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飼養雁鵝的方法有哪些

  雁鵝你們有看見過嗎?雁鵝是如何飼養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雁鵝飼養的方法,一起來看看。

  雁鵝飼養的方法

  生活習性

  遷徙

  春季於3月中下旬遷到繁殖地,秋季於10月中旬到達越冬地。從9月開始,黑頸鶴結群南遷越冬,通過環志已確知有兩條遷徙路線:①由若爾蓋至草海,直線距離800 km左右,從松潘草地沿邛崍山脈、岷江流域南下到烏蒙山脈的湖泊越冬;②由隆寶灘至納帕海,直線距離700 km,從玉樹及其通天河流域等地,沿金沙江河谷及雀兒山、沙魯裡山經四川西北部到雲南西北橫斷山脈的湖泊越冬;依據調查資料分析推測,在西邊可能還有第三條遷徙路線:在新疆東南部、青海西部繁殖的黑頸鶴通過唐古拉山口,而在藏北、藏西北繁殖的黑頸鶴,則由高海拔向南或東南遷徙到低海拔的雅魯藏布江中游河谷越冬。據在草海觀察,黑頸鶴每年10月中旬至11月初到達,至翌年3月中旬至4月初北返,在越冬地生活150天左右。越冬叢集形式有家庭群、亞成體群、以及與灰鶴或其他雁鴨組成的混合群。

  黑頸鶴越冬時叢集較大,它們帶著剛剛長大的幼鳥,與其他家族結成十幾只,甚至四、五十隻的大群,長途飛行時,排成“一”字形,“V”字形成“人”字形的整齊隊伍,飛越崇山峻嶺,到達氣候溫和的地方去越冬。它的越冬地要比繁殖地相對集中,主要有貴州威寧的草海,雲南東北部的昭通、會澤、永善、巧家,西北部的中甸、麗江和寧蒗,西藏拉孜、謝通門、日喀則、扎囊乃東等地的沼澤、溼地和河流等水域,這些地方由於自然條件優越,又有豐盛的食物,所以每年來越冬的黑頸鶴很多,還伴隨有上千只的灰鶴和多種雁鴨類等眾多的水禽種類。剛飛到越冬地時黑頸鶴膽很小,特別警惕,一直要在空中盤旋,直到它們認為安全了才會慢慢降落下來。到達目的地後,開始分群配對,並轉為成對活動。

  食性

  黑頸鶴雜食性,以植物的葉、根莖、荊三稜、塊莖、水藻、玉米、砂粒為食,也吃昆蟲、魚、蛙以及農田中殘留的作物種子等。越冬期間,早晨7點前後它們就陸續飛到沼澤地或向陽的山坡地覓食,有時也到收割後的農田中刨食遺留的洋芋、青稞、蕎麥、燕麥、蘿蔔以及草根等。它們刨食的時候很少用腳,而是用用尖嘴在淺水中捕捉動物或從泥土中掘取食物。越冬期間很少有大的群體,一般是3到5只的小群分散覓食。時而也會飛到牛群當中,與之和睦相處,並啄食它們糞便中的食物或寄生蟲。黑頸鶴的警惕性很高,每當有人走近時,便向遠處飛走。

  習性

  除繁殖期常成對、單隻或家族群活動外,其他季節多成群活動,特別是冬季在越冬地,常整合數十隻的大群。從天亮開始活動,一直到黃昏,大部分時間都用於覓食。中午多在沼澤邊或湖邊淺灘處休息,一腳站立,將嘴插於背部羽毛中。清晨或有危險時常發出‘克uo~克uo~克uo’或‘克a克e~克a克e’的叫聲,洪亮、高昂。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草甸、沼澤和蘆葦沼澤,以及湖濱草甸沼澤和河谷沼澤地帶。是在高原淡水溼地生活的鶴類,是世界上唯一生長、繁殖在高原的鶴。

  繁殖方式

  黑頸鶴每年的3月底至4月初飛到繁殖地,擇偶交配後,在四面環水的草墩、蘆葦叢或在地面營巢。黑頸鶴的繁殖地比較分散,主要在中國西南的青藏高原和甘肅、四川北部等海拔3500~5000米的沼澤地帶,那裡空氣稀薄,人煙稀少,氣候寒冷,5~6月時的氣溫有時還在零下12℃左右。繁殖期5~7月。一雌一雄制。通常在3月中下旬到達繁殖地後,即開始配對和求偶。求偶時亦伴隨著跳舞和共鳴,雌雄鶴頭頸伸向前方,併發出‘ge~ge~ge’的叫聲,彼此呼應,一前一後的相伴行走。然後雌鳥半展兩翅,腳腿微曲,同時發出‘duo~duo~duo~’的叫聲,雄鳥亦跟著對鳴,同時從後面躍到雌鳥背上進行交尾。通常營巢於四周環水的草墩上或茂密的蘆葦叢中,與其他鶴類不同之處是黑頸鶴在產卵前無營巢期,而是先產卵,後營巢。巢簡陋平坦,就近用薹草***Carex sp.***、三稜草***Bolboschoenus maritimus***、莎草***Cyperus sp.***、針藺***Eleocharis sp.***、藨草***Scirpus sp.***和其他乾枯的水草築成。巢甚簡陋,主要由就近收集的枯草構成,外徑86~90釐米,內徑40~43釐米,高10~13釐米,深4~5釐米。

