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魚飼養技巧

  鸚鵡魚體色不一。同種中雌雄差異很大,成魚和幼體魚之間差別也很大。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最好是有底濾的魚缸,鸚鵡魚吃的多排洩也多,如果沒有底濾清理垃圾會很麻煩,一般喂些含有蝦紅素的顆粒飼料即可,一天一次,以5分鐘吃完為宜。半月換一次水***魚缸的三分之一***,濾棉10天換一次,如果餵食量大,一週換一次。最好買幾條清道夫,可以清理缸壁上的青苔保持魚缸清潔。至於加鹽,加藥,個人以為如果魚沒有什麼異常完全可以不加。水溫最好在27度左右,溫度高對鸚鵡魚並不好。氧氣的供給要充足。

  新缸要刷一遍,濾棉裝好,放好水,放幾天養一養,一個是讓水中的有毒氣體揮發,一是讓水溫達到適合鸚鵡魚的溫度

  把捉來的鸚鵡魚連袋子放入缸裡10-20分鐘,然後解開塑料袋倒入缸中,先不要餵食,過3天再喂,開始量少點,漸漸加量,到適合的量後,保持一天一次就可以。

  多觀察,如果有魚變白,就要考慮水質問題,或者缺氧,或者是水溫低,根據情況採取應對措施。

  鸚鵡魚的養殖技術

  一、水質的要求

  鸚鵡魚比較喜歡新水,每天應該儘可能換1/5的新水。水溫21度-35度,以25-30℃最好。如果水質弱酸性而清爽,就不要經常換水。由於遺傳基因的因素,血鸚鵡的呼吸系統是不夠完備的,其功效也只有其他魚類的一半,所以鸚鵡魚需要水族箱中的溶解氧要高很多。新魚入缸因為水質的突然改變會有變色,適應環境和調整水質以後會逐漸好起來的。最好先不要在血鸚鵡的缸裡混養其他品種的魚。水族箱中設大型水草、陶罐、沉木用來讓鸚鵡藏身。增加光照、加強過濾、加厚濾材、加溫到28度都是保持體色的切實可行的方法。新換水時要注意保持水質的一致。

  二、鸚鵡魚的餵養

  鸚鵡魚屬於雜食性魚類,食量很大,紅蟲、豐年蝦、麵包蟲、小魚、水蚤、蚯蚓、顆粒等相當多的飼料都可以餵給。每天可以喂兩到三次。為保證體色的鮮豔,應該經常投喂“寶增紅”之類的飼料。

  可以和溫和的大型魚一起飼養。也可以從小就和體形小一些的羅漢混養,這是因為他們領地意識很強的緣故。加入青黴素、甲基藍後也會使鸚鵡魚體色變淺。發現鸚鵡魚退色時可以喂增色飼料或蝦肉但經過人工染色的鸚鵡魚在養殖一段時間後肯定都會退色,而且是不可逆轉的。

  三、常見疾病的防治

  膚黴病 :又稱水黴病、白毛病,為觀賞魚最常見疾病之一。病原體: 為水零屬、綿黴屬、異黴屬、絲囊黴屬、腐黴屬等種類。

  當撈捕、運輸觀賞魚時,稍為不慎,使魚體面板受傷,或寄生蟲侵襲破壞面板,黴菌的孢子侵入傷口,吸取養料,迅速萌發,菌絲一端向內深入肌肉,一端向外生長,形成棉絮狀菌絲。黴菌剛寄生時,肉眼不易發現;待肉眼見到時,菌絲已從魚體傷口侵入,由外向內生長。菌絲與傷口的細胞組織纏繞粘附,使組織壞死。由於棉絮狀的菌絲日漸增多,魚體負擔過重,使游泳失常,食慾減退,日漸瘦弱,導致死亡。觀賞魚感染黴菌時,還受其光照時間長短的影響。較長時間的陰雨連綿,或室內燈光、日光等光源不足,這些因素都能促使黴菌的孳生。受黴菌感染的魚體,通常面板佈滿白翳一層,尤其是黑色、紅色魚最為明顯,從而失去魚體應有的光澤。隨後活動遲鈍,常呈呆滯狀,浮於水面,若不及時治療,魚體黴菌蔓延,患處肌肉腐爛,食慾減退,最終導致死亡。

  治療方法:膚黴病一年四季均可出現,以初春和晚冬最常見。為了防止水黴病的發生,應注意操作時儘量防止損傷魚體和寄生蟲咬傷,並可在水中投入少量食鹽,以抑制水黴病的發生。當發現魚體感染水黴病時,可用3%食鹽水浸洗,每天1次,每次5~10分鐘,或用百萬分之二***2ppm***的高錳酸鉀溶液加l%食鹽浸泡20~30分鐘,或用百萬分之一至二***1~2ppm***的孔雀石綠溶液浸洗20~30分鐘,或用百萬分之一至二***1~2ppm***的次甲基藍溶液浸泡20—30分鐘,或用百萬分之五***5ppm***的呋喃西林溶液浸洗,或用百萬分之零點零二***0.02ppm***的孔雀石綠溶液、百萬分之零點三***0.3ppm***的甲醛溶液直接潑灑入水族箱,以抑制黴菌的孳生。還可用提高水溫以抑制水黴的生長。在水族箱頂端安裝一盞15瓦的紫外線燈,每日照射數小時,可有效地抑制或消除水黴的孳生。

  白點病:病原體為小瓜蟲,熱帶魚在一年四季都可感染,發病率和死亡率很高。

  症狀和病變: 患病初期,胸鰭、背鰭、尾鰭和體表面板均有白點狀散佈,病魚雖照常覓食,但常聚集在魚缸的角上互相擠擦。幾天後白點佈滿全身,病魚常呆滯狀浮在水面。

  治療方法: 提高水溫至28攝氏度,數天後小瓜蟲破裂脫落。這時更換新水,保持水溫,病魚基本上會痊癒。選用0.05%~0.07%濃度的紅汞溶液,水魚病魚5~15分鐘,持續2~3天,效果良好。魚在鹽中浸泡24小時,數日後就能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