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創業養殖致富案例

  創業的人在春天裡容易陶醉,迷失方向,創業者多看看那些回鄉創業的案例,學習他們的方法,從故事中找到正確的方向。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土豪老闆種水稻建酒窖釀酒也賺錢

  周平每天最高興的事不是呆在豪宅的地面樓上溫馨的房間裡,而是每天帶著孫兒們到地下酒窖裡去走一走、看一看。他舀出一勺酒對記者說:“這每一滴酒都有米香味,搞水稻種植我更有勁頭!”

  正值春播時節,湖南省長沙縣江背鎮印山村的農民周平越來越焦急,他趕忙跑到黃花鎮永吉種植專業合作社談成了初步協議,要求合作社今年代種水稻,專供20萬斤優質稻穀。這樣迫切的“訂單農業”源於周平自家地下酒窖釀製的美酒銷售一空,導致原材料大米供不應求。

  十年前一個奇妙的想法,讓當時50歲的周平在新建的毫宅下“挖地三尺”?建酒窖釀美酒。發展到今天,一個小酒窖如今已註冊成了大酒廠,更重要的是,隨著對原材料大米的種植帶動,讓一個昔日的長沙工業大村重新找回了種糧產糧的動力。

  毫宅下挖酒窖,釀美酒帶動農戶水稻種植

  身披一件舊夾克,腳穿一雙土布鞋,揮起鋤頭挖酒窖,記者眼前的周平似乎與擁有富麗堂皇的毫宅主人不相關,更與網上報道的“土毫”標籤一點也不貼,儼然一幅典型農民的形象。

  聊起他自挖酒窖的故事,他平實地說:“我是農民,幹活有倔勁,所以在自家屋下挖起酒窖才不愁辛苦;以前做水泥生意有了點資金的想法,認為建酒窖,釀出來的酒大家放心,鄰舍們可以買到便宜的酒;而且酒賣得越好,米就要得更多,這樣才能讓老百姓願意種糧,並且讓農民賣糧不再難。”

  周平家裡有五兄妹,家境貧窮,自幼懂事的周平只在學堂學習了一年半時間,便輟學在家,幫父母分擔力所能及的事情。窮苦的孩子早當家,19歲那年,周平開始學做泥工,***,隨著所在村開始興建水泥廠,周平開始創業,正式成立個體戶,專營水泥製品,也因此掙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後來生意越來越好,賺錢也越來越多。

  有了錢,該幹什麼最有前景?按照大多數農村人的想法當然就是蓋個新房,可是不甘心的周平總想要幹件不一樣的事。2003年,正值他所在的印山村“水泥工業的快速發展期”,做水泥生意的人越來越多,相反種地種糧的人日趨減少。

  “幹同一起事,別人快起來了,我就要慢下來。”憑著這種最質樸也最靈光的認識,經過到浙江等地的實地取經,他放棄了幹水泥行當,而萌生了種糧釀酒的想法。當年,他自家只有5畝地,於是還承包了別人10畝地,種起了糯米水稻。然後,周平利用建新房的契機,在地下自挖酒窖,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一個幾百平方米的酒窖竣工了。隨之,他用自種的糯米、當地香甜的清泉,專業釀造純糯米酒、高粱白酒、稻穀酒、楊梅酒、草莓酒等黃酒。

  由於周平釀成的酒口感香醇、價格優惠,黃酒近銷鄉鄰,遠銷湖南各地。隨著酒的需求量增大,原材料優質糯米的供應量短缺。2006年,他又承包了30幾畝田,帶了一家人自己種糯米水稻,並依託當地農戶,定做、定收、定價的方法來獲取優質糯米,這樣不僅確保了高質量的糯米源源不斷地供應,又幫助當地農戶種植水稻來增收。

  釀酒如同種糧,讓每一滴酒都是“放心”釀製

  隨著釀酒的名氣日漸提升,周平開始興辦麻姑井黃酒釀造廠。到2014年,周平的酒窖已經擴大到1200平方米,裡面設有很多小儲酒室,儲酒量達150噸,並設有專業的化驗室等,周平告訴記者,這些藏酒一般都釀造幾年了,時間最長的有七年,但由於大部分買酒人是農民兄弟,所以即使到今年春節,他都以每斤酒10元的優惠價格來銷售。

  與對釀酒的每一個環節精細把關一樣,對原材料糯米的選取非常“苛刻”,種植出的大米無零汙染是首要要求。但由於所在的印山村長期以來依靠水泥發展壯大,同時也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和大部分村民們一樣,周平擔心,水泥及其雜質的長期沉澱會侵襲、毒害土壤,從而影響水稻的品質。

