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甲人工飼養的方法

  穿山甲養殖當中,由於人為捕殺,野生資源已很少。人工養殖穿山甲,當年投資當年就可見效,因此發展人工養殖的前景廣闊。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一、物種來源

  人工進行穿山甲養殖種苗主要來源有三個方面:

  ***1***福建的南方特種動物的繁育場;

  ***2***靠野外捕捉而來;

  ***3***通過繁殖之後自留種苗擴大養殖規模。

  二、場所設定及日常的飼養管理

  場地一般選擇在座北朝南,避風向陽、寧靜的地方,一般150—200平方米的面積可以放養8—10對穿山甲種。四周砌好圍牆,且石腳深2.5米以上,地面鋪的水泥厚12—15cm,以防穿山甲挖洞逃脫,養殖場內再堆上4—5個小山包,披上草皮,上面種上松樹和一些常綠性的樹木,地板面上預置一個長2m、寬0.4m、深0.3m的小水池,供其飲水及洗澡,池中保持活水。

  穿山甲養殖場範圍內預置6—8個長1米、寬0.3米、深0.4米的小坑,放上2/3的松樹皮,1/3的新鮮魯箕蓋上土,每天澆上洗米水,連澆3天,7—10天內即可生出白螞蟻,供穿山甲自由採吃,平時買些巴浪魚或小溪魚配上豐魚,用油炸烘乾後粉碎,放在地上,每個點放上100—150克,放三至四個點,讓他自由吃食,是解決餌料來源的主要方法。平時以投放的餌料吃得完為準,可逐日增加。剛捕到的穿山甲,一般都會拒食,這時應採用灌服的方法,灌服2—3天即可。

  穿山甲四季均可繁殖,1公配4母,每年至少產2胎,每胎1—2只,初生仔無鱗,色白,以母乳為營養。體重在達到250克以後即可獨立生活,自己覓食。

  三、穿山甲養殖中的疾病防治

  ***1***體表外的蝨子病,用10毫升的除蝨精兌水3—4公斤對其體表進行藥浴;

  ***2***腸胃病,會拉稀,攝食少,在餌料中加痢特靈、土黴素、氯黴素,連喂4—6天;

  ***3***球蟲病,得這種病的穿山甲,一般體質稍瘦、厭食,應在餌料中新增硫磺粉***1斤餌料中加入2—3克***,連喂3—4天即可。

  四、穿山甲養殖過程中注意的三個問題:

  1、在餌料中,適當加入

  ①維生素C、E;

  ②微量元素如鋅、鐵片;

  ③刺激素,並注意餌料的適時更換。

  2、穿山甲養殖過程中應防止外界的長時間噪聲,防逃脫,保持水池有長流水。

  3、穿山甲一般一隻200克體重的小苗養至冬季體重可達到500克左右。

  穿山甲生活習性

  生長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一般 多棲息于山麓、丘陵或灌叢雜樹林、小石混雜泥地等較潮溼的地方。挖洞居住,多築洞於泥土地帶。洞道較長,末端有巢。白晝常匿居洞中,並用泥土堵塞。晚間多出外覓食,行動活躍,能爬樹。遇敵或受驚時常蜷成球狀。其主要食物為白蟻,此外也食蟻及其幼蟲、蜜蜂、胡蜂和其它昆蟲幼蟲等。每年繁殖一次,每胎1~2仔。

  穿山甲在我國僅有一屬,分佈於海南、福建、臺灣、廣東、廣西、雲南等地。我國鄰近之越南、緬甸、印度、尼泊爾等地亦有。

  穿山甲多在山麓地帶的草叢中或丘陵雜灌叢較潮溼的地方挖穴而居。晝伏夜出,遇敵時則蜷縮成球狀,堅硬的硬殼令猛獸難以咬碎或下嚥,穿山甲的外殼是由被稱作角蛋白的有機骨骼結構組成,它大約佔穿山甲總體重的20%。當獅子等大型食肉動物試圖去咬縮成一團的穿山甲時,穿山甲也會利用肌肉讓鱗片進行切割運動,割破敵人的嘴巴,試圖吃掉穿山甲的動物會被割成重傷。舌細長,能伸縮,帶有粘性唾液,覓食時,以靈敏的嗅覺尋找蟻穴,用強健的前肢爪掘開蟻洞,將鼻吻深入洞裡,用長舌舐食之。外出時,幼獸伏於母獸背尾部。以螞蟻和白蟻為食,也食昆蟲的幼蟲等。發情期為4~5月份,12月至翌年的1月產仔,每年1胎,每胎1~2仔。

  穿山甲的食量很大,一隻成年穿 山甲的胃,最多可以容納500克白蟻。據科學家觀察,在250畝林地中,只要有一隻成年穿山甲,白蟻就不會對森林造成危害,可見穿山甲在保護森林、堤壩,維護生態平衡、人類健康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

  穿山甲平時獨居於洞穴之中,只有繁殖期才成對生活。與洞穴生活相適應,穿山甲有愛清潔的習性,每次大便前,先在洞口的外邊1—2米的地方用前爪挖一個5—10釐米深的坑,將糞便排入坑中以後,再用鬆土覆蓋。洞穴的結構也很有講究,常常隨著季節和食物的變化而不同,一般有兩種主要形式:

  一種是夏天住的,叫做夏洞,建在通風涼爽,地勢較高的山坡上,以免灌進雨水,洞內隧道較短,大約為30釐米左右,裡面結構比較簡單;另一種是冬天住的,叫做冬洞,築於背風向陽,地勢較低的地方,距地面垂直高度有4米多,洞內結構比較複雜,隧道彎彎曲曲,形似葫蘆,每隔一段距離還有一道用土堆起的土牆,長度可達10餘米,還經過二、三個白蟻的巢,成為其冬季的“糧倉”,洞的盡頭有一個較為寬敞的凹穴,裡面鋪墊著細軟的雜草,用以保暖,是其越冬期的“臥室”,也用作“育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