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旅遊消費心理的論文

  消費心理是指消費者在尋找、選擇、購買、使用、評估和處置與自身相關的產品和服務時所產生的心理活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大學生旅遊消費心理分析》

  摘要:大學生旅遊逐漸成為新的消費亮點,大學生是青年旅遊的主題,大學生旅遊活動發展對中國社會的發展有積極的作用和意義。在旅遊客源市場劃分當中,高校大學生是一個重要的細分市場,且具有極大的發展前景。為了更好的為大學生設計合適的旅遊產品,同時有效的開拓旅遊消費市場,抓住在校大學生旅遊消費心理特徵意義重大。對在校大學生的旅遊消費心理特徵進行分析,探討了大學生作為旅遊群體所具有的獨特心理和行為特徵,以及大學生的人格、行為、性別與旅遊的關係。 關鍵詞:大學生 旅遊 消費心理 摘要:大學生旅遊逐漸成為新的消費亮點,大學生是青年旅遊的主題,大學生旅遊活動發展對中國社會的發展有積極的作用和意義。在旅遊客源市場劃分當中,高校大學生是一個重要的細分市場,且具有極大的發展前景。為了更好的為大學生設計合適的旅遊產品,同時有效的開拓旅遊消費市場,抓住在校大學生旅遊消費心理特徵意義重大。對在校大學生的旅遊消費心理特徵進行分析,探討了大學生作為旅遊群體所具有的獨特心理和行為特徵,以及大學生的人格、行為、性別與旅遊的關係。

  關鍵詞:大學生 旅遊 消費心理

  引言:消費行為是指消費者為獲得、使用、處置消費品所採取的各種行動以及先於行動的相應決策過程,根據美國市場營銷學會***AMA***的定義:消費者行為是“感情、認知、行為以及環境因素之間的動態互動過程,是人類履行生活中交換職能的行為基礎”。消費心理是指消費者在購買行為全過程中發生的系列心理活動,它是消費者對客觀消費物件與其自身主觀消費需求的綜合反應。大學生作為思想最活躍、接受新生事物能力最強的一個群體,其消費行為和消費水平行為以及環境因素之間的動態互動過程,是人類履行生活中交換職能的行為基礎”。消費心理是指消費者在購買行為全過程中發生的系列心理活動,它是消費者對客觀消費物件與其自身主觀消費需求的綜合反應。反映了社會各個時期的變化和特徵,同時也能反映社會對大學生的影響。近幾年來大學生的消費行為出現了許多新的特徵,由於大學生所受的教育、大學生所處的特殊的校園環境、大學生的年齡特徵等因素的影響,使得其擁有特殊的心理、生理、經濟等特點,對旅遊的心理呈現著和其它社會群體大不相同的特徵。大學生成為社會上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

  一、大學生旅遊消費心理特徵

  大學生消費的時代性和超前性較強。社會文化決定社會心理。而大學是文 化的集中體現地,也往往是文化的聚集地和擴散地。大學校園文化的特徵具有開放性、超前性,導致青年大學生能更多更快地接觸西方文化,使當代大學生的思維特徵、價值選擇、行為趨向、生活方式等諸方面超越於一般的社會成員。文化娛樂消費及發展性、智力性消費是大學生的重要消費內容,而且在這方面具有明顯的超前性,其消費支出所佔比重一般比其他社會群體大。

  在旅途中的花費這一項中,大學生不受年級、性別的影響,具有總體相似的消費結構:遊玩一次大部分計劃消費在100~500元左右,在住宿上,將近半數的學生選擇40~70***元/每人每天***。總體上說,大學生對消費的總體要求都體現了節約原則,這表明現代的大學生保持著儉樸節約的優良傳統。大學生在外出旅遊進行購物時,其行為特點比較特殊,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商品要有情感內涵。大學生購物主要為了紀念,帶一些小禮物回去給自己的親朋好友留作紀念,所以購買的商品要有地方特色性。作為大學生來說,他們的購買不僅停留在物的層面上,而且要體現在文化和品位上。

