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鸚鵡飼養密度

  血鸚鵡成年個體全長12-15釐米,體表無色或淡紅色,經投喂富含增紅成分的飼料可轉為鮮紅色,並長期保持。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的數目不宜過多,血鸚鵡屬於一種活潑好動的魚,並且非常喜歡在魚缸中追逐,因此為鸚鵡營造一個寬鬆空間是非常重要,舉個例子,60釐米的魚缸,一般養殖20只以內比較理想。

  血鸚鵡飼養方法

  一、池塘建設

  1.池塘面積1500米2,長度25米、寬度60米、池深1.6米,採用HDPE防滲膜滿池鋪底和池埂,池塘中間設排汙溝和排水管,排水管與排汙渠相連線,用插管堵水。

  2.增氧設施每池配置0.75千瓦水車式增氧機2臺,1.5千瓦底部微孔增氧曝氣系統1套。

  3.加溫系統設定“U”形加溫管,地下熱水通過“U”管的散熱與池水交換,使養殖池水升溫。

  4.溫棚建設池塘中間每4米立一根水泥電線杆,下埋1米並用水泥墩固定,上部5米。用75毫米鐵管連線。塘的四周用鋼砼圍成固定地樑,並配置錨鉤,用鋼絲拉碩,蓋尼龍薄膜。

  5.水處理裝備配置百傲能生物基作為生物包,每池放置500米。

  二、養殖管理

  1.池塘消毒魚苗放養前7-15天,用清水沖洗池塘,然後加水1-1.2米。加水後按照每1000米2用漂白粉、生石灰150千克,水發後趁熱勻漿潑灑。進水時用40目以上濾網過濾,防止野雜魚混入池塘。2.投放魚種消毒後4-5天,將水溫調整到25℃以上時可放魚種入塘,魚種下塘前先試水,以確保消毒藥物毒性已消失。每1000米2投放全長2.5釐米左右的魚種8萬-10萬尾。魚種下塘前對魚體進行消毒,一般用3%的食鹽水浸浴5-8分鐘,或5毫克/升聚維酮碘浸浴10分鐘。

  3.飼料投喂鸚鵡魚食性雜,人工餌料、薄片、顆粒、紅蟲、豐年蝦、水蝨等幾乎什麼都吃,而且相當貪吃,因此要養活鸚鵡魚很容易,但要養出體質健壯、體色豔的鸚鵡魚卻不是容易的事。每天要定時定量投喂餌料,合理搭配餌料的營養。

  大規模商品魚養殖,採用天然餌料和顆粒飼料相結合。

  天然餌料:為橈足類和枝角類,每天投喂一餐,投喂前用5%的鹽水浸泡30分鐘後投喂。每天的投喂量以半小時內吃完為止。

  人工飼料採取四定方針,即定時、定量、定質、定位。

  定質:選用高檔海水魚料或鸚鵡魚專用料為鸚鵡魚人工飼料,具體要求:規格2-3釐米用O料,蛋白質含量≥40%,粒徑≤1.5毫米;4釐米以上用l’料,蛋白質含量≥38%,粒徑≤2.0毫米。隨著魚體進一步生長,飼料的粒徑應適當調整,保持適口,而飼料的營養價值不應隨魚體生長而大幅度下降。

  定量:每天的投喂數量按照魚體總重的5%-7%為標準定量,同時也應該根據天氣、水溫、魚的吃食情況進行調整,而不能絕對化。正常天氣條件下以魚吃飽而又不浪費為原則,把握的方法是投喂預計數量的60%,觀察從開始攝食至攝食完畢或停止攝食的時間,如果15分鐘內已攝食完,說明還應增加,如果30分鐘後還有飼料漂浮說明已過量,即使其仍未停止攝食,下次也應該將投喂數量減少。

  定時:每天喂3餐,餵食時間一般為8:00***天然餌料***、14:00、18:00,夏季水錶溫度高於32℃後定為每日8:00、18:00各一餐。

  定位:在池塘進門處,用75毫米直徑的PVC管搭建邊長4米x4米的四方形浮性飼料架一個,天然餌料和配合飼料均在此料臺投喂。

  4.水質調控水質調控是高密度養殖十分重要的環節。通過有效的手段,將水質各個指標始終控制在合理範圍內。主要手段有:

