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養殖致富事例_鸚鵡飼養方法

  養鸚鵡的致富夢想,養鸚鵡也能致富你或許沒有想到過吧,怎樣養殖鸚鵡致富呢?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鸚鵡養殖致富事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鸚鵡養殖致富事例1

  “綠衣整頓雙棲起,紅嘴分明對語時。始覺琵琶弦莽鹵,方知吉了舌參差。”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誇讚自家鸚鵡的詩句,與鸚鵡的鳴聲相比,就連琵琶樂音也顯得魯莽了。在延慶有這樣一位90後的大男孩,他不愛打遊戲也不愛動漫,就喜歡養鸚鵡,而且把鸚鵡養殖做得有模有樣。記者驚訝於90後已步入創業大軍,馬國新卻笑笑表示這沒什麼,“我生在90後,長了顆80後的心吧”。

  村官的鸚鵡夢

  雨過天晴,延慶舊縣鎮常裡營村旁的柳樹鬱鬱蔥蔥,馬國新的一處鸚鵡鳥舍就坐落在這裡。還未走近鳥舍,就先聽到唧唧啁啁的清脆鳥鳴聲傳來。越走越近,鳥兒們的叫聲交織在一起,震顫耳膜,在旁人聽來也許不習慣,但馬國新卻嫻熟地餵食、換水、為剛出生的小鳥挪窩。綠橫版鸚鵡毛色翠綠,眼睛就像顆小黑豆轉來轉去;蘑菇頭恰似披著一身水墨羽衣,點綴著好看的藍色;充滿熱帶風情……馬國新這的鳥舍裡養著近1000對鸚鵡,有300對種鳥,20多個鸚鵡品種。

  其實馬國新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延慶村官,養鸚鵡都是在他工作之餘進行的。今年6月底,他的村官任期就滿了,以後就可以專心養鸚鵡了。

  “打小就喜歡這個,也沒少受過嘲諷和委屈”,2008年馬國新在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獸醫,還在學校裡的時候就開始養鸚鵡了。但身邊人認為養鳥是“不務正業”,家裡人一開始也不支援。那個時候,馬國新要一邊兼顧學業,一邊苦心照料著鳥舍,他決定把喜歡、所學都結合在一起來白手起家。當記者問他什麼時候最苦最累的時候,大概觸動了他心底最柔軟的部分,馬國新沉默了一會兒說,“一開始家境不好,有時候真不敢回頭看”。

  做真正喜歡的事情

  最初,為了及時進貨,馬國新每週都要去一趟鳥市。經常是週五中午從學校出來,不吃飯就趕緊往花鳥市場跑,然後扛著七八十斤重的鳥籠往家裡趕。那個時候沒有自己的車,馬國新要前後換乘3次公交車,步行2公里,折騰四五個小時才能到家,暴晒大雨都遇見過。等到了家裡已經是晚上8點,中午飯和晚飯都已經錯過去了。

  2009年的一天,家裡的炕燒得冒了煙,濃煙飄進鳥舍,養了半年的鸚鵡被薰死了90%,馬國新幾乎賠了個底兒朝天。這對於正謀劃著擴建鳥舍的馬國新來說無疑是當頭的一盆冷水。處理鳥兒屍體的時候,馬國新非常難過,但他並未就此消沉,很快又重新換鳥、新建鳥舍,從頭來過。

  這些挫折都還好,最怕是旁人鄙夷的眼神,“不好好上學,玩鳥,不務正業”。每當面對這些質疑和不解,馬國新都會覺得委屈。他坦言“家裡那時條件並不好,如果拿這個當興趣,有點差勁了”。馬國新清楚地知道自己養鸚鵡並非玩物喪志,他為自己勾勒了一個鸚鵡王國,做著真正喜歡的事情,何必在乎那麼多。現在附近的村子有六七戶人家跟著馬國新一起養鸚鵡,一切都已經不是當初那麼難了。

