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飼養家蠶

  蠶蛾科昆蟲的一種,原產中國,馴化在室內飼養,故又稱家蠶。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蠶蛾的飼養技術,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蠶蛾的飼養技術

  蠶蛾科昆蟲的一種,原產中國,馴化在室內飼養,故又稱家蠶。養蠶和利用蠶絲是人類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約在4000多年前中國已有記載,至少在3000年前中國已經開始人工養蠶。公元551年,有兩個外國修道士把蠶繭帶到歐洲。蛾體中型,雌、雄觸角皆為櫛齒狀,雄性櫛齒略長;喙退化,下脣須短小,無單眼,體翅灰白色,翅脈灰褐色。蠶吐絲結繭時,頭不停擺動,將絲織成一個個排列整齊的∞字形絲圈。每織20多個絲圈***稱一個絲列***便動一下身體的位置,然後繼續吐織下面的絲列。一頭織好後再織另外的一頭,因此,家蠶的繭總是兩頭粗中間細。家蠶每結一個繭,需變換250~500次位置,編織出6萬多個8字形的絲圈,每個絲圈平均有0.92釐米長,一個繭的絲長可達1500~3000米。絲腺內的分泌物完全用盡,方化蛹變蛾。

  最常見的是桑蠶,又稱家蠶,以桑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屬鱗翅目,蠶蛾科。桑蠶起源於中國,其發育溫度是7-40℃,飼育適溫為20-30℃,主要分佈在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地區。

  蠶的一生經過蠶卵—蟻蠶—熟蠶—蠶繭—蠶蛾,共四十多天的時間。

  剛從卵中孵化出來的蠶寶寶黑黑的像螞蟻,我們稱為「蟻蠶」,身上長滿細毛,約兩天後毛即不明顯了.蠶蟻出殼後約40分鐘即有食慾,這時就要開始餵養過程了。

  蠶寶寶以桑葉為生,不斷吃桑葉後身體慢成白色,一段時間後它便開始脫皮.脫皮時約有一天的時間,如睡眠般的不吃也不動,這叫「休眠」.經過一次脫皮後,就是二齡幼蟲.它脫一次皮就算增加一歲,共要脫皮四次,成為五齡幼蟲才開始吐絲結繭.

  五歲幼蟲需二天二夜的時間,才能結成一個繭,做繭的絲竟然可以抽到長達1.5公里長!蠶在繭中進行最後一次脫皮,成為蛹.約十天後,羽化成為蠶蛾,破繭而出.出繭後,雌蛾尾部發出一種氣味引誘雄來交尾,交尾後雄即死亡,雌蛾約花一個晚上可產下約500個卵,然後也會慢慢死去.

  蠶蛾的形態與生長特點

  下面介紹一下蠶卵、蠶蛹、蠶蛾的形態及桑蠶的生長特點。

  蠶卵:蠶以卵繁殖。蠶卵看上去很像細粒芝麻,寬約1毫米,厚約0.5毫米。一隻雌蛾可產400~500粒蠶卵,1700~2000粒蠶卵,重約1克。蠶卵的顏色,剛產下時為淡黃色或黃色,經1~2天變為淡赤豆色、赤豆色,再經3~4天后又變為灰綠色或紫色,便不再發生變化,稱為固定色。蠶卵外層是堅硬的卵殼,裡面是卵黃與漿膜,受精卵中的胚胎在發育過程中不斷攝取營養,逐漸發育成蟻蠶,它從卵殼中爬出來,卵殼空了之後變成白色或淡黃色。

  蟻蠶:蠶從蠶卵中孵化出來時,身體的顏色是褐色或赤褐色的,極細小,且多細毛,樣子有點象螞蟻,所以叫蟻蠶。蟻蠶長約2毫米,體寬約0.5毫米,它從卵殼中爬出來後,經過2~3小時就會進食桑葉。

