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雞飼養技術

  雛雞食用是蛋雞飼養的重要步驟,那麼雛雞怎麼飼養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雛雞的飼養技術,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雛雞的飼養技巧

  雉雞飼養階段的劃分:0-6周齡為育雛階段 7-12周齡為育成階段

  ***1***適時飲水與開食:雛雉出殼後24~36小時開食,開食前應先飲水,飲水中最好加5%葡萄糖或0.1%高錳酸鉀,對不知道飲水的雛雉及時調教,使之儘快飲水,喂水後1~2小時開食。開食料要柔軟,適口性好,營養豐富且易於消化,前3~5天最好喂溼拌料。在每次加料前清除剩料。開食時每2~3小時誘食1 次,以後逐漸增加間隔時間,0~2周每天喂料6次,3 ~4周每天5次。一般隨日齡的增大,採食量也遞增,生長到接近成年體重時,對飼料的需要量趨於穩定。

  ***2***溫溼度調控:適宜的育雛溫度為:1~3日齡35~34℃,4~7日齡33~32℃,2周齡31~28℃,3周齡27~24℃,4周齡為 23~22℃,5周齡後保持常溫。相對溼度1~10日齡65%~70%,11日齡以後55%~65%。

  ***3***密度:隨日齡變化,其體重、需用水等也會相應變化,應適時調整飼養密度,增加水、食槽數。網箱平養或箱式育雛時密度為:1~10 日齡50~60只/平方米,10~20日齡30~40只/平方米,此後可轉入立體籠*** 蛋雉育雛用4層籠***,21~42日齡20~30只/平方米,43~60日齡10~20只/平方米。

  ***4***通風換氣及室內環境控制:室內空氣流通不好,氨氣濃度過大,會直接影響雉雞的生長髮育,並可誘發慢性呼吸道疾病、眼病等疾病的發生。應經常通風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及時清糞、清掃地面,維持適宜的溫度,定期帶雞消毒,及時疏散密度。搞好室內環境是提高雛雉成活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5***光照時間控制:雛雉對光照要求不太嚴格,初雛1~3天保持24 小時光照,4~7天保持20~22小時光照,此後,根據雛雉採食情況快轉入自然光照。3周前後轉入立體籠時,第1個晚上要全加光照,以使雛雉儘快適應新環境,多采用3瓦/平方米為宜,待雉群大部分採食、飲水後, 即可採用自然光照。

  6***免疫接種:結合本場情況制訂好免疫程式。

  3、成雞養殖技術雛雉籠養6~7周即可轉入地面平養或轉入育成雉籠。至18周齡這一段時間是雉雞生長髮育最快的階段,平均日增重10~15克,至20周齡,已基本接近成年雉體重。因此,6~20 周齡階段養管理飼是保證育成雉生長髮育關鍵,在做好各項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轉群時間及注意問題:一般3月底至4月中旬孵化的雛雞飼養至6~8周齡時轉群,夏季孵出的雛雉飼養至5~6周齡即可轉群。轉群前3天應派專人值夜班並給予24小時光照。轉群時還應注意將弱雛分離飼養,病殘雛及時淘汰。轉入地面後1~2周,選擇溫暖無風天氣,開啟門窗,讓其到室內外運動場做短時間活動,以後逐漸延長,夜晚趕入室內。

  ***2***後備種雉限飼:確定留作種用的育成雉,除6~8周齡進行初步選擇外,還必須控制體重,防止過肥,以保證繁殖期能獲得較高的產蛋率和受精率。具體措施是:減少日糧中蛋白質和能量含量;增加粗纖維及青綠飼料喂量;減少飼餵次數;增加運動量;限制喂料量等。

  ***3***第2次斷喙,防啄癖發生:雉雞野性較強,喜歡啄異物。育成雉生長迅速,如果此期某些營養素缺乏,或環境不理想,或密度過大,啄癖就更易發生。為有效防止啄癖,可在5~10周齡間進行第2次斷喙,方法與家雞斷喙相同。

  ***4***禁用發黴變質飼料,防止麴黴菌病發生:育成前期的雉雞對麴黴菌易感,本病發病率及死亡率較高,因此在飼養管理中應注意禁用發黴變質飼料及發黴墊料,控制好舍內環境,維持要求的溼度,經常用過氧乙酸等帶雞消毒,轉群前用火焰噴射器灼燒地面及可灼燒用具,防止本病發生。

