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桂林飲食文化

  桂林是一個眾多少數民族聚居地,不同的生活飲食特點,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文化。下面就趕緊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習俗

  "桂林三寶"中的桂林辣椒醬以獨特的風味冠壓群芳,不僅走俏國內,而且暢銷港澳及東南亞,與桂林三花酒、桂林腐乳一起被譽為"桂林三寶"。桂林辣椒醬因配料有別而品種有異。以大蒜頭為配料的是蒜蓉辣椒醬,再加入豆豉就成為了豆豉辣椒醬。桂林辣椒醬通常是選用優質紅辣椒、大蒜頭剁碎,拌入豆豉,加入三花酒和細鹽等,密封入壇,數月之後始成。桂林辣椒醬油潤鮮辣,香醇可口。既可食用提味,還可做調味用。深受中外遊客的喜愛。

  桂林最具有地方民俗飲食特色的有桂林米粉、靈川狗肉、恭城油茶和荔浦芋扣肉。荔浦芋扣肉源於清代嘉慶年間,由民間廚房創制,發展成聞名中外的傳統風味名菜。荔浦芋扣肉肉質細膩,營養豐富。含有粗蛋白、澱粉和一定的無機鹽、維生素,具有補氣益腎、健脾胃之功效。用荔浦芋和五花豬肉做成的扣肉,歷來是逢年過節或紅白喜事與家宴酒席上的一道名菜。

  靈川狗肉是桂林家喻戶曉的傳統佳餚。靈川狗肉講究選料、刀功及烹飪方法。製作出的狗肉熟而不爛、濃香四溢。食後餘香滿口,通體舒泰,令人百吃不厭,回味無窮。靈川狗肉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可益氣強身,祛寒健胃。是冬季具有滋補和禦寒作用的傳統佳餚。

  桂林米粉是桂林地方小吃中的精品,用大米加工而成。桂林米粉因佐料和烹調方法不同,大致分為三鮮粉、原湯粉、滷菜粉、牛腩粉和馬肉米粉,其中以馬肉米粉最負盛名。70年代桂林市傳統風味研究會收集整理出78個風味小吃品種,桂林米粉居其榜首。米粉是桂林人早點、晚點的主要食品,也是古今中外遊客喜好的風味小吃。

  油茶是居住在山區的少數民族,特別是苗、瑤、侗族人民普遍飲用而獨具風味的食品。桂林地區的油茶分為恭城油茶和灌陽油茶兩種風味。打油茶原為山區習俗,現已遍及城鄉,流傳廣西數地。那濃濃的油茶香味倍受人們的青睞。桂林地區少數民族的飲食特點,都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富有濃郁的地方風味。

  知識

  龍脊水酒

  到龍勝一定要嚐嚐龍脊水酒。這是道地的土酒,它雖然不是很有名,但享譽全縣,成為各族人民人人交口稱讚的美酒。水酒純屬上等糯米之原汁,用土製酒藥釀造密封后兌衝甘泉而成,芳醇爽口,潤脾生津,營養豐富。人說龍脊十三寨人,肌膚紅潤,健康長壽,是常年飲食佳釀之故。其中有一種推為上乘的陳年窖酒,幾十斤的糯飯,溶成一小團沉於壇底,此酒澄清見底,滴而成絲,喝了沾脣;其味芬芳蜜甜,極為爽口,欲罷難止。不過需當心其後勁,雖醉力遲緩,但一醉即倒,數日方醒。這種酒一般人難於喝到,遊人需深入壯家,被主人奉為上賓,視為至愛親朋,方能一飲。

  鳥鮮

  “鳥鮮”是一種著名的風味小吃。每年立冬前後,瑤家將在深山老林捕來的雪鳥***一種候鳥***去毛除髒,用炒米粉和食鹽伴勻置入罐中封存,製作出這種肉香骨脆,味道鮮美的佳餚。宋人周去非在《嶺外對答》中說:“凡親戚贈遺悉用酒鮮,唯以老鮮為至愛。”這裡的“老鮮”就是指鳥鮮。

  侗家吃俗

  侗族的飲食特點有二:一是不離酸。每家的餐桌上都少不了一碗酸菜。侗家的酸有多種多樣。泡缸酸就是用罈子裝著酸水,把各節令的時鮮瓜菜放入壇中泡製成酸菜,然後食用。

  酸魚、酸肉便是侗家食譜中的特有風味。每年八九月間,侗家總是把一時吃不完的鮮魚鮮肉洗淨,放入罈子中醃酸。一般醃製3-5年。而酸草魚則醃存幾十年,它是用來盛情款待貴賓的。來侗鄉旅遊,若能吃到這樣的酸魚,那將是一大樂事。因為侗家人有句俗話:“十年酸魚送老酒,做人一世也抵得。”