  蠶的眠性 :蠶寶寶食桑量極大,因此,長得很快,體色也逐漸變淡。但它的食慾逐漸地有所減退乃至完全禁食,它吐出少量的絲,將腹足固定在蠶座上,頭胸部昂起,不再運動,好像睡著了一樣,稱作“眠”。眠中的蠶,外表看似靜止不動,體內卻進行著脫皮的準備,脫去舊皮之後,蠶的生長就進入到一個新的齡期,從蟻蠶到吐絲結繭共蛻皮4次。具有眠性是蠶的生長特性之一,眠性是蠶的遺傳性狀,同時也受環境的影響。目前我國飼養的蠶屬四眠性品種。

  蠶齡:又稱齡期,表示蠶寶寶處於某一個發育階段。從蟻蠶到第一次蛻皮為第一齡;眠起後進入第二齡;再次蛻皮後進入第三齡;第三次蛻皮後進入第四齡,第四次蛻皮又稱大眠。大眠後就進入第五齡,五齡的蠶寶寶長得極快,體長可達6~7釐米,體重可達蟻蠶重量的1萬倍左右。

  熟蠶:蠶寶寶到了五齡末期,就逐漸體現出老熟的特徵:先是排出的糞便由硬變軟,由墨綠色變成葉綠色;食慾減退,食桑量下降;前部消化管空虛,胸部呈透明狀;繼而完全停食,體驅縮短,腹部也趨向透明,蠶體頭胸部昂起,口吐絲縷,左右上下襬動尋找營繭場所,這樣的蠶就稱為熟蠶。

  成蟲期結繭:人們把熟蠶放在特製的容器中或蔟器上,蠶便吐絲結繭了。

  結繭可分為四個過程: 1、熟蠶先將絲吐出,粘結在蔟器上,再吐絲連線周圍蔟枝,形成結繭支架,即結繭網。繭網不具備繭形,只是一些鬆軟凌亂的繭絲層,以作為結繭的支架。2、蠶結制繭網後,繼續吐出凌亂的絲圈,加厚繭網內層,然後以S型方式吐絲,開始出現繭的輪廓,叫做結繭衣。繭衣的絲纖維細而脆,排列極不規則,絲膠含量也多。3、繭衣形成後,繭腔逐漸變小,蠶體前後兩端向背方彎曲,成“C”字型,蠶繼續吐出繭絲,吐絲方式由S形改變成∞形,這就開始了結繭層的過程。4、當蠶由於大量吐絲,體軀大大縮小時,頭胸部擺動速度減慢,而且沒有一定的節奏,吐絲開始顯得凌亂,形成鬆散柔軟的繭絲層,稱為蛹襯。

  蠶蛹:蠶上蔟結繭後經過4天左右,就會變成蛹。蠶蛹的體形像一個紡棰,分頭、胸、腹三個體段。頭部很小,長有複眼和觸角;胸部長有胸足和翅;鼓鼓的腹部長有9個體節。專業工作者能夠從蠶蛹腹部的線紋和褐色小點來判別雌雄。蠶剛化蛹時,體色是淡黃色的,蛹體嫩軟,漸漸地就會變成黃色、黃褐色或褐色,蛹皮也硬起來了。經過大約12到15天,當蛹體又開始變軟,蛹皮有點起皺並呈土褐色時,它就將變成蛾了。

  蠶蛾***成蟲***:蠶蛾的形狀像蝴蝶,全身披著白色鱗毛,但由於兩對翅較小,已失去飛翔能力。蠶蛾的頭部呈小球狀,長有鼓起的複眼和觸角;胸部長有一對胸足及兩對翅;腹部已無腹足,末端體節演化為外生殖器。雌蛾體大,爬動慢;雄蛾體小,爬動較快,翅膀飛快地振動,尋找著配偶。一般交尾3~4小時後,雌蛾就可產下受精卵。交尾後雄即死亡,雌蛾約花一個晚上可產下約500個卵,然後也會慢慢死去.