  雛雞的飼養管理方法

  雛雞的飼養 :雛雞開食前,先用4/萬的高錳酸鉀液飲水一次,用於消毒和排出胎糞,清理腸道。雛雞開食即雛雞第一次吃食,用雛雞顆粒飼料飼餵,開始每日喂5--6次,對於體質較弱的雞,黑夜要加喂一次,以後逐漸改喂3--4次/日。雛雞料的營養指標:粗蛋白18--19%;能量2900千卡/公斤;粗纖維3--5%;粗脂肪2.5%;鈣1--1.1%;磷0.45%;蛋氨酸0.45%;賴氨酸1.05%。雛雞的用料量應根據實際飼餵情況而掌握。雛雞飼餵一定要做到定時、定量、定質,並要保持清潔飲水。

  育雛溫度:溫度的高低對雛雞的生長髮育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必須嚴格掌握育雛溫度。育雛溫度要掌握這樣一個基本原則,育雛初期溫度宜高,弱雛的育雛溫度應稍高,小群飼養比大群飼養高,夜間比白天高,陰雨天比晴天高。在實際飼養過程中,如果溫度適宜時,雛雞分佈均勻,活潑好動;溫度過低時,雛雞縮頸,互相擠壓,層層堆疊,尖叫;溫度過高時,雛雞伸舌,張嘴喘氣,飲水增加。

  育雛溼度:如果室內空氣的溼度過低,雛雞體內的水份會通過呼吸大量散發出去,同時易引起灰塵飛揚,使雛雞易患呼吸道疾病;如果室內空氣溼度過大,會使有害微生物大量繁殖,影響雛雞的健康發展;因此,育雛室內的溼度應保持在65--70%。

  保持正常的通風:育雛舍內二氧化碳的含量應控制在0.2%,不應超過0.5%。氨氣含量要求低於10ppm,不應超過20ppm,H2S的含量要求在6.6ppm,不應超過15ppm。在通風換氣時,要嚴防雛雞感冒,要求做到在通風之前,先提高育雛室溫,通風時間最好選擇在中午前後,通風換氣應緩慢進行。

  光照及飼養密度:1--3日令全天光照,4--5日令15--20小時/日;6--9日令16--18小時/日;10--14日令14--16小時/日;15--28日令12--14小時/日;28--42日令8--10小時/日。

  飼養密度:1--2周令30--40只/平方米,3--4周令25--30只/平方米,5--6周令20--25只/平方米。

  斷喙:雛雞斷喙時間一般是7--10日令,為防止應激,在斷喙前後一天在飲水或飼料中加Vk4***4mg/kg***或加電解多維。

  雛雞免疫 :為防止雛雞各種傳染病的發生,應根據種雞場提供的雞免疫程式,做好馬立克、雞新城疫、傳染性法氏囊、傳染性支、喉氣管炎和雞痘的免疫工作。

  山雞繁育技術

  ***1***種雉群的建立。每一種雉群的建立一般均經2次以上的選擇:第1次選擇於每年10~11月份進行,嚴格按品種標準、生長髮育情況、健康情況選擇,組成後備群;第2次選擇於次年的1~2月份進行,選擇標準:公雉羽毛豐滿鮮豔,羽束直立,胸寬深,體大,體格粗壯,雄性強;母雉身體端正呈橢圓形,羽毛緊貼,有光澤,尾不著地,腿部及眼睛無缺陷。有條件的可在2月底、3月初進行第3 次選擇,剔除不符合品種特徵或雄性不強、精神狀態不好、 母雉至3月初臉不紅或尾拖地的個體。至此,經過2~3 次選擇淘汰就可以確定種雉了。