  ①定期投放枯草芽孢桿菌、光合細菌,定期新增葡萄糖,補充碳源,有利於生物膜生長和維持,將氨氮控制在0.5毫克/升以下,亞硝酸鹽控制在0.2毫克/升以下。

  ②定期投放生石灰,控制pH值穩定在6.5—7.0。

  ③定期排汙。

  ④維持高溶解氧水平,由於鸚鵡魚先天性嘴脣不能閉合,吞吐水流的控制能力較差,經過鰓部的水流較小,因此,飼養鸚鵡魚的水體必須要有充足的氧氣,溶氧必須保持在5毫克/升。血鸚鵡耐低氧能力差,但是由於個體小,池塘養殖密度不大,而且活動並不劇烈,所以耗氧量並不大,但也要時刻注意溶解氧的變化動態;一般不需要開機增氧,但是應該以連續的每天凌晨巡塘觀察沒有發生浮頭為基本保證,如果天悶、陰雨或夏日溫度過高時,應該在每天夜間開機增氧,以避免突發性損失。

  ⑤適當換水控制藻相:雖然血鸚鵡並不直接攝食藻類,但保持水體適中肥度同樣重要。對於較難控制肥度的池塘,當水體保持油綠色而透明度在35-40釐米時,不論偏肥或偏瘦,都應每半個月換水一次,每次換水量30%-50%,夏日高溫季節,應每週沖水一次。

  5.增色血鸚鵡魚只有通過增色才有商品價值。血鸚鵡只有褪盡黑色素才能增色,體長在6釐米後均可增色。增色主要通過投喂為鸚鵡魚特製的人工飼料來控制,這種添加了蝦紅素和D-類胡蘿蔔素的飼料,直接投喂不但方便而且可以使鸚鵡魚的體色更加鮮豔好看;適當投喂鮮活的小蝦、小魚。

  6.越冬期管理11月中旬是我國大部分地區換季時間,水溫明顯下降,血鸚鵡耐受的最低溫是13℃,而18℃以下不但生長停滯,而且容易發生疾病,一旦發病難以治癒。水溫下降到25℃時,開啟溫泉水加熱系統,即使在寒冬臘月,也必須使水溫至少能保持20℃以上,實際上,26-28℃是越冬期最理想的水溫。

  三、疾病防治

  對於血鸚鵡疾病防治而言,如同大多數的養殖魚類那樣,要遵循以防為主的原則,而一旦發生疾病,也應及早發現、及時治療。血鸚鵡抗病能力比較強,受疾病危害較少,但是管理上的疏忽導致疾病暴發、造成嚴重損失的情況也時有發生,較為常見的疾病及其防治方法如下:

  1.車輪蟲病5-8月,水溫22-29℃易發生,病魚體表分泌大量黏液,鰓組織腐爛,體色發黑。

  防治方法:

  ①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0.5-0.7克/米3,全池潑灑;

  ②2%食鹽溶液浸洗15分鐘以上,或用8毫克/升硫酸銅溶液浸洗20分鐘,每隔2天使用一次。

  2.小瓜蟲病***白點病***5-6月,水溫20-25℃易發生病魚體表、鰭條或鰓佈滿白點。水溫偏低時容易發生小瓜蟲病,不論大魚小魚都可能感染此病,小魚受危害的情況更普遍,造成的損失也更大,主要是因為放養魚苗的季節水溫還沒有達到理想的區間,養殖者為了使魚苗更早養成,大多采取“趕早不趕晚”的策略,而春季天氣多有反覆,陰雨、短期的回冷都會造成魚苗大面積感染小瓜蟲。所以,預防的主要措施是:南方多陰雨的地區,池塘水溫沒有達到25℃時,暫時不要放苗下塘,寧可在室內多等幾天,北方地區陰雨天少,選擇晴好天氣在上午10點左右放苗,只要當時水溫在23℃以上都問題不大。一旦發生小瓜蟲病,提高水溫是醫治的必要手段,如果能將水溫提升到30℃,則不需下藥此病自愈,如水溫不能提高到30℃,至少要提高水溫到25℃,然後向水體***水泥池或玻璃缸***中加鹽,使水的鹽度達到3-5;福爾馬林潑灑,使水體含量達到20毫升/米3,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一些中草藥製劑能夠抑制甚至殺滅小瓜蟲,前提是水溫必須達到25℃。

