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思維中的使用者思維

  怎樣理解網際網路思維?依然是我之前總結的“獨孤九劍”9大思維,包括:使用者思維、簡約思維、極致思維、迭代思維、流量思維、社會化思維、大資料思維、平臺思維、跨界思維。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僅供參考!

  談網際網路思維“使用者思維”

  排在第一位的是使用者思維,那麼什麼是使用者思維?我的個人理解就是體驗至上。

  好的使用者體驗應該從細節開始,並貫穿於每一個細節,能夠讓使用者有所感知,並且這種感知要超出使用者預期,給使用者帶來驚喜,貫穿品牌與消費者溝通的整個鏈條,說白了,就是讓消費者一直爽。微信新版本對公眾賬號的摺疊處理,就是很典型的“使用者體驗至上”的選擇。

  使用者思維體系涵蓋了最經典的品牌營銷的Who-What-How模型,Who,目標消費者—“屌絲”;What,消費者需求—兜售參與感;How,怎樣實現—全程使用者體驗至上。

  360公司董事長周鴻禕新書《周鴻禕自述:我的網際網路方法論》釋出會在北京舉行,周鴻禕在演講時指出,360是試水網際網路思維最早的企業之一。2006年,360開始進入網際網路安全領域,到2010年初成為中國第一大網際網路安全公司,顛覆了傳統網路安全的商業模式。而之所以能獲得成功,就是因為找準了使用者的剛性需求。 在網際網路發展初期,流氓軟體橫行,而普通使用者對此束手無策,而免費安全的理念出現後,自然獲得了廣大網民的歡迎,使用者量也因此水漲船高,此後360才能建立起基於免費安全的商業模式。

  相比網際網路企業,傳統企業擁有的是客戶,而非使用者,更缺乏海量的使用者基礎。周鴻禕認為,傳統行業可以在一個小地域劃分出一塊市場,再把它守住。但在網際網路時代,想固守一塊市場、一個客戶群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大成者甚少,死掉者居多。因此有很多企業贏利模式特別明確,卻由於過早掙錢,反而不能做大。

  “使用者至上”四個字貫穿了周鴻禕的整場演講。他指出,不要讓使用者至上成為依據空喊的口號,也不要成為企業通用的標語。使用者至上是能否找到真正的剛性需求,有沒有魄力為使用者少掙兩個億的收入,從而贏得更多使用者的肯定,這才是對使用者至上最好的詮釋。

  最後,我再給大家舉一個使用者思維的例子,那就是騰訊微信朋友圈廣告。朋友圈投放廣告之前,會先選取一部分活躍的種子使用者,廣告出現在第一批使用者的朋友圈,一旦有人點贊或是評論,該廣告就會出現在該使用者微信好友的朋友圈中,而且在廣告的右上角有個推廣的字樣,推廣右邊有個向下的三角,如果你不喜歡就可以點我不喜歡,然後類似的廣告就不會出現在你的朋友圈。這就是使用者體驗的最好的案例。

  網際網路思維這個詞相信很多從事網際網路工作的人都不陌生,從李彥巨集很早之前提出網際網路思維這個概念後,現在越來越多的網際網路企業也在反覆的提網際網路思維,我也經常在會在網上或者朋友圈裡面看到關於網際網路思維的文章,但是我從來沒有點選進去看過。雖然我多年來從事的工作是SEO和內容營銷方面,但是對於熱門的網際網路思維我並沒有專門的去研究這個類似於蜘蛛網形式的交叉思維,當然根據以往的經驗和所瞭解的知識能夠大概想到這個方向。

如何讀懂使用者思維

  前幾天半夜醒來突然想到網際網路思維這個詞,大腦就開始思考了,從現在的工作和所瞭解的網際網路平臺結合梳理,我認為企業在參與到網際網路這個平臺當中時首先應該去讀懂使用者思維,可以說網際網路思維中如果缺少了使用者思維,那麼今後的網際網路之路一定會很辛苦且很容易脫離於使用者的形式去推廣自己的產品服務。從事六年seo以來給我最大的感觸是SEO其實就是站在使用者和搜尋引擎的角度去思考,而搜尋引擎也是從使用者體驗和使用者思維角度而出發的。在服務過的上百家企業中,發現存在問題最多的就是缺乏從使用者思維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樣就容易成為一個自以為是的行為去做事。企業的重視網際網路這個平臺固然重要,但是缺乏使用者思維就會舉步維艱。