  ***二*** 購物時注重“坦誠”服務。良好的服務態度、經營作風會使他們獲得“天之驕子”的優越感,重新認識自我、定位自我,體驗作為時代文人的成就感。

  ***三***購物時有衝動性和理智性。由於大學生的價值觀、消費觀沒有完全成熟,購物經驗不夠豐富,加之求新、求美的個性,因而在選購商品時,容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另外,大學生的消費又具有理性,大多數學生來自農村和普通的工薪家庭,父母的供給有限,因而他們必須有計劃地安排收支,謀求在有限經濟條件約束下的最大購買利益,最大限度地滿足個體需要。

  ***四***購物的商品要有一定的實用性,在樣式上要符合他們這個年齡段的特點。由於受收入的限制,加上消費觀念不斷的趨於成熟,大學生在選購商品時,比較注重商品的實用性和經濟性,希望商品具有較高的質量和效用,追求經濟實惠,物美價廉。

  二、大學生旅遊態度分析

  特殊的校園環境,使得大學生成為社會上一個比較特殊的消費群體。大學生具有與其他消費者不同的消費需求與消費心理。大學生旅遊市場是旅遊市場中一個特殊的細分市場,它具有較明顯的消費群體特徵,表現出其不同於其他市場的特徵:

  1.注重價格,講求經濟,相對更加重視旅遊經歷 因為大學生的生活費大部分來自父母,可自由支配的資金不多,屬於非強勢消費群體,因而他們對價格較為敏感,在旅遊過程中對物質要求不高,講求經濟實惠,另外大學生長期在學校生活,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有強烈的求新求奇心理,所以他們更加註重旅遊過程中的經歷和感受。

  2.大學生的自由時間充裕 就目前大學生時間安排來說,他們可能比普通人有著更多的閒暇時間,而且他們有固定的寒暑假,旅遊可支配時間充裕,這是大學生出遊的一個必須的客觀條件,這也使大學生市場成為一個非常有潛力的市場。

  3.樂於接受新事物 旅遊本身來說,遊客一般需要具備獵奇放鬆、休閒以及樂於接受新事物等心理特徵。大學生作為最具活力的人群,他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以及慾望要比普通人強得多,這一點正是大學生旅遊市場的特徵。

  4.出遊顧慮較多 大學生旅遊願望非常強烈,但因其長期生活在學校和家庭的範圍內,缺乏旅遊經驗,社會實踐能力較弱,出遊顧慮較多。尤其女生作為其中的弱勢群體,對安全等問題考慮更多。

  5.大學生從眾心理顯著,資訊傳遞迅速 大學生作為一個集中的旅遊群體,旅遊決策易受周圍同學或朋友等相關群體的影響。再加上旅遊資訊不對稱等原因,大學生旅遊常常沒有充分的前期準備,情緒不穩定,易波動,從眾心理顯著;同時,由於市場相對集中,群體間聯絡廣泛,旅遊資訊傳遞迅速。

  6.大學生消費能力提高 現在的大學生從購買mp3、mp4到數碼相機,膝上型電腦,他們的消費水平也是在不斷提高,這說明大部分的大學生還是有能力外出旅遊的,關鍵看怎樣才能吸引他們。

  三、大學生對旅遊服務的需求

  大學生在選擇旅遊線路上一般會選擇比較便宜的線路,對旅遊服務的要求不會很高。所以,在講解和細緻的服務上不要太羅嗦,稍微提醒就能夠讓他們滿意,最關鍵的就是要做到收放自如,大學生本來就愛動,太約束了他們的旅遊行為就會適得其反,適當的時候提醒就行。大多人認為旅遊服務中一定要坦誠相告,所以在對待大學生這一特殊的旅遊群體時一定要真心相待,不能改變原有的旅遊線路。如果正確對待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就會無形中給旅遊企業創造了免費的廣告,大學生幾乎全國各地都有同學,藉助網路的宣傳,口碑效應很好,如果大學生去了哪個地方感覺不錯,他們會告訴自己所有的朋友佔居多,在網路上與別人分享的比較少,獨自分享的很少很少。可想而知,大學生的宣傳力度是很大的。相反,他們覺得哪個地方不好,肯定會以同樣的方式去宣傳,這樣的一個超級流動“廣告牌”,不是旅遊企業的最好選擇嗎?何況,大學生不會永遠是大學生,四年以後,甚至更久,他們也會轉變成當地的巨大客戶群體。從長遠看,能否做好大學生旅遊服務,還關係到以後旅遊的長遠發展。

