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引種豬隔離與飼養管理

  近年來,隨著我國養豬業不斷趨向於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很多豬場為了滿足規模不斷擴大的需要。那麼有哪些呢?下面小編帶你看看。不過下面的內容僅供參考!

  

  1引種原則

  生產上能夠正常運轉的豬群可以定義為微生物達到平衡狀態的微生物複合體。事實上,很難選擇到和自有豬群病原微生物群完全一致的供種方,並且從技術的角度,無法做到也沒有必要去界定供種方豬群所攜帶的所有病原。豬群自有的微生物平衡狀態受到破壞時,就會一定程度上影響豬場的生產效能,因此在引進時應遵循如下原則:從比自有豬群健康水平高或者相當的豬群引種,杜絕從比自有豬群健康水平低的豬群引種。

  2隔離措施

  隔離措施可以降低引進新的病原體的可能性,保護自有豬群,同時利於保護新引進種豬。隔離期一般為2周。

  引進豬進場前,建立隔離舍,並儘可能遠離自有豬群,一般距自有豬群l00 m以外,至少和自有豬群之間有一道完全阻隔的實心牆,其鄰圈最好是即將出售的育肥豬。提前l周進行清掃、沖洗乾淨並消毒。

  隔離舍要採取全進全出方式,設施要徹底沖洗、消毒,並保持乾燥;要防鳥防鼠;隔離適應期間,禁止隔離豬舍的飼養員與其它生產區內的飼養員及種豬接觸,尤其在最初2周,實行全封閉管理。在此期間,如獸醫確認無重要傳染病、能保證良好健康狀態的情況下,可適當縮減隔離期。

  引進豬的第1周,要給予特殊的管理。最初2 d嚴格控制飼餵量,飼料和飲水要保持新鮮,同時新增常規預防量抗生素以增強機體抵抗力,必要時可補充電解質。

  嚴禁隔離舍的排洩物流向自有豬群的豬舍,集中處理糞汙,用燒鹼進行消毒。

  每日進行臨床觀察並記錄異常狀況,按30%比例進行體溫抽查,上下午各l次,並作好記錄、取樣,對關注的病原進行監測。

  隔離期內,依據臨床觀察或者檢測結果,迅速做出處理決定,懷疑傳染病時,作進一步診斷,堅決淘汰不合格豬隻,避免外源性病原感染自有豬群。

  3適應方案

  適應就是讓新引進的種豬在可控制的環境中,與自有豬群已存在的病原接觸,使豬隻對這些病原產生免疫力,而又不表現明顯的臨床症狀的過程。適應期一般為6周。

  理想的適應過程應該在隔離舍中完成,若隔離舍的風險較大,也可以將適應過程在配種房內完成。

  將即將淘汰的種豬和新引進的種豬隔欄接觸***直接接觸可能會導致打鬥損傷***,至少持續1周。

  將自有生產豬群的糞便撒佈在新引進種豬的水槽中,也可用清掃過糞便的掃把在水槽中涮洗的方式。至少持續l周。

  將新引進的種豬和場記憶體在的保育中晚期***50一70日齡***或者肥育早期的豬***體重小於45 kg***直接混合飼養在一起,新引進種豬:保育/肥育豬=5:1。混合飼養期為l~2周。

  驅蟲,接種預防繁殖障礙的疫苗。

  切實有效地執行既定的適應方案,將為維護自有豬群的健康狀態,充分發揮新引進豬的生產效能提供良好的保障。

  4免疫程式

  引進豬進場後,均應按常規程式進行免疫,最佳的免疫時間是進場後的第5天。育肥豬免疫程式:第5天豬瘟苗2頭份、口蹄疫滅活苗1~2 mL;第l2天鏈球菌苗2 mI/頭;第19天豬瘟苗2頭份、口蹄疫滅活苗2 mL;第26天高致病性藍耳病苗2 mL/頭;第33天驅蟲。種豬免疫程式:第5天:豬瘟苗2頭份、口蹄疫滅活苗2 mL;第l2天:鏈球菌苗2 mL/頭;第19天:豬瘟苗2頭份、口蹄疫滅活苗2 mL;第26天:高致病性藍耳病苗l mL/頭;第33天:驅蟲;第40天:偽狂犬苗l mL/頭;第47天:高致病性藍耳病苗2 mL/頭;第54天:細小病毒苗2 mL/頭;以上程式僅供參考,各養殖場可根據本地的流行病制定相應的免疫程式。

  豬的飼養方法

  ***1***後備種豬引入後應該隔離飼養45天。前30天認真觀察種豬的靜態、食態及動態,30天以後進行豬瘟苗和原有豬群免疫接種的其他疫苗接種。

  ***2***免疫接種後進行自然感染接種,把原場內與引進豬一樣大的豬,按引進豬:原場豬=5:1的比例進行混養。

  ***3***每天將原場內母豬的胎衣、死胎、木乃伊胎、哺乳仔豬糞、保育豬糞置於新引種豬欄內,讓其自然感染接種,以獲得原場記憶體在病種的免疫力。但要特別注意,如果原場記憶體在豬痢疾、c型魏氏梭菌、豬丹毒、球蟲等病,就不能搞混養,糞便也不能用。

  豬的歷史發展

  豬的歷史要追溯到四千萬年前,有跡象證明家豬可能來自歐洲和亞洲。在被人們發現的化石中證明有像野豬一樣的動物穿梭於森林和沼澤中等。

  野豬首先在中國被馴化,中國養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早、中期。先秦時期 據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記載,商、周時代已有豬的舍飼。而後隨著生產的發展,逐漸產生了對不同的豬加以區分的要求,商、周時代養豬技術上的一大創造是發明了閹豬技術。

  夏商周時期,史稱先秦時期,是中國歷史銜接新石器時代和秦漢的重要時期,社會進入了階級社會。早在新石器時代,豬已經被廣泛地養殖,並作為財富的象徵,這一趨勢在夏、商、西周時期依然延續並繼續發展。但是由於文字記載的缺乏,今天的人們很難清楚地瞭解當時的養殖業的情況,一些考古發現也只能片斷地展示養豬業的某些概況。考古者只能粗略地介紹這一時期的養豬業概況。

  漢代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養豬已不僅為了食用,也為積肥。這一情況促進了養豬方式的變化。漢代以前雖已有舍飼,但直至漢代時止,放牧仍是主要的養豬方式。當時在豬種鑑定上已知豬的生理機能與外部形態的關係,這對漢代選育優良豬種起了很大作用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舍飼與放牧相結合的飼養方式逐漸代替了以放牧為主的飼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