  ***2***雉雞的繁育技術

  ①放配月份和利用年限:在良好的人工馴養條件下,一般公雉9 ~10月齡達到性成熟,母雉稍晚,於10~11月齡性成熟。如已經到繁殖季節即可考慮適時放配,我國北方地區一般3月中旬前後,南方地區一般2月初放配。生產場家種雉一般一年一換,但同群種雉第2年死淘率明顯低於第1個利用年限。產蛋量受精率變化不大。

  ②雉群大小及公母比例:雉雞繁殖季節群體不宜過大,一般100~150只為一群,而且群與群之間設定遮擋視線的屏障,以免影響交配。在一般營養和管理的水平下,公母比例可確定在1:4,此時受精率可達到85%以上,飼料營養及管理水平高,則可適當增加每隻公雉的與配母雉數,比例變為1:5~1:6。

  ③適時放對配種:放配時間的確定必須考慮氣溫、繁殖季節及營養水平等因素,雉群生長髮育好可以稍提高,而發育情況差的種雉可推後。也可通過試配方法確定適時放對配種時間,方法是先試放1~2 只公雉入母雉群,觀察母雉是否樂意"領配"。實踐證明,放配時間應在母雉的鳴唱、紅臉或做窩等行為來掌握放配時間。過早放配不僅影響種稚群成活率,而且還會促使公雉早衰,影響後期種蛋受精率,過晚則會造成種蛋的浪費。

  ④保護"王子雉"與設定屏障:公雉入母雉群中後,經過數日爭鬥,產生"王子雉","王子雉"在母雉群中享有優先交配權。公雉群們序排定後不得隨意入新公雉,以維護"王子雉"地位,可減少體力消耗,穩定雉群。但"王子雉"有不讓其他公雉交尾的特點,故應在網內或運動場上設定屏障,可按每100平方米放 3~4塑質瓦,或樹枝堆,或假山石,以提高產蛋率和受精率。

  種雞養殖技術雉雞的繁殖有季節性,北方地區每年3~7月份為繁殖季節,南方地區可能提前1~1.5個月。一般將成年種雉分成繁殖期和休產期兩個階段,並採取不同的管理。

  繁殖期的飼養管理要點:

  ①進入繁殖期的雉雞,要求營養豐富,尤其要求充分供給動物性蛋白質飼料。產蛋開始後,隨著產蛋量的增加,逐漸增加蛋白質含量,產蛋高峰期飼料中粗蛋白質含量可達到18%~20%,在蛋白質含量增加的同時,還應注意適當增加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

  ②雉雞因馴化時間短,野性較強,公母雉都有啄蛋的壞習慣,而母雉又具有產蛋地點不固定的特點,破蛋率較高,因此集蛋要勤,凡破蛋或吃剩的蛋殼應及時清理出圈,防止啄蛋癖蔓延。

  ③保持良好穩定的環境條件,做到"三定"即定人、定時、定管理程式。出入雉雞舍動作要輕,以常檢查、修補網室,防止野生動物驚嚇、騷擾雉雞群;夏季炎熱天氣搭棚或在網室旁種植爬藤類的絲瓜、豆角等植物遮蔭,以避免烈日直射,保證種雉正常的性活動及交配次數。

  ④種雉每天產蛋時間多集中在上午10點至下午3點,約佔全天產蛋數的86.7%,正常產蛋每個蛋持續時間0.5~5分鐘,初產雉雞偶發難產現象,飼養人員應注意雉雞群動態,發現難產應及時助產。方法是:先向洩殖腔中滴入潤滑劑、甘油等,然後左手固定蛋的兩側,右手壓住腹部向前推,幫把蛋取出,動作要輕,此項工作需兩人完成。因初產母雉洩殖腔帶血,其他雉見紅後會啄肛,因此要隨時觀察雉群,及時採取措施,往出血處塗紫藥水或黑墨汁,或隔離飼養。

  ⑤當天種蛋應按時全部送交蛋庫儲存。

  養殖山雞的經驗與技巧

  1、養殖山雞注意事項 山雞有較強的野性,比較怕人,在居民點和公路邊不適宜選擇山雞專案。 購買種、苗、蛋要注意品質。注意養殖密度,每平方米不超過5只,同時防止啄癖。 注意控制母雞的膘情,減少產蛋難產。 注意疫病防治。