  四、結語

  總之,大學生旅遊市場潛力巨大,且亟待開發。大學生群體是新興的群體,有著不同的心理特徵,喜歡創新、喜歡冒險、喜歡個性、喜歡與眾不同。怎麼樣更好地服務這一群體,關鍵在於旅行社要深刻把握其旅遊消費行為特徵,認真瞭解他們,並且開發出符合他們興趣、層次的旅遊產品。

  參考文獻

  [1] 郭欒.中國大學生旅遊市場開發初探[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5,***9***.

  [2] 張敬峰.在校大學生旅遊行為研究[J].中國科技資訊,2006,***13***.

  [3] 馬芙玲.淺析大學生消費特點及存在的問題[J].商場現代化,2006,***27***.

  [4] 張志祥.當代大學生消費的特徵及趨勢[J].中國青年研究,2002,***5***.

  [5] 孫璽,吳先鋒.大學生通訊業務消費行為分析[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 [6] 陸漢文.大學生:消費與現代性[J].青年研究.1999,***6***.

  [7] 餘琳.如何開拓大學生旅遊市場[J]. 經濟師,2004,***1 0***:1 28-1 29.

  [8]金平斌,郎富平.大學生旅遊行為特徵分析

  篇二

  《對從眾消費心理的分析》

  摘要:從眾消費心理是消費者心理學中一個重要的消費心理型別。其型別的廣泛程度,幾乎不受地域國度差異的影響。是一種普遍的普通的消費心理。然而人作為社會主體,各學科文化領域也不可避免的把人作為研究中心,經濟學就是如此。尹世傑先生就於1986年提出要把人的消費需要作為經濟學研究的起點。在張揚個性化的今天,我們也在不知不覺的奉行著個性化消費。我們要想掌握並引導正確的消費需求,想要維護市場穩定並推動市場經濟發展就必須把現代經濟學和現代心理學結合起來對消費者的從眾消費行為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從眾消費心理,消費者,市場

  1 從眾消費者心理的形成

  1.1 消費者心理學的形成

  從眾消費心理作為消費者心理學的一個型別,我們首先應該大致瞭解下消費者心理學的形成。消費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以消費者在消費活動中的心理現象和行為規律為研究內容以研究人們在生活消費過程中,在日常購買行為中的心理活動規律及個性心理特徵為目的。消費者心理學的形成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知識積累階段。這一階段與其說是知識積累不如說是社會程序中通過經濟滲透的人性光輝。在這一階段中,各個時代的學者各個地域的學者都不約而同的提出消費與心理學的微妙關係。如:“在東方,中國春秋末期的著名自由商人范蠡***陶朱公***已從分析消費需要入手,以“計然七策”經營商業,荀子提出生產要“養人之慾,給人之求”***《荀子·禮論》***,講的就是滿足人的消費需要;在西方,古希臘唯心主義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已提出“慾望是心理運動的資源,一切情感、需要、動作和意志均為慾望所引發”的命題,古希臘哲人色諾芬最早提出“消費”這個術語,法國古典學派的終結者西斯蒙第提出了社會生產目的是滿足消費需要的觀點”。

  ***2***體系凝構階段。消費心理學的誕生與心理學、消費經濟學及其他分支學科有著很大的淵源。並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科學理論在實證研究中,不斷向消費研究領域滲透,進而與消費有關的社會經濟文化問題又反作用於應用心理學所致。在力學上這是作用與反作用的原理,那麼作用效果如何呢?從研究著作上看,1900年h ·蓋爾出版《廣告心理學》,以及1980年e·a若斯出版《社會心理學》,開闢了群體消費心理的研究領域,1920至1930年期間丹尼爾·斯塔奇撰著並出版了《斯塔奇廣告回憶指南》和《廣告學原理》。它們或側面或正面的探及消費心理問題,它們的誕生為消費心理學的提供了前提條件。從實驗研究成果上看,1920年j·b·華生的廣告心理研究、1938年歐內斯特·迪士特的消費動機研究,哥倫比亞大學實用社會研究所的拉機斯費爾德和e·卡茲關於“人格的影響”的研究,哈弗大學r·a·鮑爾關於“知覺到的風險”的研究報告,為消費心理學體系的構建奠定了有利的形成基礎。

