2月初草莓上市,繁育圃草莓苗移栽大棚畦面的時間應在9月上旬。要隨起苗,隨移栽,每畦栽2行,行距27釐米,穴距20釐米,畝栽12000株。栽植時同一行植株的花序朝同一方向,使草莓苗弓背朝花序預定生長方向,苗心露出畦面,根系平展埋入疏鬆土層,及時澆定植水,並使外露的根埋入土層中。

  種植管理

  1、中耕與施肥。中耕鬆土,利於有機物分解。11月至12月應淺中耕3次。初花期與坐果初期各追肥1次。畝施尿素10千克,磷肥20千克,氯化鉀10千克,或三元複合肥35千克。

  2、花芽分化前期的管理。9月上旬移栽的草莓苗,除及時補充水分外,應加蓋遮陽網遮蔭。網離地面1.2 米,便於人員操作。要及時摘除枯葉、老葉及腋芽和匍匐莖,保持5-6片葉。花芽分化需較低溫度和短日照,可在遮陽網上加蓋草苫***草簾***。通過揭與蓋草苫的操作過程,人工造成短日照的條件及較低溫度,促進頂花序和腋花序的分化,時間有月餘。

  3、灌排方法。在開花與漿果生長初期,分別灌水1次。宜用溝灌,使水灌到溝高2/3處為好,讓水漸漸滲入畦土,溝內餘水排出。

  若天旱,應5-7天灌水1次。用橡膠管前端套上一段金屬管進行穴灌,既省水,又能保持畦土疏鬆。秋季多雨時,應及時排水。草莓園四周應早做排水溝道,使棚內畦溝水能排盡。

  4、加蓋塑膜。10月至11月上旬,是草莓花序分化期末,可撤除遮陽網。江準地區,“立冬”後蓋地膜,“大雪”前覆蓋大棚膜,使棚內氣溫保持在28-30℃。“暖冬”年份,“冬至”時節加蓋中棚塑膜。“冷冬”年份則應同時蓋上大、中棚塑膜。總之,“小寒”至“大寒”時節,棚內氣溫應保持在25℃以上,至少也在23℃以上,只有滿足以上氣溫,草莓才能正常生長。

  5、通風操作。草莓苗生長的土壤溼度應在70%-80%為宜。棚內空氣溼度以60%--70%為好。因此,當棚內氣溫超過30℃時,應通風。11月至12月應於上午10時至下午3時揭開大棚及中棚兩頭塑膜通風。當棚內溼度超過70%時,也應通風,以降低棚內空氣溼度。花期棚內放養蜜蜂,可在大、中棚兩頭另做尼龍絲網,便於順利通風。大棚通風的另一作用,是防治草莓白粉病。

  6、採收。草莓苗開花、坐果到漿果著色,軟化,釋放特有香味,時間約 30天。草莓漿果成熟後,應分批採收上市。一般畝產草莓1500千克。

  牛奶草莓

  病害防治

  1、葉斑病:又稱蛇眼病,主要為害葉片、葉柄、果梗、嫩莖和種子。在葉片上形成暗紫色小斑點,擴大後形成近圓形或橢圓形病斑,邊緣紫紅褐色,中央灰白色,略有細輪,使整個病斑呈蛇眼狀,病斑上不形成小黑粒。

  防治對策:及時摘除病葉、老葉。發病初期用70%百菌清可溼性粉劑500倍~700倍液,十天後再噴一遍。或用70%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每畝200克對水75千克進行噴霧。

  2、白粉病:主要為害葉片,也侵害花、果、果梗和葉柄。葉片上卷呈湯匙狀。花蕾、花瓣受害呈紫紅色,不能開花或開完全花,果實不膨大,呈瘦長形;幼果失去光澤、硬化。近熟期草莓受到為害會失去商品價值。

  防治對策:在發病中心株及其周圍,重點噴布波美0.3度石硫合劑。採收後全園割葉,噴布70%甲基託布津1000倍液或50%退菌特800倍液及30%特富靈5000倍液等。

  3、灰黴病:是開花後的主要病害,在花朵、花瓣、果實、葉上均可發病。在膨大時期的果實上,生成褐色斑點,並逐漸擴大,密生灰黴使果實軟化、腐敗,嚴重影響產量。

  防治對策:於現蕾到開花期進行,用25%多菌靈可溼性粉劑300倍液、50%克菌丹可溼性粉劑800倍液、50%撲海因500倍~700倍液等噴霧。

  根腐病:從下部葉開始,葉緣變成紅褐色,逐漸向上凋萎,以至枯死。支柱在中間開始變成黑褐色而腐敗,根的中心柱呈紅色。

  防治對策:草莓移栽前用40%蘆筍青粉劑600倍液,澆於畦面,然後覆土,整平移栽,以有效殺死土壤中的病菌,降低田間菌源基數,減少傳染機會。

  4、黃萎病:該病是土壤病害,主要症狀是幼葉畸形,葉變黃、葉表面粗糙無比。隨後葉緣變褐色向內凋萎,直到枯死。

  牛奶草莓的生物學特性

  草莓植株矮小,株高一般為20-30釐米左右,呈半匍匐或直立叢狀生長。草莓的適應性很強,在地球上分佈區域很廣,從北極圈附近至熱帶地區均可栽培。一株完整的草莓植株是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器官組成。

  草莓植株根系

  屬莖源根系,由短縮莖上發生的初生根及初生根上發出的側生根組成。一般健壯植株可發出20-50條初生根,多的可有100條以上,初生根上生長無數條側生根。草毒根系在土壤中分佈很淺,一般分佈在距地表20釐米深的表土層內。

  草莓的莖分新莖、根狀莖、匍匐莖三種。

  新莖:草莓植株的中心生長軸為短縮莖,當年萌發的短縮莖叫新莖,呈弓背形,花序均發生在弓背方向,栽植時根據這一特性確定定植方向;根狀莖:草莓多年生的短縮莖叫根狀莖,在第二年,當新莖上的葉全部枯死脫落後,變成形似根的根狀莖,它是一種具有節和年輪的地下莖,是貯藏營養物質的器官;匍匐莖:草莓匍匐莖是由新莖腋芽萌發形成的特殊地上莖,莖細,節間長,具有繁殖能力,草莓就是靠匍匐莖苗進行無性繁殖的。

  草莓的芽可分為頂芽和腋芽。

  頂芽著生在新莖頂端,向上長出葉片和延伸新莖,當日平均氣溫降到20攝氏度左右,每天日照時間在12小時,草莓開始由營養轉向生殖生長,花芽在這時期開始分化,這個過程一直要持續到日平均氣溫低於5攝氏度時為止。腋芽著生在新莖葉腋裡,具有早熟性。草莓的葉為三出複葉,葉柄細長,一般為10至25釐米,葉柄上多生茸毛,一般從坐果到採果前,葉片的形狀是比較典型的,能夠充分反映出其品種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