  那麼對於許多重視網際網路的企業而言,網際網路思維這個概念範圍可能有些太大,那麼如何讀懂使用者思維呢?日常工作中只要是給使用者看的那麼就應該綜合企業角度和使用者角度思維來思考,應該秉承以下幾點:

  1、可找到***讓使用者能找到,有內容、有收錄,有排名***

  2、可閱讀***排版、質量***

  3、可實用***資訊有用、精華***

  4、可誘導***引導消費、刺激消費***

  5、可分享***讓使用者主動參與***

  當下許多企業也在做內容營銷、社會化媒體營銷,最基本的網站已經差不多都實現了,然後看到許多企業做app、做微博、做微信營銷、做飢餓營銷,除了拍腦門的去參與,並沒有找到真正的核心點,也沒有將某一方面研究透,始終站在參與的角度去做,而沒有自己親自去感覺沒有反饋、沒有互動、沒有使用者創造內容,這就是沒有把自己和使用者共同來體驗《參與感》。App、微博、微信是做了,結果是死的,不知道使用者要什麼,不知道自己該提供什麼,每天辛辛苦苦的去運維,結果沒人來關注。比如有的心理諮詢機構,每天有五六個編輯人員進行維護網站,把其他網站的內容拷貝過來,把其他微博的內容編輯一下發布出去,結果沒流量沒諮詢量,分析後發現每篇文章標題寫的就像政府報告一樣,特別的正規,但是真正的潛在使用者並不會搜尋這樣的詞語去解決治療心理問題。馬上面臨高考,時效性的群體需求自然是潛在的客戶,如果把回想自己曾經參加高考的經歷與心理方面相結合會發現,我們高考時會緊張,家長會緊張,分為高考前、高考時、高考後不同的心理問題。那麼站在這樣的角度也就是使用者思維去思考就知道該提供什麼了,如何克服高考焦慮、如何克服高考緊張、高考前心理輔導、調節等相關常用詞語都浮現出來了。這個是解決了提供什麼型別的問題,那麼內容方面所寫的點就應該是圍繞這幾個點去寫,段落排版清晰美觀,然後適當加入引導消費的內容,從而刺激使用者消費。而並非像一些醫療網站標題寫的是好比如高血壓治療多少錢?,也有大量的使用者去搜索,但是點選進入後會發現整篇文章就是兜圈子騙使用者,說了半天就不說價格,內容和質量也比較差,什麼QQ客服、樂語、微信、app、留言等一堆溝通平臺都出現,使用者還會詳細考慮和那個平臺去溝通嗎?這也是一些企業在網際網路推廣營銷時沒有一個主推的東西,混亂式營銷,破壞了使用者體驗。

  在現在的工作中幾乎每項工作我都會站在使用者思維角度去思考分析,遨遊網作為中青旅旗下專業度假旅遊網站,秉承中青旅的優質服務理念,許多部門同事在日常工作中都是為使用者所想,在內容建設方面我們會從使用者的角度去考慮使用者需要什麼?國內遊?出境遊?參團還是自由行?什麼型別的景點,去往某個景點的話,他想了解什麼?等等類似問題。然後提供最優質的方案展現給使用者。

  也許你看完這篇文章會問怎麼樣瞭解使用者想什麼?告訴大家一個最簡單的方式,把自己的身份換一下,你當做使用者,你需要什麼,然後根據需要的核心點在百度知道中去搜索或者百度中輸入核心詞看百度下拉框,看看百度知道中使用者都是有什麼樣的問題,對此類問題進行優化,選擇最優化的內容通過不同平臺傳播給使用者,當然不同的平臺推廣方式也不同。具體問題還需要具體分析研究,但是核心就是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iPhone口碑營銷、小米飢餓營銷、藍翔轟炸營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