  夢想鳥類主題觀光園

  現如今,喜歡鸚鵡的有很多都是80後、90後的年輕人,有個男生從上高中起就每年寒暑假都來買鸚鵡,給的錢都是自己攢的零花錢,好多都是一塊的。馬國新看到他就想起了當初的自己,時不時地給他點優惠。

  從2008年購進第一批鳥兒到如今擁有上千對鸚鵡,馬國新也由一個青澀少年成長為沉穩的鸚鵡老闆。走過了最初的創業艱難期,馬國新的鸚鵡園現在已經步入穩定發展期。“現在鸚鵡不愁賣,就是規模再擴大十倍八倍銷路也沒問題”,現在,河北、山東、廣州、內蒙古、新疆都有他的鸚鵡客戶。每個月新出生的小鳥就在400只左右,當月就可以完全消化。去年一年,馬國新養殖鸚鵡的純利潤在20多萬元。下一步,他還將擴建一棟鳥舍,引進四五百對種鳥,並新開一家自己的鸚鵡專賣店。記者聯絡採訪的時候,馬國新正忙著裝修。

  提到未來,馬國新說自己想要建一座以鳥為主題的觀光園,擴建的鳥舍會引進其他種類的鳥兒,包括一些珍稀鳥類。讓觀鳥的人住下來,變成遊客,進而變成愛好者和消費者。

  鸚鵡養殖致富事例2

  近日,平度市新河鎮下劉家村,為全鎮特色養殖增添一新專案,在當地成為一大新聞亮點。記者聞訊趕到該村村民劉新傑的養殖基地,見到了五彩斑斕的金絲小鳥小鸚鵡。

  6月14日下午,記者驅車來到新河鎮下劉家村村西養殖小區,看到這裡養殖大棚林立,到處是家禽、家畜的歡叫聲,非常熱鬧。這裡分傳統養殖區域和特色養殖區域,傳統養殖區域內主要是生豬、肉食雞、蛋雞、肉食鴨養殖專業戶,特色養殖區域主要是鵪鶉、獺兔、鴿子養殖專業戶。而劉新傑不僅養殖房屋是新蓋的,鸚鵡養殖更是新河鎮第一家。

  據劉新傑介紹,今年3月份開始養殖鸚鵡,是他經過1年的考察才決定的,小鸚鵡養殖是一項投資少,見效快、效益高的特色養殖專案。一次性引進350對小鸚鵡,佔地60平方米。養殖籠子和鸚鵡種苗兩樣投資共計2.25萬元連60平米的養殖棚總投資共計5萬元。他這350對鸚鵡一年純收入可達6.3萬元。在劉新傑家的養殖棚內,記者看到這些小不點兒著實可愛,叫聲也悅耳動聽。記者學著劉新傑的樣子抓起一把飼料餵給小鸚鵡,看著它們低頭不停地啄食,實在讓人愛不釋手。劉新傑向記者說:“現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也越來越喜歡養這種觀賞鳥來增加生活趣味,,小貓小狗的得收拾衛生,有些住樓的人家就不愛養,但是這個打掃起來很容易,也不會髒,我覺得鸚鵡養殖業會成為一個新興的行業。”

  劉新傑說,前幾年他和妻子王愛珍賣農資,隨著國家對惠農政策的不但加強,涉農物資銷售贏利越來越低,而隨著農村生活的不斷提高,繼續經營涉農物資所盈利不能維持家庭的正常生活開支。所以另謀出路,通過濰坊的連襟的啟發,親自到濟南、濰坊、煙臺等地考察,覺得小鸚鵡養殖是一項很有潛力的特色養殖業,才決定引進養殖。

