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節氣有什麼風俗習慣

  在小暑節氣裡,民間留下了許多的養生習俗。那麼接下來養生之道網為大家介紹小暑節氣風俗有哪些。大家不妨和小編一起來探討一下。

  小暑節氣的風俗

  1、小暑節氣風俗之食新

  過去民間有小暑“食新”的習俗,即在小暑過後嘗新米,農民將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後,做好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然後人人吃嘗新酒等。據說“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後第一個辛日。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間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

  2、小暑節氣風俗之吃藕

  一直以來,民間素有小暑吃藕的習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豐富的鈣磷鐵等和多種維生素,Vc鉀和膳食纖維比較多,具有清熱養血除煩等功效,適合夏天食用鮮藕以小火煨爛,切片後加適量蜂蜜,可隨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虛失眠。

  3、小暑節氣風俗之吃伏面

  伏日吃麵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裡的湯餅就是熱湯麵。《荊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亦沾惡月的邊兒,故也應“辟惡”。伏天還可吃過水麵、炒麵。

  4、小暑節氣風俗之吃暑羊

  “吃暑羊”是魯南和蘇北地區在小暑時節的傳統習俗。入暑之後,正值三夏剛過、秋收未到的夏閒時候,忙活半年的莊稼人便三五戶一群、七八家一夥吃起暑羊來。而此時喝著山泉水長大的小山羊,吃了數月的青草,已是肉質肥嫩、香氣撲鼻。

  5、小暑節氣風俗之封齋

  湘西苗族的封齋日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後的巳日。這段時期,禁食雞、鴨、魚、鱉、蟹等物。據說誤食了要招災禍,但仍可吃豬、牛、羊肉。

  6、小暑節氣風俗之舐牛

  在山東臨沂地區,每到小暑,人們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說牛喝了身子壯,能幹活,不淌汗,民謠有;“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小暑節氣養生的食療方法

  1、食醋:酷夏熱出汗多,多吃點醋,能提高胃酸濃度,幫助消化和吸收,促進食慾。醋還有很強的抑制細菌能力,短時間內即可殺死化膿性葡萄球菌等。

  對傷寒、痢疾等腸道傳染病有預防作用。夏天人易疲勞、睏倦不適等,多吃點醋,很快會解除疲勞,保持充沛的精力。

  2、苦味菜:夏季氣溫高溼度大,往往使人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胸悶、頭昏、食慾不振、身體消瘦。此時,吃點苦味蔬菜大有裨益。

  中醫學認為,夏季人之所以不爽緣於夏令暑盛溼重,既傷腎氣又困脾胃。而苦味食物可通過其補氣腎、健脾燥溼的作用,達到平衡機體功能的目的。

  3、番茄湯:夏令多喝番茄湯既可獲得養料,又能補足水分,一舉兩得,番茄湯***燒好待冷卻後再喝***,所含番茄紅素有一定的抗前列腺癌和保護心臟的功效,最適合於男子。

  小暑節氣養生注意事項

  1、平心靜氣以養心:小暑時節,天氣炎熱,人們容易煩躁不安,愛犯困,少精神。所以,對應這一時節的特點,在養生健康方面,應該根據季節與五臟的對應關係,養護好心臟。

  心為五臟六腑之首,有“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之說,心臟的養護尤為重要。中醫認為,平心靜氣,可以舒緩緊張的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既有助於心臟機能的旺盛,也符合“春夏養陽”的原則。所以,夏季養生以“心靜”為宜,心靜自然涼。

  2、外出時做好防暑工作:中暑是夏季的常見病,小暑時節的天氣特點更是容易發生中暑。所以大家外出時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帶好遮陽傘、遮陽帽等工具,多喝水,並儘量避開午後太陽熱辣時外出。

  3、不要貪涼沖涼水澡、多進冷食:天熱了,人們就喜歡吃冷飲,冰淇淋、雪糕、冰鎮飲品很受大家的青睞;有的人從外面一回來就沖澡,還喜歡沖涼水澡。

  殊不知,這些對身體健康非常不利,很容易引發身體不適,或者埋下健康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