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澀童年隨筆

  有些人的童年可能玩得太少,有些苦澀。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一起來看看。

  篇1

  童年我從沒什麼高興的回憶,記憶中只是一些不知所錯的恐慌。

  雖在農村但也並沒有和一些兒時夥伴純真的感情。好像受什麼影響似的,小小的心靈都看不到所謂的純真。

  謊言和辱罵充滿一個又一個小小的靈魂,即使和很多同伴在一起也沒有多少安全感,因為不管遇到什麼事,同伴只是興致勃勃旁觀者。

  一起闖了禍誰跑的最快反而越讓家長們高興,自己闖了禍而又能讓別人背黑鍋似乎成了每個家長所期望的。

  很多次被家打都是因為自己在別人面前承認了自己的過錯。

  償試學別人那樣,但心裡總很不安,擔心背黑鍋的同伴會怎樣的委屈,以後在怎樣和他見面。但這些擔心從不知怎樣解決,更不敢和家人說。

  村裡的人大都沒念過書,不知他們是怎樣總結的教育方法,統一的是棍棒。

  也就是這樣把孩童的純真打的一點不剩。小小的年齡就要學會偽裝、打架、說謊,甚至能到賊喊捉賊境界。

  只記的小時候很是佩服他們的技倆,誰能力高就可在夥伴裡頭當小大哥,也不知是怎樣學來的,反正家長都認可這些,甚至連老師都不反對,反而會誇他,說他以後混社會絕對能出頭。

  那時是不懂什麼是社會的,更不懂外面的一切。直覺得想要到社會上混就得有他們所說的本領。所以社會這個詞總是很神密。

  那時好像從沒有按照自己的性格走過,只是感覺這樣做別人才不會輿論自己,跟本不誇慮自己是否情願,情願的只能一個人做一個人知道。

  慢慢地也就迷失了自己,找不到了自己的性格,總會產生很多雜七雜八的念頭。多重性格或許就是這樣形成的吧。

  總是不知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但看到什麼東西又都想要。腦子很亂,想法很怪,自己都覺的怪但還是要去做,明知是沒用的但還是要去做,只因做了心裡會安靜些。也不知這樣是不是能解釋的通。

  總之對家鄉存在很深的恐懼感,回到家總想起孩童時的那些條條框框,活在自卑的包圍中,又找不到一個目標衝出來,很怕很累很迷茫。

  在外面慢慢地找到了人生的目標,找到了自己多樣化的性格也懂得了舍取,雖在吭鬧的市區但也能求得心靜,看形形色色的人,看他們所演義的人生百態,都能讓我學到一些東西。

  發現自己比校喜歡陌生的東西,不管人或事,陌生的事讓我感到新穎,而陌生的人能讓我看到自己的另一面。

  喜歡觀察別人,總想知道別人的內心到底是怎樣的,想他們在遇到困難時內心第一個波動是什麼。

  喜歡幽默特別是很具有哲理的幽默,和一些冷笑話,我覺的如果能隨心說出來,也應是一種境界。我一直都在償試去說雖不怎樣但也有點進步,每讓我隨心說出一句來都會心情大暢,好像取得了什麼好的成就一樣。

  喜歡現實,喜歡現實中的為什麼,對別人我比較滿足對自己我總不會覺的能得到滿足,冥想自己能做的更好,甚至到了追求完美的地步,反而又脫離了現實,又矛盾的想要傭有它。

  遠離家鄉喜歡和享受著那份孤獨在外漂泊著。

  就這樣也讓我和家鄉的事物拉的更遠了,也變的越來越陌生了。

  這對我來說很不好,大伯和我家就我一個男孩,畢竟是農村不管怎樣以後要處理的家事都會落到我身上,那些陌生的習俗和禮節,那些沒有一點感情的鉤肩搭背,都還是要面對的。

  這也更讓我對家鄉望而生畏了……

  篇2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草叢邊的鞦韆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多麼優美的畫面啊!這就是羅大佑的《童年》。很多人的童年時光是快樂的,留下的記憶也是美好的。但童年給我留下的更多是苦澀。

