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蛙的養殖方法

  石蛙又名石雞,屬兩棲類蛙科動物,是我國大型的食用蛙,其腿肥壯,肉質鮮美,清涼滋補,富含多種維生素。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瞭解石蛙,下面小編就帶你一塊去學習下關於!

  石蛙的生活習性

  石蛙畏光怕聲,後肢粗壯,跳躍能力很強,彈跳高度可達1米。傍晚時爬出洞穴,在山溪兩岸或山坡的灌木草叢中覓食、嬉戲,異常活躍。但其活動範圍不大,多在洞穴周圍20—30米,夜深時,返回洞穴。白天一般伏在洞口,或潛伏在草叢、砂礫和石頭空隙間,伺機捕捉附近的食物。一旦遇蛇、鼠等敵害或人,迅速退回洞內,或潛入水底。棘胸蛙對氣溫、水溫環境變化非常敏感。在悶熱、乾躁、氣壓較低的夜晚,或是暴風雨來臨之前,紛紛出洞,向較高的岩石或山坡跳躍,並且伴有低沉而雄壯的鳴叫聲。棘胸蛙的活動強弱與其外界環境條件密切相關,水溫變化對其影響尤為明顯。水溫18-28℃活動、攝食正常。水溫超過30℃則會出現夏眠,水溫超過36℃則活動異常,甚至出現死亡。秋末水溫低於15℃,開始冬眠,不動不食,雙目緊閉,藏於洞內。以避不良環境。冬眠時,主要靠體內貯存的養分來進行極為微弱的新陳代謝。據觀察,一般在霜降後開始冬眠,驚蟄前後水溫***在15℃以上***陸續復甦,冬眠期約100多天。冬眠期間,若天氣睛暖,水溫高於15℃時,也有部分蛙伏在洞口或跳出洞穴活動。冬眠時,棘胸蛙喜棲居於山溪的深水潭內或溪邊穴中。

  石蛙的棲身環境

  石蛙常喜棲息於深山老林的山澗和溪溝的源流處,尤喜棲居在懸巖底的清水潭以及有瀑水傾瀉而下的小水潭,或有水流動、清晰見底的山間溪流中。

  :人工繁殖技術

  1 種蛙的選擇

  石蛙的產卵孵化季節在4~9月,5~6月是產卵高峰期。要提高產卵率、孵化率,必須從種蛙冬眠復甦開始,做好種蛙的選擇和配種、產卵、孵化等準備工作。

  選擇種蛙是搞好人工繁殖的基礎,在冬眠之後,春繁之前對成蛙作全面檢查分類,選擇個體較大、身體健壯、面板光滑、發育良好、無殘疾,無破損,達到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種用。一般二齡蛙,雌蛙體重達200克以上,雄蛙250克以上就可作種用。初產蛙卵較少,產過1~2次的蛙產卵量較高,質量較好。個體大的老齡蛙產卵量多,但質量不好,受精率不高,一般不應選作種蛙。雄蛙要求健壯、善跳、皮光腿壯;雌蛙要求腿短粗、腹鼓、皮光亮。2~3 齡種蛙繁殖力較強。

  2 種蛙的培育

  氣溫、水溫、水質、光照、餌料、環境條件對蛙的健康、繁殖影響極大,生存環境好壞,直接影響配種、產卵率、受精率、孵化率和蝌蚪的成活率。根據石蛙習性,種蛙池應建在安靜、弱光處,池高0.8m,面積4~10m2。池底鋪墊鵝卵石和石塊構成的石穴,利於種蛙棲息產卵。池內水陸面積3∶1,要求池水容量相對穩定,水深15cm左右,水質清新,pH值6~8,無有害寄生蟲。一般在採食旺季每天換水一次,採食淡季,每間隔2~3天換水一次。每平方米放種蛙15只,按雌雄1∶1比例進行群養,選留的種蛙在冬眠前或春繁前必須做好群養放養準備。

  準備選留作種的蛙在冬眠前應加強飼養,使之膘厚體壯,保證安全越冬。種蛙培育除要求具備適宜的環境條件之外,還必須保證有充足的飼料供應。種蛙以蚯蚓、黃粉蟲、飛蛾、蠅蛆和其他昆蟲等動物性餌料為主,攝食量5~9月最大,發情期間減少,產卵後期增大。飼料供應以採食後略有剩餘為宜,每天投喂量保持均衡。不可忽多忽少,依具體情況,酌情增減,投料時間一般在傍晚***依太陽剛要下山時為準***,每天一次,定點投飼。