  2、怎樣選擇山雞種蛋第一,是種蛋的品質要新鮮。一般來說,用於育種的蛋以10天內產收的蛋最好,因為這一時期內產收的種蛋其孵化率較高,孵化出的雛雞往往也十份健康和強壯,其成活率極高。 第二,是種蛋的形狀大小要合適。過大、過小或過圓、過長的蛋,都不適宜於用來孵化育錐。第三,是種蛋的外表結構要正常。凡是薄殼蛋、厚殼蛋或"沙皮蛋"等外表結構異常的蛋,是不宜用來孵化的。第四,是種蛋的蛋的蛋殼表面要清潔和要保證其沒有裂紋。蛋殼過髒的蛋或有裂紋的蛋常會受微生物汙染而最容易腐壞,從而直接導致孵化失敗。第五,凡是用來育雛的種蛋,都必須要求其來源於飼養、管理正常的健康雞群,以免出現病症。

  3、怎樣防治山雞啄癖

  ***1***斷喙:實際斷喙是防止啄蛋及其他啄癖的有效手段。幼雉15~20日齡斷喙1次,70日齡進行第2次斷喙,開產前進行修喙1次。公雉斷喙尖。

  ***2***控制密度:雉雞飼養密度不超過5只/平方米,每群不超過80只。

  ***3***沙浴池:種雉網室內鋪墊5釐米厚的沙,運動場內設沙浴池。 ***4***設產蛋箱:繁殖期設定相應的產蛋箱和遮擋視線的屏障。

  ***5***戴眼罩:應採用透明的紅色眼罩,配以由尼龍或鐵絲製成的鼻針,從而將眼罩架於喙上,別針則通過鼻腔以固定眼罩。

  ***6***勤撿種蛋:每天至少撿蛋兩次,產在運動場上的蛋更應及時收取,減少雉雞對種蛋的接觸機會,防止啄蛋癖。

  ***7***放置假蛋:採用仿生的塑料雉雞假蛋,放於種雉舍內,在叼啄不破的情況下,會逐漸改變啄癖。 ***8***裝置鼻環:鼻環裝配在雉雞的上喙上,以鼻環針固定在鼻孔上,但勿鉗入組織裡。要選擇適合於雉雞年齡的鼻環。一般在4周齡便可配戴,一直戴到16周齡出售時為止。凡留作種用的,至16周齡時用截斷器將鼻環除掉,再裝上成年的雉用鼻環。此環不影響採食和飲水等正常活動。 ***9***定期驅蟲:對於體表與體內的寄生蟲應定期用藥驅除,以防止啄羽。

  怎樣防治山雞疫病

  1、在孵化間、育雛間、種雞場的人中處應設定消毒裝置,工作人員上崗時必須消毒。

  2、對山雞的易發病--雞新城疫,應特別注意嚴密防範。於第10日齡用新城Ⅳ疫系苗點眼或滴鼻,1個月齡時用Ⅱ系苗加強免疫,3個月齡時上Ⅰ系苗,種山雞於產蛋前1個月再注射1次新城疫Ⅰ系苗。

  3、平常注意疫病的監測,用"百病消"、"恩諾沙星"、"氯黴素粉"、"痢特靈"輪迴使用,以預防沙門氏桿菌、巴氏桿菌或大腸桿菌病。 4、平時對網舍用具、裝置,用"百毒殺"或"過氧乙酸"定期消毒。

  山雞的疾病防治方法

  1、麴黴茵病:山雞尤其是雛山雞1-15日齡最易感染、發病率較高,可造成大批死亡,一般發病雞死亡率佔10-30%,30-70日齡的雞也常發病,但死亡較少,成年雞不易感染,因山雞在4-7月產蛋育雛,正是夏季梅雨季節,因飼料褥草被麴黴茵汙染或因密度過大擁擠,通風不良,圈舍潮溼,滋生麴黴茵致病,防治辦法:禁喂發黴飼料,禁用發黴褥草,注意通風換氣,在夏季連綿陰雨天,最好使用火焰噴消毒。治療:用制黴茵素或克黴唑100只雞50萬單位,混入飼料連喂5次,也可用0.1%硫酸銅液飲水。