  蠶蛾產下的卵→孵蠶→變蛹→化蛾,又將完成新一代的迴圈。這就是蠶的生活史。

  蠶的飼養技術

  春蠶蛹期的保護層***內含蛹體***稱春蠶繭,蠶業上供繅制蠶絲用。柞蠶蛹可供食用,殘渣可作魚、畜、禽的飼料。繭呈橢圓形, 雌繭和秋繭稍大 。春繭淡褐色 ,秋繭深褐色。主要由繭層、蛹體、蛻皮***蛹的外殼***組成。繭層約佔鮮繭重量的 8% ~ 12% , 因受排出的消化管內容物浸潤而變硬,影響繭絲的解舒。繭絲平均一個重0.4~0.5克;繭絲長一般700~800米;繭絲纖度平均為 5.6 旦 。繭層 重和繭層率高,則出絲多,經濟價值高,收購柞蠶繭時常以此作為評繭的主要依據。

  用柞蠶結繭時吐出的絲縷加工成的纖維稱柞蠶絲,是織造柞絲綢的原料,在工業和國防上也有重要用途。柞蠶繭絲由兩根平行的扁平單絲併成,其主要成分為絲素和絲膠。絲素白色半透明,有光澤,約佔85%;絲膠淡褐色,約佔13%;此外還有灰分、色素等,約佔 2% 。繅絲時把幾個柞蠶繭的繭絲抽出,借絲膠粘合而成柞蠶絲。柞蠶絲手感柔軟有彈性,耐熱性良好 ,溫度高達 140℃ 時強力才減弱,耐溼性亦強。絕緣、強力、伸度、抗脆化、耐酸、耐鹼等效能均優於桑蠶絲。但織物縮水率大,生絲不易染色。

  柞蠶卵

  柞蠶屬完全變態昆蟲,置於產卵袋內或產卵紙上產卵。一個世代經卵、幼蟲、蛹和成蟲4個發育階段,僅幼蟲期取食,16小時後拆對,以蛹越冬。

  卵色灰白,因外被膠狀物質而呈褐色。扁橢圓形,長2.2~3.2毫米,寬1.8~2.6毫米,雌雄分放,鈍端有受精孔。胚胎髮育過程中,卵面一度出現凹陷,稱卵渦;胚胎髮育至氣管完成期,卵面再度鼓起,或將雄繭作柞蠶降溫處理,併發出輕微響聲,稱卵鳴。一頭雌蛾產卵約200~400粒,每克重約100~120粒。暖繭溫度:二化性春用種初期宜逐日升高1℃左右。

  幼蟲

  保種適宜相對溼度為50~70%。卵產下後,約經10日左右孵化成幼蟲。從冬季至翌春保持0~5℃,孵化多發生在黎明。在21~27℃的適溫下,幼蟲期約為45~55日,經4眠5個齡期。遇生態條件惡劣,如天氣乾旱,葉質硬化等情況時,會出現少數5眠6齡蠶。蟻蠶體呈黑色,頭部紅褐色;蛻皮後始現品種的固有色,有青黃蠶、白蠶和杏黃蠶等型別***見彩圖***。頭部有觸角、吐絲孔、單眼、口器等器官。採後即將柞葉剝去。胸部3個胸節,晚採有損絲質。各有胸足1對。腹部由10個環節組成,著生4對腹足和1對尾足。第1胸節兩側和1~8腹節兩側各著生氣門1對。各環節上有毛瘤,剛毛挺直***圖1***。初孵化的蟻蠶喜食卵殼,即可將蠶全部移至專門的繭場,各齡眠終蛻皮後的幼蟲喜食蛻皮並直接吸飲天然雨露。1~3齡小蠶喜食嫩柞葉,適應相對溼度為80~90%的溼潤環境,相對溼度低於70%時生長髮育顯著緩慢。4~5齡大蠶喜食適熟柞葉,可適應略乾燥的環境條件,一般春蠶多移,但相對溼度低於50%時會出現半蛻皮蠶或眠中死蠶。蟻蠶有強烈的趨光性和群集性;大蠶則喜背光。5齡蠶體長8~9釐米,寬1.5~1.8釐米,一般從 2齡開始進行。重12~20克。以利攝食和棲息。老熟後選擇適當位置,用腹足倒抓柞枝,排出消化管內容物,又可避免蟲、鳥、獸、風、雨、乾旱、低溫等的侵害。吐絲綴合柞葉成筒狀,管理方便,結成繭柄固定於柞枝,室內飼養面積小,然後吐絲結繭。吐絲中後期再度排出消化管內容物浸潤蠶繭,使繭層由鬆軟變為堅固而有彈性。使蟻蠶孵化後自行爬上嫩葉攝食。繭呈橢圓形,也可將種卵袋或剪成條狀的種卵紙分散掛在柞樹新梢基部,褐色,近繭柄一端留有繭層較疏鬆的繭孔。

