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思維能力

  兒童思維的成熟過程,其實是人類由矇昧走向文明的縮影。牙牙學語的嬰兒,最初不會有什麼抽象思維能力,然而生活能使孩子們學會抽象。那麼下面大家就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吧。

  兒童思維發展的階段

  兒童思維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動作思維階段、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和抽象邏輯思維階段。

  1.動作思維階段

  桌上放著一個蘋果,寶寶矮小夠不著,怎麼辦呢?這時候寶寶發現他旁邊有凳子,於是把凳子搬過來,自己爬上去,成功地把蘋果拿到手。孩子學會藉助別的東西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是從不斷的操作過程中理解的。 不到三歲的孩子以動作思維為主,思維在動作中進行。孩子最初的動作往往是雜亂無章、漫無目的的,以後在不斷的操作過程中瞭解了動作與結果之間的關係。

  2.具體形象思維階段

  三到六歲的孩子具體形象思維佔優勢,他們缺少立體感和空間感。這也是為什麼用數字加減,孩子反應不過來,但是用實物舉例子,就容易理解。在這個階段,家長要注意增加孩子的經驗,豐富孩子的詞彙,多給孩子動手的機會。在孩子拆裝玩具或積木時,幫助他們理解平面與立體的關係,和孩子玩圖片分類和比較遊戲,讓孩子從具體中學會歸納和抽象,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經常向他們提出各種問題,引導他們去觀察事物和現象等。有些家長和老師片面地、刻板地教孩子多識字、寫字、計算等,對孩子的思維發展並沒有好處。

  3.抽象邏輯思維能力

  六到十一歲是培養孩子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要培養孩子正確的思維程式和科學的思維方法。一隻狗有4條腿,兩隻狗有8條腿,三隻狗有多少條腿?像這些問題,就是屬於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題。家長要注意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不要給孩子現成的答案。

  怎樣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

  兒童心理學家及兒童教育學家根據兒童生長髮育的特點,提出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培養:

  1、學習分類法即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東西根據某些相同點將其歸為一類,如根據顏色、形狀、用途等。父母應注意引導孩子尋找歸類的根據,即事物的相同點。從而使孩子注意事物的細節,增強其觀察能力。

  2、認識大群體與小群體首先,應教給孩子一些有關群體的名稱,如傢俱、動物食品等。使孩子明白,每一個群體都有一定的組成部分。同時,還應讓孩子瞭解,大群體包含許多小群體,小群體組合成了大群體。如動物——鳥——麻雀。

  3、瞭解順序的概念這種學習有助於孩子今後的閱讀,這是訓練孩子邏輯思維的重要途徑。這些順序可以是從最大到最小、從最硬到最軟、從甜到淡等,也可以反過來排列。

  4、建立時間概念幼兒的時間觀念很模糊,掌握一些表示時間的詞語,理解其含義,對孩子來說,無疑是必要的。當孩子真正清楚了“在……之前”、“立即”或“馬上”等詞語的含義後,孩子也許會更規矩些。

  5、理解基本的數字概念不少學齡前兒童,有的甚至在兩三歲時,就能從1“數”到10,甚至更多。與其說是在“數數”,不如說是在“背數”。父母在孩子數數時,不能操之過急,應多點耐心。讓孩子從一邊口裡有聲,一邊用手摸摸物品,逐漸過渡到用眼睛“默數”。日常生活中,能夠用數字準確表達的概念,父母們應儘量講得準確。同時,還應注意使用“首先”、“其次”、“第三”等序數詞。也可用日常生活中的數字關係,幫助孩子掌握一些增加減少的概念。

  6、掌握一些空間概念成人們往往以為孩子天生就知道“上下左右,裡外前後”等空間概念,實際並非如此。父母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機會引導孩子,比如:“請把勺子放在碗裡”。對於孩子來說,掌握“左右”概念要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