  ***3***真正的學科創立與創新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中葉延至20世紀末或21世紀初。可見消費者心理學這一學科還很年輕,待研究待發現的領域還有很多。然而伴隨著市場經濟主體的演變,社會文化的推陳出新,人的概念會越來越來重要,作為將人的心理與市場消費相聯絡的學科,消費心理學的發展必然會邁上一個更高更遠的臺階。

  1.2 從眾消費心理的成因

  從唯物主義哲學上講,物質決定意識,事物具有多面性。從眾消費心理就恰恰體現了這一點。首先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壓力是從眾的一個決定因素。在一個大環境下,誰做出與眾不同的判斷或行為,往往會被其它成員孤立,甚至受到嚴厲懲處,因而某個大環境下的成員的行為往往高度一致。其次從眾心理的產生是具有自然基礎的。眾所周知,動物群體這種一致行動的趨向性是長時間進化形成的,且具有一定的進化優勢。因而人類的這種心理特徵也是一種進化過程中的產物,是與生俱來的。例如人類社會形成初期的石器時代,集體狩獵群居而作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再次從眾使個人減少了資訊搜尋成本。任何人在從事某一活動前,總得付出一些資訊成本,包括時間和金錢等方面。而決策本身就需要時間,在情況不明的條件下,用於決策的時間就會相應有些長。例如,一位消費者到商場購物,他本身喜愛的品牌眾多,但只能決一而擇,那麼他就會參照他人意見甚至暗示。比如他會潛意識中觀察購物完的顧客手中所持購物袋以哪家品牌居多;注意其他消費者談及的品牌等等。在上述描述中,我並未提及消費二字,但我想說,消費只是人的一種行為之一,而從眾心理的影響幾乎遍佈了人的所有行為。如果從經濟學的角度著眼,選擇從眾的群體成員能獲得某種報酬。鑑於任何人都是以自我利益的最佳判斷者和最佳追求為原則。因而某人從事某種行為,肯定要符合某人的效用利益最大化法則。既然別人的行為可以對我負責,所以我模仿別人的行為極大可能對我有利。因為幾乎不會有人選擇對自己不利的事物。

  上一段,我主要敘述了從眾消費心理形成的群體因素。除群體因素外,還有情景和個人因素。這兩點其實是很好解釋的。先說情景因素,所謂情景因素,主要是指當消費者遇到商品資訊模糊不清或者受到權威人士影響的情況下產生的情境。譬如風靡各大時尚週刊的各種時裝秀中,評委主編設計師作為權威人士可能都會對一季的服裝風格做出評論,於是就會出現所謂的“街頭流行”現象。我再舉一個例子說明所謂的資訊模糊不清。例如,股市基金理財就是一種明顯資訊模糊不清的代表事物***這時由於其變動性多樣性造成的***,當然這裡我是拋開專業人士就普通大眾而言的。普通大眾文化程度各異對股市基金等可能熟而不通,用而不精。這時就可能會發生,自己對商品不瞭解就去看別人怎麼做。鄰居買了A股賺了十萬,但你不瞭解股票行情性質可能認為鄰居投十萬A股賺了,我投入我大概不會虧的心理。這是一種很明顯的情景案例。再說個人因素,這裡的個人因素包括的方面很多,其中主要反映在人格特徵、性別差異與文化差異等三個方面。男人可能比女人更果敢做事有主見,女人相比就會差些;有些消費者思維靈敏智商高所受教育程度高,不會發生盲目從眾,相反則易發生從眾的消費行為;某地區居民喜食辛辣,外遷戶會受其地域飲食文化影響,轉而消費此口味的食品。