  為了讓這個擔憂不成現實,從2012年起,周平主動減少了在本村的糯米水稻種植面積。但口啤越來越好的酒窖還要擴建升級,怎麼辦?周平決定兩條腿走路,一是與土質好的其它地方水稻種植合作社聯營,同種植大戶簽訂“代種合同”,合同中列明瞭嚴苛的標準:如不噴農藥、不施化肥,種出來的糯米不僅要零汙染,而且是原生態;二是要在今年帶頭成立糯米水稻種植合作社,自己出些資金,政府給予扶持,下大力氣治理村裡土壤汙染問題,種出優質放心的米。

  如此嚴苛的種植要求自然讓產糧成本成倍上升,周平計算了一下,與自己在本村種相比,“外地代種”20萬斤稻穀,則成本要高出46萬元。但算算長遠帳,多出一些錢,多產優質糧,釀造放心酒,從而帶動更多的農民兄弟多種田,多增收,讓賴以生存生活的鄉村更添一分水稻之美,更增一份田園之綠。

  二

  爬行女養牛創業建年產4百萬肉牛養殖場

  今年35歲的潘遠香是宜賓市屏山縣大乘鎮正直村村民,她3歲時因病致雙下肢癱瘓,系肢體二級殘疾人,只能用手爬行,大家都喊她“爬行女子”。她曾自卑和哀怨過,但擦乾眼淚後,憑著身殘志堅的毅力,她艱難求學和創業,建立了一個養殖場,還要帶動村民致富。她闖出了殘疾人奮發向上的心聲,闖出了絢麗多彩的美好世界,闖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人生之路坎坷不平,上天為你關閉了一扇門,自然也會為你開啟另一扇窗。我們的人生可能會遭遇不幸,但依然要選擇堅強。”潘遠香說。

  近日,記者來到屏山縣大乘鎮正直村,實地採訪了這位自強不息的“爬行女強人”和她的養殖場。

  禍從天降 小女孩學會堅強

  潘遠香的犇犇肉牛養殖場位於大乘鎮正直村石明組,地處一個偏僻的小山溝裡。記者趕到這裡時,潘遠香和工人正在切割草料喂牛。儘管之前當地有關部門作了介紹,但初見潘遠香還是帶給了記者強烈的震撼:她的下肢嚴重萎縮,只有上半身能夠活動,要挪動身軀必須靠雙手爬行。她此時正坐在地上,費力地用刀宰草。宰好的草料放在背篼裡後,她又使用雙手挪一步再把背篼往前拖一下。進入養殖場內後,她像招呼自己的孩子一樣,和場內的西門塔爾牛說話,並一一為它們喂草料。

  就是這樣一個潘遠香,卻建起年產值超4百萬元肉牛養殖場。

  3歲時,潘遠香因高燒不止被送到一傢俬人診所,經醫生搶救命保住了但卻不能直立行走。後經檢查發現,在治療過程中醫生不慎打壞坐骨神經。從此,潘遠香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從5歲起,只有上半身能正常行動的她,便在家廚房負責燒火煮豬食。至此再沒單獨“行動”過的她,在一次“意外”中學會了爬行。“在一次燒火中,多加了些柴火,火焰猛噴出來,把旁邊一堆柴火點燃了,把我嚇著了就摔了個跟頭,然後我下意識的往外頭爬。”

  學會爬行的潘遠香很興奮,她終於覺得自己不是廢人。從此,她開始試著洗衣、做飯、打掃衛生,盡力學會自己做家務。為了讀書,她堅持爬行上學。“夏天地面很燙,手掌心幾乎全是泡,冬天兩隻手全是凍瘡,紅一塊、紫一塊的腫得像泡粑。”潘遠香印象最深的是,自己用稻草編手套,由於技術不過關還沒到校就磨破了。“那時候家裡窮,下雨天手上沾滿了泥,只能到校前兩手搓搓就算了。”

  10歲才勉強上小學一年級,學習和生活對於潘遠香而言,都比常人艱難許多。別人做一遍就完成,她卻要付出數十倍的努力。艱難唸完小學和初中,她的成績一直保持班級前三,但繼續上學卻成了難事,無法正常行走的她被學校拒之校外。但潘遠香並不服輸,就在她快要絕望的時,高場職中的一位招生老師答應讓她入學,還為她爭取到了特殊照顧。當年,潘遠香的事情經媒體報道,迎來不少好心捐助,為她省去了三年的學費。

  生活磨礪 “爬行女”樂觀面對

  潘遠香2003年高中畢業後,先後又去學習了電腦和會計知識。2005年開始和人一起做家裝,她主要從事設計工作。“我們是典型的‘游擊隊’,做熟人的活以及他們介紹的家裝,幾年下來還是攢了一點錢。”

