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如何培育海蜇苗種

  苗種培育是人工飼養海蜇的一個重要階段,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人工培育海蜇苗種的方法。

  人工培育海蜇苗種:準備工作

  育苗池用來蓄養種蜇與培養幼體,大型的容器都可以,最好是光滑的水泥池。

  附著基用於螅狀體附著,任何堅硬無毒的物質皆可,規模生產最好用波紋板。

  其他滷蟲孵化最好有專用的水泥池。加溫及進、排水系統沒有特殊的要求,一般的生產環境都可達到要求。

  人工培育海蜇苗種:親蜇的來源

  親蜇的來源一共有兩種:

  一種為全人工培養型,主要適用於從自然海區採捕親蜇十分困難的地區,如浙江沿海等。

  另一種為自然採捕性成熟的種蜇,根據採捕地點不同又分為自然海區採捕和在人工放養的蝦池內捕撈兩種。相對於種蜇質量來說,無論是懷卵量還是個體大小,後一種都要比前一種好。而且從近兩年養殖狀況來看,養殖池採捕的海蜇由於種蜇間親緣關係而產生了嚴重的退化現象,表現為個體大小不均,小蜇居多。

  人工培育海蜇苗種:產卵與孵化

  在繁殖盛期的自然水溫下,未受精的卵經3~5小時解體;受精卵經一段時間開始卵裂,然後發育為早期浮浪幼蟲。

  人工孵化程式

  蓄水和水處理:種蜇進池前將水池刷洗乾淨,注入新海水,作為孵化池。在海水中加入EDTA***乙二胺四乙酸二鈉鹽***來絡合重金屬離子,有有利於提高孵化率。

  性比搭配:雌雄比以2:1搭配為佳。親蜇密度適宜,有利於雌雄個體之間相互誘導性產物排放。

  抽樣鏡檢:移入親蜇後,應不斷從池底取樣在顯微鏡下觀察是否產卵,是否出現卵裂。之後每隔一段時間抽樣觀察一次,直到發現大量分裂卵或未受精卵不再受精為止。

  孵化胚胎全部變為浮浪幼蟲後,使用體積法定量。正常情況下孵化率在90%以上。

  人工培育海蜇苗種:浮浪幼蟲管理

  浮浪幼蟲左旋自轉,經過一段時間變態為螅狀體。前端附著形成足和柄部,後端形成口和觸手,如變態時未遇到附著基,則在浮游狀態下變態,柄部向上倒懸浮於水面。柄端具粘性細胞,接觸附著基時易於附著。浮浪幼蟲變態為螅狀體後,絕大多數附著于波紋板下側。在螅狀體附著後應適時新增新鮮海水。

  幼體培育池加滿水後,一般採取以下四條管理措施:第一、控制光照,防止雜藻等在附苗器上大量繁殖,以提高螅狀幼體成活率;第二、保持溫度,秋未池內水溫降至10℃以下後,室內應有保暖設施,以維持池水溫度在5~10℃為好,春季當室內水溫上升至適宜溫度時,螅狀幼體開始出現橫裂生殖,隨後釋放蝶體幼體;第三、適時投餌,以輪蟲、撓足類無節幼體、滷蟲無節幼體等為餌料,投喂頻次依水溫及攝食狀況而定,一般每日1次即可。螅狀幼體飽食後呈淺黃色,飢餓時呈蒼白色,故投喂頻次和投餌量可根據螅狀體體色深淺酌情增減,主要以鏡檢為準;第四、適時換水,螅狀幼體個體小,少動,耗氧量低,代謝產物較少。在20℃以下,水溫低,代謝慢,沒有必要頻頻換水。換水時用虹吸法從池底吸出有沉澱物的海水,再加入等量新鮮海水。

  螅狀體的體側長出一條匍匐莖,以其末端附著,形成新落足點。原柄部末端逐漸脫離附著點。形成足囊的過程可連續進行,一般個體可形成一到十幾個足囊。足囊形成後,在適當條件下,可從自頂部萌發出新的螅狀體。新螅狀體在生長中和長成後,同樣可形成新足囊並萌發出一代螅狀幼體。

  人工培育海蜇苗種:碟狀幼體培育

  螅狀體在次年溫度上升到適宜溫度時,開始出現橫裂個體。數目與螅狀體的大小密切相關,一般在1個~7個左右。初生碟狀體無色、半透明,直徑2~4毫米。經7~10天的生長,傘徑達10毫米,為中期蝶狀體或稚蟄,經15~20天的生長,傘徑達20毫米左右,成為幼蜇。

  碟狀體培育應注意以下幾點:

  充氣:初生碟狀體的輻緣瓣和網管尚未發育,浮游能力很弱,絕大多數個體沉降於池底。一般採取微充氣的方法推動其浮游、攝食和生長。人工控制條件下,碟狀幼體至稚蜇階段的成活率,一般可達90%以上。至幼蜇階段的成活率,可達85%以上。

  定時、定量投餌:碟狀體在飽食以後一般要用3~4小時才能將食物消化掉,所以一般每4個小時投喂一次,同時根據肉眼觀察與鏡檢作少量調整。

  換水:碟狀體培育階段溫度高,攝食量大,產生的代謝產物及殘餌很容易敗壞水質。這就要求我們及時換水,換水量在碟狀體培育初期為每天半量,分兩次完成。在中、後期全量換水***水質不好時可以每天換全池水兩次***,換一次全池水不可將池水一次排幹,應分三到四次完成。

  人工培育海蜇苗種:出售

  當幼蜇生長到2釐米以上時,即達到售出規格,應以體積法定量後出售。

  我們利用對蝦養殖池進行海蜇立體生態養殖試驗,採取接種肥水定向培育基礎餌料,使用光合細菌改善水質等手段,優化養殖環境。同時進行多品種搭配養殖,既充分利用水體,又提高了綜合養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