  防治方法:

  ①用3.5%的食鹽和1.5%的硫酸鎂浸浴15分鐘;

  ②用幹辣椒粉0.38克/米3與生薑片0.15克/米3,混合加水煮沸30分鐘後全池潑灑。

  3.指環蟲病5-8月多見,水溫20-25℃易發生病魚體表分泌大量黏液,鰓組織腐爛、鰓瓣浮腫,呈灰白色,體色發黑。

  防治方法:

  ①用0.2-0.4克/米3的90%晶體敵百蟲,化水全池潑灑;

  ②用20毫克/升高錳酸鉀溶液浸浴病魚10-15分鐘。

  4.細菌性腸炎水溫25-30℃時易發生病魚拖便,肛門紅腫,輕壓腹部有黃色黏液或膿血從肛門流出。

  防治方法:

  ①用0.2-0.3克/米3二氧化氯,全池潑灑2-3次;

  ②每50千克飼料新增大蒜素50克拌勻投喂,連喂3-5天;

  ③每100千克魚重用乾地錦草250克或鮮地錦草2千克,水煮30分鐘,將藥液拌入飼料內投喂,連喂3-6天。

  5.鰾囊炎鰾囊炎是鸚鵡魚比較常見的疾病。鰾裳炎的症狀是:魚的腹部膨脹,魚失去垂直平衡能力,腹部朝上漂浮於水面而無法翻轉或下潛,患魚仍能進食,病症長期維持數十日乃至數月而亡。麗魚科的魚類沒有獨立的鰾囊,其腹部內隔膜將腹腔上部隔離成一個氣腔,通過調節氣腔的大小,起到調控整體比重的作用,故氣腔隔膜的作用如同鰾囊。氣腔隔膜或隔膜內的其他組織比如肌肉和腎臟的炎症,可能導致氣腔充氣並影響隔膜的功能,造成魚體失去平衡、無法下潛。因此,治療鰾囊炎的關鍵是消除腹腔的炎症,難點是消炎藥物難以送達病灶部位。外用藥受魚體面板、肌肉的阻隔難以對身體中心部位產生作用,而隔膜血管很少,肌肉注射的藥物也難以到達。唯一有效的辦法是將魚移入魚缸中,直接注射藥物至腹隔膜上的空腔,同時在腹鰭懸掛墜物,使魚身體順過來避免加重腹隔膜的疲勞,數日後可消除炎症,解除墜物。

  6.爛鰓病鰓絲由鮮紅變成蒼白,由外緣開端糜爛,脫落。鰓蓋骨內充血,中心骨壞死脫落。鰓絲之間黏膜增長,呼吸困難,輕者浮於水面,重者沉箱底很快死亡。有的魚併發腸炎,解剖腸出血,亦有潰爛的斑塊。輕者有食慾,重者無食慾。病原:病原體為粘球菌,傳染途徑主要是病魚。從商店購買魚易帶此病。金魚、熱帶魚都易得此病,不易根治。常常併發腸炎,有時不出現任何症狀魚即死掉,只有撬開鰓蓋或解剖後,才能確診此病。死亡率一般50%-60%,有時高達80%。醫治:個別魚得病撈出淘汰。如普遍患病,全池灑藥,停食4-5天。可用青黴素,90釐米x45釐米x60釐米魚缸1次用80萬單位,上、下午各1支,3天為一個療程。一般2個療程即愈。

  7.黑斑病鸚鵡魚變黑和出現黑斑有幾種可能:

  ①鸚鵡魚受到驚嚇也會出現黑斑,一段時間後會消失的;

  ②鸚鵡魚喜歡老水,如果剛換水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水質不適的原因。一般不適應該馬上把水換掉,重新調節好水質,要與以前相似:

  ③紅鸚鵡在生長的過程中有時候會出黑斑,但過一段時間後會減褪。要多注意水質和飼料,想要紅鸚鵡色彩更美,多喂些蝦或增紅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