  潘遠香說,她2006年嘗試養鴨,辛苦了一年最終血本無歸。“虧了幾萬元,都是借的,壓力太大了。”正當她情緒極度低落的時候,她當年成家了。原本應該沉浸在婚姻的喜慶之中,丈夫卻在她懷孕期間離家出走,至今沒有訊息。談到這裡時,潘遠香神情顯得非常凝重。“兒子現在9歲了,送在我妹妹那裡讀書。家庭的事情都過去了,我現在全部的精力是搞好養殖場。”潘遠香對於家庭的變故不願多談。“兒子出生後過得十分艱苦,我的身體情況不好,連揹他都困難。在家人的幫助下,孩子慢慢長大,也十分健康,這是最讓人欣慰的事情。但孩子慢慢長大了,我這個殘疾媽媽給他帶來了自卑情緒。我必須學會堅強和樂觀,以此感染孩子。我也必須搞好自己的養殖場,讓孩子今後以媽媽為驕傲。”潘遠香說話間透露出堅毅。

  艱難創業 殘疾身軀撐起一片天

  兒子2歲時,潘遠香把他送到了幼兒園。幾年時間裡,潘遠香搞裝修、養雞鴨,事業上最終都沒有起色,還負了債。“受到打擊,我好長時間都沒有回過神。我想不通,自己努力做好了每一個環節,為什麼還是失敗呢?上天已經對我不公平了,我不能就此消沉,每天還是要樂觀面對生活的重擔。”潘遠香說,她又重回原點,腳踏實地重新從事自己的裝修行業,其它的就不要去亂想了。

  2012年,她開始四處瞭解和學習肉牛養殖,還專門請教了畜牧部門專家。說幹就幹,在親朋好友和政府部門的幫助下,養殖場2013年在她老家動工建設。“現在已投入了200多萬,除了養殖場建設外,肉牛的本錢很大。”潘遠香說,養殖場目前有42頭肉牛,還有75頭分給了屏山的農戶餵養。

  據潘遠香介紹,養殖場今年的計劃是出欄200頭肉牛,產值400萬左右。今後,她還將建一個肉牛屠宰場,形成一條產業鏈,直接面向市場。“預計6月就有一批肉牛上市,前來預購的很多,目前供不應求。”

  潘遠香說,她最大的心願是帶動附近村民特別是殘疾人共同致富。“養殖場今後繁殖的小牛將送給鄉親們餵養,我提供技術和飼料支援,並全部回收肉牛。牛的生長期在8—10月之間,鄉親們每頭牛能賺5000元左右。”潘遠香告訴記者,?如今,肉牛專業合作社已經成立,他們走上了養殖場加養殖戶互惠互利共贏的發展之路,市場前景良好。

  潘遠香的想法贏得了鄉鄰們的尊重。58歲的村民潘洪清說,潘遠香雖然殘疾,但幹事有魄力,深得大家信任。“她建養殖場的時候,我和其他村民經常來幫忙,我還借了2萬元給她。我今後也準備養幾頭牛,這樣既能照顧家裡,每年也有上萬元的收入,不必出門打工了。”

  學駕駛開車夢今年能實現

  在潘遠香的家中,她購置了一臺安裝在汽車上的殘疾人操作裝置。“開車也是我的夢想”,潘遠香說。

  其實潘遠香從小讀書、在家人的不理解下非要讀高場職中。按照當地人的說法,等她長大了,隨便擺個攤攤,找個人家嫁了。但是在潘遠香內心深處,從來就沒有放棄過要努力過上好日子。

  潘遠香說,從小一個親戚要經常騎摩托車進城,那個時候他很喜歡進城去,因為羨慕城裡人的生活,雖然她身體殘疾,卻立志要通過自己的雙手過上正常人的生活。

  “我沒有覺得哪裡不對勁,也沒有感覺到自卑。”潘遠香談到別人用異樣眼光看他時候說。潘遠香說,她還在上海學習駕校,能夠開車也是她的夢想,也許今年就能實現。

  據屏山縣殘聯負責人介紹,潘遠香的肉牛養殖場帶動了23名周邊殘疾人發展肉牛養殖,殘疾人家庭年增收1萬元以上。潘遠香身殘志堅,自強創業,她的堅強和樂觀感染著身邊的每個人,同時帶動周邊更多殘疾人和貧困村民發展肉牛養殖,幫助他們共同致富,將自立、自強的道路向著更加廣闊的天地延伸。“潘遠香是殘疾人創業中的典型,市縣對她的養殖場都十分重視,並給予了政策支援。目前,省市縣殘聯打算將潘遠香的自強創業事蹟在全國相關會議上進行交流。同時,我們將聯絡畜牧等部門,為潘遠香的養殖場提供支援和幫助。”該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