  蛹

  蠶體在繭內蛻皮化蛹。蛹呈紡錘形,初為淡黃色,孵卵前或孵卵中用藥液進行卵面消毒。3~5日後轉棕褐色,春蠶為70~75%;秋蠶為75~90%。長3~4釐米,寬 1.8~2.2釐米,由頭、胸、腹 3部分組成。孵卵溫度。

  成蟲***蛾***

  秋蠶在放養前8~11日進行。蛹經感溫後於繭內羽化成蛾,吐出鹼性溶液軟化繭孔處繭層的絲膠,然後從繭孔鑽出。蛾體長3~5釐米,雌蛾稍大,翅展14~16釐米,灰褐或橙黃色,全身被鱗毛。前後翅各有膜質眼狀斑紋1對,斑紋四周繞有黑、紅、藍、白等色條***圖2***。可避免早霜、晚霜危害,通常雌雄比為4:6,時間控制在7~9月,羽化時雄蛾先出,夜間交配。

  柞蠶天敵

  小蠶***也稱蟻蠶***,意思是像螞蟻大小。剛出生時體呈黑色,一齡後蛻皮變黃。幾乎所有的野生爬行動物都是它的天敵。其中最主要的天敵要數最常見的螞蟻、螻蛄、蜈蚣、蠍子、土鱉蟲、臭蟲、黃蜂、刺蝟、所有鳥類、蛇、等。

  柞蠶化性

  柞蠶在自然條件下有一化性和二化性。化性由遺傳因素決定,但易受環境條件的影響而改變。中國柞蠶在地理分佈上有明顯的化性分界帶,從山東省泰安地區經河南省林縣至甘肅省平涼地區一線以北,為二化性地區;從山東省費縣經河南省嵩縣至甘肅省天水地區一線以南,為一化性地區;兩線的中間地帶則一化性或二化性均相對穩定。二化性蠶區一年放養春蠶和秋蠶各1次。約55~60天營繭結束。

  採種

  中國柞蠶種繁育程式採用母種、原種和普通種三級制。母種由省級蠶種場繁育,原種由市或縣級蠶種場繁育,普通種則由繁種村、戶繁育。葉質硬化等情況時,種繭通常在人工控制溫度、溼度、光線的保種室內平攤或串掛儲存。秋期用自然溫度,冬期適溫為2~-2℃。越冬後蛹解除滯育,保持2~5℃至暖繭。“二化一放”種繭置保種庫內,從冬季至翌春保持0~5℃,夏至以後庫溫保持6~8℃。保種適宜相對溼度為50~70%。暖繭溫度:二化性春用種初期宜逐日升高1℃左右,至18~21℃時保持恆溫;秋用種宜控制在 22~27℃之間。一頭雌蛾產卵約200~400粒,春蠶因雄蛾比雌蛾早出2~3日,宜將雌繭提前2~3日暖繭,或將雄繭作降溫處理,可使出蛾期相近,稱卵渦;胚胎髮育至氣管完成期,提高交配率。卵面一度出現凹陷,雄蛾善飛,胚胎髮育過程中,應及時捉蛾,雌雄分放,寬1.8~2.6毫米,晾乾體表水分,長2.2~3.2毫米,展翅後放置一處任其自行交配。扁橢圓形,雄蛾數量一般應比雌蛾多10~15%。交配適溫春期為18~22℃,色灰白,秋期用自然溫度。已配對的蛾經半小時後提放另一處,以蛹越冬***圖1***。16小時後拆對,並剪除雌蛾翅3/4,逐一置於產卵袋內或產卵紙上產卵。選蛾宜嚴,晾蛾時選雄蛾,拆對時選雌蛾。春期產卵2日後,將卵移入2~8℃的保卵室內保護。至清代而從原產地河南傳入山東、遼寧、陝西、貴州、四川、安徽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