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飼養大雁

  大雁是雁屬鳥類的通稱,共同特點是體形較大。它們如何飼養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飼養大雁的方法。

  大雁的飼養:雛雁

  雛雁是指從孵出到滿1月齡這一時期的幼雁。這一時期是人工馴化的關鍵階段,同時因雛雁消化機能不全,體溫調節能力差,因此需精心飼養管理。

  飲水與飼餵

  喂雛雁第一次飲水又稱潮口,雛雁出殼後12~18小時,在水盤內放入2~2.5釐米深的0.01%的高錳酸鉀水溶液,將雛雁放入水中自由飲水3~5分鐘。飲水後即可開食,開食料為浸泡好的碎米摻切碎的菜葉,也可以是拌潮的配合飼料加菜葉,其比例為1∶2~3。雛雁所喂青料一定要新鮮、洗淨、切細;精料宜軟不宜硬,但不可過黏。1~3日齡將飼料撒在報紙或塑料布上任其自由採食,每天給料4~5次,4日齡以後可用料槽飼餵,每天給料6~7次,並將青飼料的比例提高到70%~80%。21日齡以後,雛雁消化能力大大增強,可適當摻喂一些粒料或碎玉米。雛雁飲水量較多,應保證全天不間斷供水。

  溫度與密度

  初生幼雁畏寒怕冷易聚堆擠壓造成傷亡,因此必須保持合適的溫度與密度。1~4日齡保持30~28℃,

  每平方米20~25只;5~14日齡保持27~25℃,每平方米15只~20只;15~30日齡保持24~18℃,每平方米10~15只;30日齡以後即可脫溫飼養。

  防潮防病

  潮溼的環境往往會引發多種疾病,因此育雛室必須寬敞明亮,光照充足,通風順暢。墊料要清潔乾燥無黴變,用具經常清洗、晾晒、消毒。運動場要天天清掃,保持衛生。還可在飼料或飲水中投喂大蒜汁、青黴素等,可預防疾病。

  放牧

  為增強雛雁體質,儘快適應周圍環境,天氣晴好時,可在上午把滿7日齡的雛雁趕到放牧地自由活動20~30分鐘;15日齡以後可將雁群趕到淺水中游泳0~50分鐘,上下午各一次;30日齡以後便可全天放牧。

  大雁的飼養:中雁飼養

  1.中雁

  一般指4周齡到育肥前的青年雁。此期應以放牧為主,適當補飼適量精飼料。放牧以早晚為主,中午休息。放牧至8成飽後飲水休息半小時後再放,每天放牧2~3次。放牧雁群以250~300只為宜。放牧時要防雨淋,防農藥中毒。補充精料配比:玉米粉60%,碎大麥12.5%,碎小麥13.5%,12.5%,石粉1.5%。

  2.育肥雁

  中雁養至主羽長出,就可育肥上市,採用放牧為主、雁體架子大的個體,育肥效果顯著。育肥方法可採用放牧補飼稻穀或麥粒,也可採用圈養飼餵穀物或塊根飼料,每天喂3~4次,半個月就可育肥上市;也可強行填肥,用浸泡膨脹的玉米粒填喂10天左右即可上市。

  1月齡至未進入繁殖期之前的大雁為青年雁。青年雁採食量大,抗逆性強,是生長髮育最快的階段。這一階段可全天放牧,歸牧時適當補充一些精料。待主翼羽 完全長出後即可育肥。對商品肉雁的育肥主要是限制其活動,減少體內養分的消耗,促使其長肉和沉積脂肪。育肥前根據雁群的數量用木條、樹枝、秸稈等隔成若干小欄,欄高60~70釐米。飼槽與水槽掛在欄外,通過欄的間隙採食。一般每欄約1平方米,養肉雁2~3只。開始育肥前驅除體內寄生蟲,育肥前每天喂3~4次,飼料以玉米為主,另加15%的豆餅,5%的麥麩,10%的葉粉和0.35%的食鹽,中午加喂一次切碎的青飼料,保證全天飲水。如此育肥2~3周達4千克左右時即可出欄。

  當青年雁主翼羽完全長出後,選擇體型較大、體質強健、身體各部位發育均勻的大雁留作種雁,並按1∶2~3的雌雄比例調整好雁群。此時的大雁飛翔能力已經較強,為防止逃竄,對未在幼雛時實施斷翅手術的大雁,應將其主翼羽拔掉。

  留作種用的大雁仍以放牧為主,適當補充精料,飼料的營養水平要逐步提高,適當增加光照時間,儘可能多地補充青綠飼料,以促使其儘快達到性成熟。野生大 雁性成熟較晚,雌雁需3年才能夠產蛋,經人工馴養的大雁,其性成熟期可提前至9~10月齡。