  由於家裡姊妹多,勞力少,因此生活非常拮据。貧窮就象惡魔一樣一直伴隨著,形影不離,揮之不去。每天吃的就那麼幾樣:大餅子***可不是現在飯店裡的大餅子***小米子,大餷粥,天天如此,而且一點油水都沒有。所以現在這些粗糧我是一口都吃不了。原因----吃傷了。

  小時候有兩件事到現在我都忘不了。一件是因為家裡孩子多,衣服少,我只能揀哥哥的衣服穿,所以我被人起了個外號叫“大掛車”。過年了,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都穿著嶄新的衣服,我是既羨慕又渴望。我只好央求媽媽, 給我也做一件吧!沒辦法,母親就把哥哥的一件舊衣服給我改了,來了個裡朝外,做好了給我。我當然知道這是一件舊衣服,穿到身上總感覺彆扭,好象自尊心也受到了挫傷。於是我就跑到鄰居家的土堆裡把衣服弄髒了,然後穿在身上,這時感覺舒服了些。 是呀!新的就是新的,舊的弄的再新也是舊的。小時候的我自尊心就這樣強。還有一件事讓我刻骨銘心。都知道,小孩都喜歡吃糖,我也不例外。但是一年到頭我都見不到一塊糖啊,太讒糖了.沒有啊!怎麼辦呢?我知道母親在後屋的雨衣兜裡放了一瓶藥--四環素。我就悄悄的把它拿了出來,半天,實在忍不住了,心想就吃一片吧,就這樣, 我把一整瓶的四環素都吃光了。當然,感覺苦的時候就吐了出來 重新裝到瓶子裡放回原地,生怕母親發現。朋友,我不知道您讀到這時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每每回想這苦澀的童年,我的心都是酸楚的。那時的我也只是一個孩子呀,可憐的孩子就為了吃糖,竟然........真是“飲鴆止渴”!!現在什麼糖都有了,可惜自己的牙又吃不了了,哎!人那!

  有人曾問我,你年齡不大 ,為什麼對生活的感悟似乎比同齡人多呢?也許就是童年的這些經歷,讓我更早的懂事了。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呀。所以我倍加珍惜今天的生活。現在和過去相比,那簡直是天壤之別。可就是這樣,很多人還都不滿足,說缺這個、少那個,總怨天尤人。是呀,這些人唯一不說自己缺良心,。不滿足現狀,可以,那你就去奮鬥呀? 又不肯去創造,那麼天上得掉下多大的餡餅才能砸到你呢 ?

  我對物質生活要求不高,對金錢也不太敏感。因為我覺得有錢人不一定就會很快樂幸福。說到金錢和快樂,我想起了一個寓言故事:說的是一個國王整天都覺得不快樂,於是,他就讓手下的大臣去外面的世界尋找最快樂的人,然後把他的衣服拿來穿在自己的身上就會快樂。大臣們找了很久,歷盡艱辛,終於把這個人找到了,但是衣服沒能拿回來。國王問其原因?大臣回答說這個人是個窮光蛋,連衣服都沒穿。是的 ,物質上的富足並不是衡量一個人快樂幸福的唯一指標,甚至二者間沒什麼太大關係。再有錢,也只能睡一張床;再有錢,一頓也吃不下一頭牛***呵呵!胃受不了呀***。人要學會知足,不知足的人就不會快樂,但絕不是不思進取。人還應該去奮鬥,不僅僅是為了自己,因為你也是社會的一份子,社會需要你的創造。刀槍入庫,馬放南山那可不行。

  現在孩子的童年可謂幸福。玩具一堆,要啥有啥。是啊!就讓他們快樂的成長吧 !因為他們以後身上的重擔要比我們這輩人沉的多......

