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鴨不同時期的飼養要點

  在不同的時期野鴨的餵養特點也是有所區別的,不同的時期其對於營養物質的需求也是不一樣的,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希望對你有幫助。

  野鴨青年期的飼養要點

  1***餵食特點:綠頭野鴨在育成階段體重增長最快,對飼料的需要量增加也很快,同時其食慾和消化能力顯著增加,耐粗飼,可減少穀類飼料和動物性飼料等精飼料,適當增加糠,麥麩類飼料,水草和青綠飼料,以適應其野生狀態的食性,但不能缺少礦物質和維生素。尤其是在40-60日齡應實行限制飼餵,即適當減少蛋白質飼料和能量飼料,另增糠,麩,水草和青料等粗飼料,可使野鴨野性發作推遲和減輕,既減少了由此造成的損失,又可節約飼料,否則,野鴨體內脂肪迅速 積累,激發其飛翔野性發生,導致吵棚。

  2***精心飼餵:戶外飼餵,以保持鴨舍清潔衛生,採用配合飼糧,定時定量,日喂3-4次,日投料量為其體重的5%,投喂量一定要保證每隻鴨都能遲到食,而又無剩料。如果放牧飼養,要儘量延長放牧時間,使其遲到更多,更完全的食物,放牧後,根據採食情況,決定是否補喂和投喂飼料,如果是作為後備種鴨,應酌情增加青綠多汁飼料,用量佔喂料量15%左右,以適當控制體重,產前30-40天可增至清料佔55%-70%左右,粗料佔20%-30%,精料佔10%-15%,控制葷料,以防早產。

  5 光照控制:本階段需減少關照時數,與限飼結合起來,使控制性成熟更有效。

  6 運功與洗浴:40日齡後,除惡劣天氣外,一般晚上也可不關在鴨舍內,讓其自由棲息過夜,一方面可以使其保持野性,維持肉質的細嫩野味,一方面也鍛鍊其合群性,克服飼料配方營養不足,提高體質和重用價值。

  7防逃:野鴨在50日齡時翼羽基本長齊,開始學飛,必須在運動場和水面周圍,頂部用金屬或尼龍網罩架設天網和圍網,以防飛竄,欄水竹竿或網罩要深及河底,以防潛逃。

  8 選留種野鴨: 60-70日齡,按雌雄***4-6***:1的比例選種,要求雌鴨頭小,頸長,眼大,雄鴨體大健壯,靈活,選留出來的種鴨另行飼養。餘下的野鴨作為肉用仔鴨上市銷售或育肥後上市銷售。,

  養殖野鴨育成期餵養要點

  育成期一般是指育雛期結束至開產這一階段,育成期間野鴨的生長髮育較快,40日齡時其體重可達750克,羽毛已基本長齊,僅頭後留一點絨毛,至70日齡可進行第1次選種,即選取體態健壯、品種特徵明顯的仔野鴨作為後備種鴨。而淘汰的仔野鴨經育肥後等體重達1千克以上時便可作為商品仔野上市。

  後備種鴨以1:8的公母比例配比分群,一般每群150只左右,可酌情多選留5%公鴨備用。本階段的飼養管理重點的抓好限飼,控制體重,防止性成熟過早而招致種鴨體質下降。

  精心飼養 採用育成鴨的配合飼料,堅持定時、定量控制飼餵。日喂3次,逐步增加粗料。

  限制飼餵 作為後備種鴨,要嚴格控制標準體重,每週抽測一定數量的空腹活重,以供調節器整飼料營養水平參考,應減少豆餅、魚粉的比重,逐漸增加谷實、糠麩、青綠多汁飼料,青飼料包括葉菜類、苜蓿、青草等,有量佔喂料量的15%左右。開產前30~40天,天飼料可增至55%,粗料佔30%精料佔15%左右。這樣可使後備種鴨長大骨架。限制飼餵應有計劃地進行,並與控制光照相結合。

  控制光照和飼養密度 育成期間原則上光照只能減少或保持不變,不能延長,圈養野鴨的不斷生長,飼養密度應作適當調整,4~6周齡8只/平方米,7~10周齡6只/平方米,11周齡以上4平方米。

  增設防護罩網 50日齡後野鴨羽已基本齊羽具有短距離飛行的能力,應預先在室內外,水陸運動場增設金屬網或尼龍網罩,風眼以2釐米*2釐米為宜,網罩距水面高度不低於2米,以便驅趕和捕捉管理,攔鴨竹、金屬網或尼龍要深及河底,防止野鴨潛逃。不少養殖場採用定期剪主翼羽的方法防野鴨飛逃,也有采用切斷翅膀一側肌腱的措施,使野鴨失去飛翔力。

  加強管理 每天定時清理鴨舍,換鋪墊料,注意飲水清潔衛生,人造放水池也應經常換水,確保每隻野鴨有足夠的採食位置,定期抽測種鴨體重,適時調整日糧營養水平。

  充分放牧 40日齡後,除惡劣天氣外,都應實行放牧飼養,以使其保持野性,維持肉質野味,防止肉質退化。放牧期間應勘察好放牧與歸牧路線,水源和食源情況,謹防農藥中毒。

  防止野性暴發 60~70日齡是野鴨野性暴發期,由體內生理變化而導致。要主表現為鴨群騷動不安。呈神經質狀,飛翔欲強烈火,採食量大幅度減速少,體重下降,故宜實行強制飼餵,增喂粗纖維飼料。保持環境安靜,以減輕或推遲野性暴發,並可節約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