  大雁的交配活動需在水上進行,在繁殖期內應增加放水次數,延長放水時間,尤其是上午。一般種雁交配後便開始產蛋,每隔2~3天產一枚,初產雁年可產蛋15枚左右,第二年至第六年產蛋量在25枚左右。繁殖期的雌雁腹部比較飽滿,出歸牧時不要驅趕過猛,最好是選擇近處,地勢平坦,有充足水源和牧草的地方放牧。

  放牧期注意觀察,如發現有行動不安、四處尋窩的種雁,應及時將其捉住,並用食指按壓肛門看是否有蛋,若有蛋應將其送回產蛋窩,防止其養成在牧地產蛋的壞習慣。

  大雁在春季發情,水中交配。求偶時雄雁在水中圍繞雌雁游泳,並上下不斷擺頭,邊伸頸汲水假飲邊遊向雌雁。待雌雁也做出同樣的動作迴應,雄雁就轉至雌雁後面,雌雁將身軀稍微下沉,雄雁就登至雌雁背上用喙[6] 啄住雌雁頸部羽毛,振動雙翅,進行交配。交配後共同戲遊於水中或至岸上梳理羽毛。雌雁交配後10天開始產蛋,間隔2~3天產1枚蛋。馴養雜交後的大雁,年產蛋量第一年為15枚左右,第二年至第六年可達25枚,蛋重每枚150克。野生大雁產蛋量很低。

  大雁的飼養:疾病防治

  1.小鵝瘟該病是由小鵝瘟病毒引起的雛雁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消化道感染,20日齡以內的雛雁易發病,主要在冬末春初季節流行。臨床症狀:精神沉鬱、縮頸、步行艱難、常離群獨處,接著出現消化功能紊亂現象,拉稀、少食或絕食。後期嚴重下痢,排出灰白色或黃色渾濁帶有氣泡或假膜的稀糞。臨死前可出現神經症狀,頸部扭轉,全身抽搐或發生癱瘓。防治措施:接種小鵝瘟弱毒疫苗,或採用成年鵝製備的抗小鵝瘟血清,皮下注射0.5毫升即可預防。若雛雁在3~5天發病,說明孵化器已被汙染,應立即停止孵化並進行徹底消毒,然後才能繼續孵化。

  2.雁流行性感冒該病又叫雁滲出性敗血病,是由志賀氏桿菌引起的雛雁急性傳染病。可由病原菌汙染飼料和飲水而引起,也可經呼吸道感染。主要在春秋兩季流行;臨床症狀:該病潛伏期很短,感染後幾小時就可出現症狀,鼻腔有漿液性鼻漏,呼吸困難,發出鼾聲,不時強力搖頭,嚴重時腳麻痺,不能站立,病程2~4天 ,死前出現下痢。防治措施:用抗生素和磺胺類藥物治療。口服敵菌靈30毫克/千克體重,每日2次,一般4日即可治癒。

  3.雁蛋子瘟該病是產蛋母雁的一種細菌性傳染病,主要由卵巢、輸卵管發炎引起。臨床症狀:肛門有發臭的排洩物,混有蛋白和卵黃小塊,2~6天后,不食不飲,失水,衰弱而死。防治措施:口服呋喃唑酮,每隻雁25毫克,混合在飼料中連服3天叫天,或肌肉注射鏈黴素、氯黴素、卡那黴素等。

  4.絛蟲病雁絛蟲病的原蟲為劍帶絛蟲和膜殼絛蟲,中間宿主為劍水蚤或淡水螺。雁若誤食了被感染的劍水蚤或淡水螺,絛蟲在腸道發育成熟,可嚴重侵害2周齡至4月齡的雁只。多在春末和夏季發病。臨床症狀:首先出現消化功能障礙,排出灰白色的稀薄糞便,混有白色的絛蟲節片,食慾減退,到後期完全不食。生長停頓,消瘦,精神萎靡,不喜活動,離群,腿無力,向後面坐倒或突然向一側跌倒,不能站立,一般發病後1~5天死亡。防治措施:一是避免在死水塘裡放牧,以免與劍水蚤接觸。二是經常檢查,對感染有絛蟲的雁群,應有計劃地驅蟲,以防止病源傳播。三是雛雁與成雁應分開飼養、放牧。四是用吡喹酮10毫克/千克體重,滅絛靈60毫克/千克體重,硫雙二氯酚200毫克/千克體重,丙硫苯咪唑40毫克/千克體重,分別用少量麵粉和水拌和,然後按計量稱取藥面,做成丸劑,塞入雁的咽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