  篇3

  每當接送孩子校車從我門前駛過,我都駐足良久凝眸靚麗的校車,側耳聆聽美妙悅耳的兒歌。一種莫名的興奮、苦澀盪漾心田,我家幾代人童年的苦痛、磨難、酸苦、幸福一股腦兒湧上心頭。

  祖父剛過而立之年就病故了,寡母帶著孤兒父親相依為命苦度春秋。當斷糧缺薪常常光顧這個孤兒寡母家門時,一個好心人將八歲的父親介紹給一農家放牛,一年給四鬥口糧,中午管頓飯。為了生存,祖母含淚答應了。到放牛人家還有一段路,祖母每天早晨一手拎著討飯籃子,一手攙著父親送去放牛。每天晚上祖母又將父親接回家,八歲的孩子被老牛折騰了一天,小手被牛繩勒出道道血印,腳也像饅頭似的腫起來。窮人家的孩子也是娘心頭上的一塊肉,祖母像杜鵑啼血那樣聲聲呼喚著父親的乳名,用溫馨的母愛去慰藉著一個充滿悲愴的童心。懂事的父親為了四鬥口糧,竟一工不拉地堅持放牛。

  在“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區的人民好歡喜”的歡快歌聲中,我剛滿八歲,和小夥伴們愉快的上了新中國成立後的新學校。父親眼看我即將成為家裡第一代有文化的人,高興的將供奉家神的唯一一張木桌——家堂桌,送到學校給我上學。當我第一次上學時,高興極了,一雙破鞋沒有後跟,索性赤著腳跑到學校報名上學。學校距家三公里,路面凸凹不平翻崗越衝。一遇風雨甭提上學有多艱辛,我打著很大的黃油布傘赤著腳在風雨中艱難行走,小腳被磚石荊棘劃出一道道血口子,母親心疼的直掉眼淚。父親狠了狠心賣了幾十斤口糧,為我買了雙膠鞋。嶄新的膠鞋發出沁人心脾橡膠馨香,我睡覺時都摟著膠鞋睡,心裡巴望著下雨能穿上新膠鞋一展風采。真的下雨了,我卻捨不得穿,仍赤腳上學,到校時才穿上膠鞋。一雙膠鞋陪伴我度過了小學生涯。

  當我的孩子八歲上學時,祖國剛剛改革開放百廢俱興。在普及教育掃除文盲的高潮中,村村辦起了民辦小學,那時群眾編了順口溜:泥房子、泥桌子、泥凳子、泥孩子、泥講臺上教師泥腿子。我的兩個孩子就是從鄉村泥學校走出家門。

  當我的第三代八歲時,已上完了三年幼兒園,步入了校車接送的現代教育的幸福。

  八歲的父親幫工放牛,稚嫩的肩膀挑起了養家餬口的重擔,他的願望是替母親分憂吃飽肚子,後來成了勤勞節儉的中國式農民。赤腳上學的我歷盡磨難刻苦求學,終於當上了光榮的人民教師。在充滿泥土芬芳的鄉村學校,兩個兒子刻苦自勵勤奮好學,大學畢業後,懷揣理想報效祖國,成為國家棟梁之才。國泰民安社會進步為孫輩提供了良好學習環境,他們心懷鴻鵠之志,潛心攻讀勵志勤勉,幼小心靈展開理想翅膀,憧憬著走出國門融入世界為國爭光。我的一家人都是從八歲邁入人生起跑線,歷盡艱辛、拼搏、挫折、奮起,人生終極測定,一代比一代更強。四代人見證了祖國由弱到強,由窮變富的科學發展歷程,演繹了一家人悲歡離合的骨肉親情。

  拂去歲月的塵埃,開啟心靈的視窗。我驀然發現,人生諸多功名利祿、感喟遺憾,都隨著日月輪迴匆匆流逝。惟有聖潔純真的金色童年,像燦爛的陽光須臾不停地溫暖著我的心房,像花兒一樣,幸福的在我心靈綻放。***壽縣大順長崗小學 馬多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