  2、葡萄球茵病,也是山雞常風病:主要因密度過大,通風不良引起葡萄球茵感染,主要侵襲雛雞和育成雞,臨床表現主要是眼型:最初症狀,流淚,眼結膜紅腫,有粘液性分泌物,眼臉腫脹,稍後發生頭部腫大,精神不振,食慾明顯減退,條件改善後,病雞很快恢復正常,一般不引起死亡,但是有時也會全身感染而致死亡,雛雞患麴黴茵眼炎,也可引起異發葡萄球茵病;種雞舍由於有鐵絲網,山雞又善於飛行,撞傷頭部,也可因傷感染而引起葡萄球茵感染。防治辦法:雞群的密度要適當,注意舍內通風換氣,經常檢查網舍的釘鉤,哺掃舍內的鐵絲異物,搞好環境衛生及消毒,及時斷喙,可以預防其感染,一旦感染,可用氯黴素、卡那、慶大黴素,磺胺等藥物治療,必要時應先做藥敏試驗,根據藥敏試驗結果用藥。

  3、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診斷與防治

  ***1***臨床症狀突然發病,精神不振、食慾下降或不食、低頭縮頸、羽毛逆立、不愛活動、拉稀、糞便腥臭、時有咳嗽、打噴嚏、鼻流清液、伸頸、甩頭、張口呼吸,發出"咕嚕" 異常呼吸音,尤其是夜晚更甚,呼吸聲更明顯,猶如拉風箱,隨著病程的延長,全身症狀加劇,精神萎頓,食慾廢絕、翅下垂、嗜睡、怕冷打堆、病雞逐漸消瘦、體重減輕。

  ***2***防治措施

  ①加強衛生防疫、緊急接種疫苗。將發病雞全部換舍隔離,對死雛集中深埋,健雛更換場地,原用雞舍徹底用清水沖洗並用3%的甲醛熱溶液噴灑消毒,1次/日,連用3天;飼槽和飲水器等用具用水洗淨後再用0.1%的新潔爾滅浸泡消毒;全雞群用雞傳支H52進行飲水免疫,在飲水免疫前停止供水4小時,並在疫苗水中加入0.5%的脫脂奶粉。同時用消毒威帶雞消毒,2次/日,連用5天,以淨化空氣,殺滅病原微生物。

  ②加強飼養管理。注意調節雞舍溫度,並做到在保證室內溫度和溼度的前提下儘可能通風透氣,降低飼養密度,避免發生擁擠,合理調配日糧,做到適口性好、營養全面、易於消化,同時注意日糧中適當增加禽用多維和礦物質的含量,以提高機體抵抗力。

  ③治療方法。該病無有效的治療方法,發病後,可使用一些廣譜抗菌素和抗病毒藥,對防止繼發感染有一定的作用。

  ***1***臨床症狀明顯的病雞口服氨茶鹼片, 0.5-1.0克/只,1次/日,同時肌注青黴素3000國際單位/只、鏈黴素4000國際單位/只,2次/日,連用3-5天,療效較好;

  ***2***全群用板蘭根、金銀花、魚腥草、龍膽草、甘草、連翹、蒲公英、桔梗各25克***為1000只雞1日用量***,煎汁拌料飼養喂,連喂5天;***3***飼料中拌飼0.15%的病毒靈和禽菌靈粉***0.7克/公斤體重/日***,連喂3天。

  ***3***注意事項到目前為止,雞傳染性支氣管炎還沒有特效治療藥物,因此,加強飼養管理,搞好衛生預防,是控制本病流行的最有效措施。有資料表明,在7-10日齡用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二聯苗滴鼻或用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苗H120與新城疫Ⅱ苗混合飲水,35日齡再用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苗H52加強免疫,對該病有良好的預防作用 。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