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吃什麼好

  元宵過後就是二月二,又稱“龍抬頭”,民間習俗多。那麼二月二吃什麼呢?二月二的飲食習俗可不少,這天要吃有“龍”字的食品來沾“龍氣”。具體二月二吃什麼?小編為您介紹。

  二月二的食俗

  龍抬頭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漢族民間傳統節日。龍抬頭是每年農曆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人們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

  我國的民俗有很大一部分是食俗,二月二也不例外。龍是二月二最受尊崇的神只,二月二餚饌,無不沾有龍氣:用面和糖搓成圓丸炒熟,謂之龍蛋;餅稱龍鱗餅,麵條謂之龍鬚麵;米飯為龍眼;餃子為龍牙;餛飩為龍耳;煎餅為龍皮;黏糕為龍腰;食豬頭為龍抬頭。日常吃的食物也要叫一個好彩頭,比如豆腐叫兜福,芥菜叫借財等等。

  1、餃子

  餃子有的形似元寶,有的形似耳朵,龍抬頭這天吃餃子稱之為“食龍耳”。“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如餃子”,在“龍抬頭”這天,講究吃“肉菜餃子”,即餡中有肉又有菜,取“肉菜”之諧音“有財”,寄語新年財源滾滾之意。

  2、炸油糕

  在北京、天津等一些地區,人們有在春龍節這天吃油炸糕的習俗,稱之“食龍膽”。油炸糕色澤金黃,被稱作龍膽是很形象的。做法是把黍子碾成黃米,再把黃米磨成面,即成黃米麵,由黃米麵做成的黃米糕具有“黃、軟、筋、香”四大特點,吃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素糕”,二是“油炸糕”。

  3、春餅

  立春之日講究吃春餅,而過二月二同樣講究吃春餅,立春吃春餅叫做“咬春”,而二月二吃春餅則叫做咬“龍鱗”,是因春餅圓且薄的形狀好似鱗片而得名。二月二吃春餅的習俗源於清代,餅內捲入醬肘子、豬頭肉、樟茶鴨等肉食以及韭菜、蘿蔔、豆芽等蔬菜。

  4、驢打滾

  老北京的習俗,人們總喜在農曆二月二買“驢打滾”品嚐。黃豆粉面裹豆沙餡兒的驢打滾外形圓潤,有“財源滾滾”的吉祥含義。

  5、面旗子

  農曆二月二,淄博老百姓有吃炒麵旗子的傳統習俗。所謂面旗子,就是切成菱形的面片,長、寬3-2釐米。將幹後的面旗子用白抗土加熱炒制就成炒麵旗。

  6、麵條

  北方人喜歡在二月二吃碗“龍鬚麵”討個好彩頭。龍鬚麵由山東抻面演變而來,因抻出的面細如髮絲,下滾水如銀龍入海,故而得名。相傳明代御膳房裡有位廚師,在立春當日,做了一種細如髮絲的麵條,宛如龍鬚,皇帝胃口大開,龍顏大悅,讚不絕口。從此,這種炸制的細點便成了一種非常時尚的點心。二月二食龍鬚麵有“順順溜溜、順心如意”的美好寓意。

  7、爆米花

  當年武則天當上了皇帝,此事惹惱了玉皇大帝,玉帝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有條黃龍卻違背了旨意。玉帝得知後,把它打下凡間,壓在舍利塔下,玉帝說如果想回到天庭除非“金豆開花”。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天,人們正在翻晒玉米種子時,突然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就家家戶戶崩爆玉米花,並在院子裡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

  二月二的民間傳說

  民間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

  二月二龍抬頭

  ,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每當春龍節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裡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麵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昇天,興雲佈雨,五穀豐登”,以示吉慶。

  玉帝得知,把龍王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 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龍王抬頭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聲向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裡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佈雨。

  從此,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吃。

  其實,在農曆二月以後,“雨水”節氣來臨,冬季的少雨現象結束,降雨量將逐漸增多起來,這本來就是華北季風氣候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