  鸚鵡養殖也是有技術要求的,比如飼料儲存不當會導致食物變質,甚至產生毒素,飼養員不察覺而繼續餵食的話,鸚鵡就會出問題。另外鸚鵡大概需要每天25~30分鐘的陽光照射,這樣做是為了防止體內缺乏維他命而骨折,鸚鵡可從陽光直接吸收到,但並不是玻璃窗過濾後的光線。“鸚鵡不是隻吃葵花籽嗎?”面對記者的不解,劉新傑笑道:“當然不是,鸚鵡類是喜歡葵花籽,但這不能作為它唯一的食物,只喂葵花籽會減少鸚鵡採食的樂趣與能力,還會導致營養不均衡,另外、葵瓜子富含脂質,會導致肥胖方面的疾病。”小小的鸚鵡有這樣多的講究,看來養起來也不容易。對於這個問題,劉新傑說:“開始也害怕技術不過關養不了,飼養不好或者賣不出去都是我當時擔心的。”但是後來通過親自養殖後,劉新傑體會到鸚鵡養殖不僅投資少見效快,而且還是一項省心省力的養殖好專案。更讓人放心的是供種苗的單位回收,市場價格多少就回收多少,回收者不掙養殖戶的錢,是批發市場老闆付給回收者勞務費。回收者負責“四包”即包種苗引進、包供料、包技術指導、包銷售,是老年人和弱勢群體養殖的最佳選擇,可謂是致富路上的報喜鳥。

  鸚鵡養殖致富事例3

  2011年,江西省永豐縣七都鄉牛山村村民習文祥,返鄉創業發展林下生態養殖。如今,已實現年出欄火雞和蘆花雞各1000餘羽,年產值近40餘萬元。圖為習文祥在給林下放養的火雞和蘆花雞餵食稻穀李功懷攝

  說起養鳥,很多人會把它看做娛樂消遣或是老年人的"專利",可在北京市通州區張家灣鎮裡二泗村,村民齊正旺卻把養殖鸚鵡當成了事業,一年淨賺10多萬元。20世紀90年代,農村人進城打工是那個時候最"時髦"的事。1997年,25歲的齊正旺開始養鳥,這對於農村的年輕人來說是一個冒險的選擇。

  日前,筆者來到齊正旺家。未見鸚鵡,先聞其聲。在張家灣鎮裡二泗村村東的幾間房子裡,只見數百隻綠的、黃的、紫的、紅的鸚鵡時而仰天"高歌",時而低頭享受美味,忙得不亦樂乎。一說起鸚鵡,很容易想到它有"說話"的本領。但齊正旺目前養殖的鸚鵡主要是以觀賞為主,不會說話,形體較小,體長10釐米~15釐米,羽色鮮豔,有牡丹、黃桃、蘑菇頭、紫羅蘭等10餘種,共計2000多隻。"主要供應北京、天津、河北和東北幾個省市,鸚鵡有多少就能銷多少,供不應求。"齊正旺算了一筆賬,他現在有300對種鳥,1對鸚鵡1年能產8對幼鳥,按100元1對計算,就是24萬,除去各項養殖成本,純收入超過10萬元。

  "這些年鸚鵡市場就像是過山車。"齊正旺一句話道出了創業的艱辛。1997和1998年是鸚鵡市場最好的時候,那時候1對鸚鵡能賣到1000元。市場越好跟風現象越嚴重,1999年似乎一夜之間大家都在養鸚鵡,其價格也一落千丈,原先1000元1對的鸚鵡賣不到10元錢。於是,許多人選擇放棄,但齊正旺堅持了下來,慢慢地,鸚鵡市場逐漸轉好。養鸚鵡,溫度、溼度和防疫是關鍵。為了掌握好這門技術,齊正旺沒少下功夫,看書學習、外出取經,邊實踐,邊摸索,終於一點一點地摸清了裡面的門道。

  裡二泗村,齊正旺的幾間老宅子裡整齊地擺放著一排排鳥籠,2000多隻五顏六色的鸚鵡在籠子裡嘰嘰喳喳鳴出了一首動聽的"致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