  3 配種和產卵

  石蛙冬眠後,卵泡迅速發育,通常到4月份、水溫15℃、氣溫20℃以上時開始配種產卵,9月底結束。配種雌雄比例為1∶1, 種蛙池的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15只。雄蛙叫聲“咕咕咕”,雌蛙以“咔咔咔”、“咔咔”聲應和,種蛙一般在夜間21時後抱對,擁抱刺激對配種母蛙是必要的,配種母蛙一般於清晨4~7時排卵,有些延至9~10時,產出卵塊通常粘附在石塊池壁上,一般每次產卵約600粒,高的可達1000~2000粒,卵粒圓球形, 外膠質膜將卵粒粘連在一起。產出的卵在1小時之內儘可能不要攪動, 以免卵塊破碎,降低孵化率。在種蛙配種產卵時,要造成一個光線暗淡、幽靜、水質清新、水位穩定的環境。

  4 人工孵化

  石蛙卵呈球形,類似魚眼,卵直徑約4mm,卵外層膠質膜呈圓形,卵產出落水後,膠質膜吸水即膨大,卵膠質膜彼此相連成卵塊,呈葡萄狀,卵塊吸附在產卵池內的石塊、水草或池壁上。未受精的卵3天后動物極明顯變黃,植物極白色不透明。胚胎髮育時期,胚胎對外界變化十分敏感,這個時期要求環境生態條件穩定,避免陽光直射,人工撈取受精卵操作時必須仔細、輕緩,否則就會降低孵化率。在孵化過程中,水要清潔,水溫18~28℃,pH值中性為宜,同一窩卵不可分開孵化。

  根據石蛙人工孵化試驗觀察,石蛙卵的動物極呈黑色,植物極呈白色。蛙卵在18℃水溫下孵化,第五天可見受精卵動物極黑點變長呈線狀,第七天胚胎呈條狀,一端大、一端小,第八天胚胎明顯顯示頭和尾、蝌蚪成形,並且會晃動,第十天就有少許蝌蚪孵化出膜,第十三天有75%孵出,第十五天全部孵出, 孵化率達85.3%。如果孵化水溫為25~29℃時,孵化時間只需7~8天,孵化率達85%。蛙卵在整個孵化過程中如果做到溫度適宜、 水質無汙染等技術要求,其孵化率就可達90%以上。在水溫適宜時孵化率的高低,主要取決於水質和水中的溶氧量,水質越好,溶氧量高,孵化率可達100%。在繁殖季節,每天早晨巡池1次,母蛙排卵1小時後應將卵塊取出,採卵時注意保持卵塊的完整性。取出的卵輕輕放於事先準備好的孵化池中進行孵化,動物極朝上***即有黑色的一端***,植物極朝下,孵化過程中除防止天敵侵害外,還應嚴格掌握孵化的生態條件,包括水溫、水深、水質等要求,水溫30℃以下,水深15cm左右,pH值6~8,水質清新無汙染,並含充足的溶氧,光照自然即可,但忌陽光直射。25~26℃的水溫對孵化非常有利,時間短,孵化率高,溫度再往上升,孵化率則下降,30℃以上基本孵不出蝌蚪來。

  

  投喂的飼料以黃粉蟲等鮮活餌料為主,活餌要求大小適口。在適溫範圍內,日投喂量為體重的5-10。在溫度高於30℃時,可以不投喂。平時應根據天氣、水質和蛙的攝食情況,酌情增減,做到適量、均勻。

  分級飼養:隨著幼蛙個體的增大、出現大小不一的情況,要定期按規格大小歸類分池飼養,以免幼小的搶不到食,影響生長和成活率。

  越冬管理:水溫低於8℃時,棘胸蛙進入冬眠狀態。當水溫降至10℃前,室外的棘胸蛙要移入室內、或搭篷保溫越冬。越冬期間不必投喂。春季室外水溫穩定回升到10℃以上後,棘胸蛙越冬結束。

  石蛙的醫藥價值

  營養:有滋補強壯的功效。

  主治:小兒疳積;贏瘦;病後虛弱等。


猜你感興趣:

1.鷓鴣飼養前景

2.胡椒木的養殖方法

3.養殖創業計劃書範文模板大全

4.水產養殖創業準備計劃書

5.室內花卉養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