  每窩產卵通常2枚,偶爾亦有產1枚卵的。卵為橢圓形,暗綠色、淡綠色或橄欖灰色,其上密被褐色或棕褐色斑,尤以鈍端較密。卵的大小為102~108毫米×61~63毫米,重209~234克。第一枚卵產出後即開始孵卵,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以雌鳥為主,孵卵期30~33天。雛鳥早成性,孵出後的當日即能行走。由於雛鶴天生好鬥毆,3天內的成活率只有60%,直到43日齡之後,鬥毆行為方才消失。

  雁鵝養殖方法

  1.雁鵝養殖基地舍內的飼養管理: 養大雁養殖基地舍外環境的溫度、溼度水平,光照時間和強度,空氣的新鮮度和供應量,清潔、衛生、無汙染的狀況,舍內設施和分群飼養條件等都應符合大雁群正常生長髮育和生產繁殖的需要。要根據大雁群不同生長髮育階段的營養需要及時供應適宜的飼料營養物質,以滿足其正常生長髮育和繁殖的營養需要,絕不能隨意應付,簡單了事。否則,大雁群生長髮育不良,優良的生產效能受到抑制,最終導致嚴重的經濟損失。

  雁鵝養殖基地使用的飼料和飼料新增劑,都應是無公害的綠色飼料和新增劑。一般應選用消化率高、營養變異小、安全性高、抗營養因子少的原料,不使用工業合成的油脂、畜禽糞便等。飼料和飼料新增劑不得發黴變質、結塊及有異味異臭等,不使用鹽酸克倫特羅、氯黴素、已二烯雌酚等違禁藥物,不使用高銅、高鋅、砷製劑和鎮靜劑等。要大力使用生態營養飼料。應使用綠色飼料新增劑,如糖菇素、益生素、酶製劑、低聚糖、酸化劑、大蒜素和中草藥飼料新增劑等。要採取階段飼養法,定量投料,既保證動物營養需要,又減少飼料浪費。

  2.雁鵝養殖基地按季節的不同放牧:春季風和日麗,氣候溫暖,天然飼料較多,是大雁放牧的好季節,應選好場地早放牧。放牧時儘量做到早出晚歸。夏季氣溫高,放牧時上午早出早歸,下午晚出晚歸,中午炎熱時,將大雁趕回廕庇處納涼,或趕回棚裡休息,避免烈日直晒。尤其要避免大雁群在晒燙的地面或沙石上行走,以免中暑。秋季是收穫的季節,收穫後的稻田是大雁放牧的黃金牧場。收割前半個月,應補飼稻穀,以適應日後需要。收割晚稻後,每天天微亮就驅大雁上田,上田後2小時,將大雁群趕到附近的深水處洗毛,並讓其在安靜的地方休息。上午10時左右,再驅大雁進田吃落谷等。12時左右,將大雁從田裡趕出來,放在深而微流的水域、清靜的樹陰下休息。下午4時後又上田,並儘量推遲大雁群的歸牧時間。

  冬季的淺水水域比秋季多,因為河流、溝港、水庫、池塘冬季處於枯水季節,可以成為放牧區,大雁群可以啄食一些小魚蝦和水生動植物。但冬季放牧,由於氣溫、水溫都低,易受涼而影響生長。因此,每天的放牧時間不要超過4小時,做到遲放早歸。冬季氣候寒冷,能覓的食物較少,必須增加和補喂配合精料。

  此外,雁鵝養殖基地大雁放牧要堅持三不放原則:化肥農藥施用不久的區域不放,發生禽傳染病的區域不放,受“三廢”汙染的區域不放。趕大雁放牧要緩行,發出的語言訊號要柔和,禁止快趕和大聲吆喝,以免驚群或跑傷。

  雁鵝的形態特徵

  黑頸鶴是大型飛行涉禽,全長約120釐米。全身灰白色,頸、腿、比較長,頭頂和眼先裸出部分呈暗紅色,頭頂布有稀疏髮狀羽。頭頂的裸露的紅色面板,陽光下看去非常鮮豔,到求偶期間更會膨脹起來,顯得特別鮮紅。除眼後和眼下方具一小白色或灰白色斑外,頭的其餘部分和頸的上部約2/3為黑色,故稱黑頸鶴。飛羽黑褐色,成鳥兩性相似,雌鶴略小。初級飛羽、次級飛羽和三級飛羽均黑褐色,三級飛羽延長並彎曲呈弓形,羽端分枝成絲狀,覆蓋在尾上。尾羽黑色,羽緣沾棕黃色。肩羽淺灰黑色,先端轉為灰白色。其餘上體及下體全為灰白色,各羽羽緣沾淡棕色。雌鶴上背有棕褐色的蓑羽伸出,雄鶴則不明顯。虹膜黃色,嘴角灰色沾綠,至嘴尖黃色增多;腿和腳黑色。

  幼鳥:頭頂棕黃色,頸雜有黑色和白色,背灰黃色,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為黑色,越冬後,頸上1/3灰黑色,背殘留有黃褐色羽毛。虹膜黃褐色,嘴肉紅色,尖端沾黃,腿和腳灰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