  2 從眾消費心理的特徵

  2.1 模仿心理是從眾消費心理的本質。模仿是有意或無意地對某種刺激做出類似反應的行為方式***周曉虹,1997***。在行為經濟學中,將從眾消費的大部分誘因歸咎於模仿。在現實生活中,市場會有一部分消費者表示出一些示範性指向性的消費行為,暗示出一定的消費傾向,當這種傾向被認可時,其他消費者會產生模仿和重複他人行為的傾向,這種行為暗示擴散流行之後便形成了從眾消費的行為,其意識就是從眾消費心理。

  2.2 非正式約束與從眾消費心理。所謂非正式約束是一種普遍社會現象,人們在彼此長期交往中形成的沒有明文法規的,約定俗成的規定,這些約定俗成的規定大都會不約而同的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非正式約束潛移默化中佔據了主流,並擁有對消費心理強大持久的約束力,明文規定與之相比就變得孱弱無勢。所規定的該消費什麼不該消費什麼對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影響就會很小。

  2.3 不確定性與個體理性有限性。在心理學中,無數實驗及事實證明,在面對不確定性時,人們需要進行模糊迴避,也就是對不確定性所表現的處一種厭棄感。奈特於1921年定義不確定性為人們無法預料和難以測度的變化。為了滿足個人規避風險減小損失將利益最大化的需求,人們往往將自己的意見做保留並以群體意見為參考。這種不確定性也在某種程度上與凱恩斯在美國通貨膨脹時所提出的邊際消費傾向規律,流動偏好規律和資本邊際效率規律所吻合。個體理性有限性其實是個相對群體而言的概念。

  ***1***群體的智慧與理性往往是高於個人的,借群體為參照物會與相當大的安全感;

  ***2***個人搜尋資訊成本大難度高,依照群體節約成本,且可以提高容錯率;***3***對自己的行為有所保留,在錯誤發生之際可以擬作應急方案;

  ***4***對於多數人來講,多數人蒙受損失會比一人承受好得多,即心理平衡上的需求;

  ***5***結合本國國情來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中庸”之道可謂是盛行至今。自孔子與其弟子在《中庸》中提出:“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後,中庸的思想就一直未離開中國文化,以至於促進從眾心理的形成,並滲透到如今的現在市場經濟中。

  3 從眾消費心理對市場經濟的影響

  談到從眾消費心理不得不提到社會倍增效應。社會倍增效應一詞是由物理學中倍增效應演變而來。之所以會被冠以社會一詞,是因為這種效應適用於很多社會問題及現象。例如,興起不久的電子商務,我國面臨幾大現狀之一的就業問題及資訊服務業等等。所以好好利用社會倍增效應,好好利用從眾消費心理,利用二者的關係必定能為市場經濟創造良好的經濟效應。利用社會倍增效應不僅可以擴大消費需求,推動與之相關的產業發展,而且最後會福澤消費者。於企業而言,消費者需求的擴大,即擴大內需,必然會達到企業發展的目的。於市場經濟而言,市場的兩個終端達到利益最優化也就是市場經濟得到了最好的發展。然而從眾消費心理是一把雙刃劍,雖然益處多多但對市場經濟而言也是有其自身危害的。由於從眾消費心理可以製造一股消費熱潮,企業會利用熱潮創造經濟效應但也可能會在技術創新上產生惰性,產品製造上粗心大意。這是一種投機取巧的行為,利用不好會危害消費者危害市場經濟。

  4 如何利用從眾消費心理對市場經濟的影響

  根據從眾消費心理的特徵,要想趨利避害,大致要做到以下幾點:

  ***1***加強經濟法規建設,適當用明文規定避免不必要的盲目從眾消費心理;

  ***2***組織相關業界的權威人士釋出產品權威資訊,加強消費者對商品資訊的辨識度,從根本上劈除混淆視聽的謠言及錯誤資訊,改變消費者心裡對商品的掌握度及清晰度;

  ***3***建立普及全國的市場消費監管監督預警查處機制,使得問題可以有效率的解決,避免跟風從眾消費心理的盛行;

  ***4***充分發揮我國消協等消費者利益維護組織的作用,引導消費者理性消費,加強對非理性消費行為的防範。

  參考文獻:

  [1]清華大學出版社 消費心理學主編李曉霞 劉劍 尹世傑,消費文化學【M】.武漢:r人民出版社,2002

  [2]周曉虹,現代社會心理學【現代社會心理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