  二是吃糯米。糯米飯是侗族人民的主食。他們做飯的方法獨具一格。他們是隔夜將糯米用清水泡脹,翌日清晨,由主婦把米濾幹,放進鍋內蒸熟。這蒸糯飯又幹又柔軟,把它裝在特製的大白瓜殼內,可以保持蒸糯飯一晝夜的溫軟。每到用餐時,只需從瓜殼內把飯挖出,就可以吃了。又因糯飯乾爽柔軟,進餐時一般都是各人先洗淨手,用手抓坨坨飯吃。當然,侗家待客人時還是給碗裝的,一來表示客氣,二來也好給客人來菜。但到侗鄉來的遊客可要記著,吃蒸糯飯時別因貪嘴吃得太飽,否則你的胃就會被脹得難受不堪!

  打油茶

  油茶是侗族人民喜愛的飲料。他們用侗鄉盛產的糯米、茶油和茶葉,製成甘甜清香的油茶,飲用後可以提神醒腦,煥發精神,解除疲勞,而且還有祛寒暖胃,治療感冒、腹瀉珠功效。侗族人每天都喝油茶,而客人來到,必定要熱情地打油茶接待。

  侗家打油茶非常講究,先將糯米蒸成飯,陰乾備用,叫做陰米。打油茶時將陰米放進燒沸的菜油鍋內,炸成香甜爽脆的米花,然後將一把粘米放進鍋裡炒焦,再伴上茶葉混炒片刻,加水煮水,過濾之後即成茶水,加進米花、黃豆、花生或者豬肝、瘦肉等配料,就是色、香、味俱全的可口油茶了。

  在侗家裡作客打油茶是很有趣的。主人和客人圍坐在桌邊或鍋臺旁,由主婦動手烹調、分配和端送,客人可以欣賞整個製作過程。第一碗油茶必須端送給座上的長輩和貴賓,以表敬意,然後依次端送給其它客人,最後才是主人。吃油茶是有規矩的,只能使用一根筷子,各人接到第一碗油茶後,必須等主人說一聲“敬請”,才開始吃。吃完,則由主婦添茶。每人至少吃三碗,否則會被認為對主人不尊敬。吃了三碗後,若不想再吃,只需把筷子架在碗上,作為不吃的表示,不然,主婦還會不斷地端油茶來。這是侗家熱情好客的一種表現。

  老友面

  這是有著百年曆史的麵食.據說,一老翁每天都光顧週記茶館喝茶,有一天因感冒沒有去茶館,週記老闆便以精製麵條,佐以爆香的蒜末、豆豉、辣椒、酸筍、牛肉末、胡椒粉等,煮成熱麵條一碗,送予這位老友吃。老翁吃後出了一身汗,病狀減輕,故由此而得"老友面"之名。老友麵食之開胃驅寒,深受食客歡迎而經久不衰。

  八仙粉

  相傳是清宮食譜之一,因其配有山珍、海味、時鮮八味以上,味道相異相輔,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故而得名。八仙粉以鮮滑清爽為特點。

  幹撈粉

  把米漿蒸熟後切成條形,拌以調製好的叉燒、肉末、蔥花、炸花生、醬料、香油等即可食用。特點是香、酸、脆、甜、鹹適度,食而不膩。

  捲筒粉

  用磨成的民漿放進托盤攤成一張薄餅,撒一些肉末、蔥花在上面,蒸熟後捲成卷即可上碟,佐以醬料、香油等拌以食用。特點是軟滑爽口。

  八寶飯

  將糯米泡溼,拌以食用油、綠豆、百合、蓮子、白果、蜜棗、山黃皮、冬瓜糖等近十種清補原料,蒸熟即成。以其香溢軟滑,甜而不膩著稱。

  粥品

  南寧人早餐愛吃粥,粥也有十幾個品種之多,有瘦肉粥、豬紅粥、魚片粥、紅豆粥、皮蛋粥、田雞粥等。特點是香熱鮮美。

  酸品

  南寧方言叫"酸野"。南寧有句俗話稱"行人難過酸野攤",即將"酸野"描述得維妙維俏。製作是採用當地物產木瓜、蘿蔔、黃瓜、蓮藕、椰菜、菠蘿等時令果蔬,配以酸醋、辣椒、白糖等醃製而成。吃起來酸、甜、香、辣味味俱到,脆爽可口,生津開胃。

  檸檬鴨

  是武鳴縣一帶的特色菜餚。其做法是將宰後洗淨的鴨切成塊,入鍋炒至六分熟再放入切成絲的酸辣椒、酸芥頭、酸姜、酸檸檬、酸梅、生薑及蒜泥,共同煨至八分熟,再放入鹽豉,炒熟後淋上香油即可出鍋。其味酸辣適宜,鮮香可口,極其開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