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論文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析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

  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現狀

  ***一***人際交往障礙

  敏感多疑,缺少朋友。大多數留守兒童父母長期外出,家裡經濟條件較為落後,一般由爺爺奶奶撫養長大,隔代撫養的劣勢是祖輩受教育水平普遍較低,接觸的生活面與兒童的有很大不同,不利於兒童模仿學習人際交往方式,在人際交往中往往處於劣勢,並且表現為過度敏感、疑心較重,總是感覺被別人輕視和欺負,在與人交流之時常常充滿警惕和敵意,久而久之,導致朋友越來越少。

  ***二***怨恨不滿情緒

  怨恨父母,不滿社會。許多留守兒童認為家裡窮,父母沒有能力,只能出去打工,對父母打工並不理解,認為父母不愛自己,因此而產生了對於父母的怨恨之情,並且刻意與之疏遠,甚至在心底埋怨父母的無情。有些孩子在看到正常家庭的兒童生活較為富裕幸福之後,還會認為社會不公平,對社會不滿。

  ***三***行為反常

  恐懼焦慮,行為叛逆。一般情況下,留守兒童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缺乏監護與教育,他們有很強烈的不安全感,這會導致他們道德品質較差,常有違規、違紀現象,並且叛逆行為時有發生;而他們又由於這些叛逆行為的發生而不被其他老師、同學所接納,甚至受到排斥和歧視,這更加深了他們的焦慮和不滿。

  ***四***人生觀、價值觀的偏移

  打工主義,現實主義。在“打工潮”帶來的影響下,家長平時對子女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並不關心,由於長時間見不到孩子,家長更多的是給予孩子金錢方面的彌補,使得留守兒童的道德水平呈下降趨勢;並且給留守兒童帶來了初中畢業就外出打工賺錢的不良影響,導致兒童對個人價值,人生理想狹隘化,固化,難以樹立高遠的理想,巨集大的抱負。

  二、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成因分析

  ***一***社會因素

  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隨著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這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留守兒童。我國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推動下,大量剩餘勞動力為改變生存狀況外出務工,其中大部分為夫妻一同外出,因經濟等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引發“留守兒童”問題。留守兒童是社會轉型期的特殊產物,留守兒童問題也是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

  ***二***學校因素

  學校是兒童的教養主體,對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所以理應全面承擔起留守兒童教育與管理的責任。目前,由於學校教育仍是應試教育佔主導,素質教育流於形式;加上農村的學校的教育評價制度不完善,大多數老師僅僅關心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而忽略“成績差”的學生。一方面,留守兒童屬於特殊的社會群體,其生活條件和學習條件比其他同齡兒童差,在學習方面困難較多,很難引起學校、老師的注意;加上留守兒童性格孤僻自閉,沉默寡言,人際關係十分敏感,極易產生心理問題;而老師卻沒有足夠的重視,並且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對於留守兒童特別的心理、感情需求更無法顧及,使其心理問題更加嚴重。另一方面,學校裡常對留守兒童進行寄宿制管理方式。因為集體生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減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提高他們與人合作的能力。但是,據調查,大部分農村經濟條件較差,學校缺乏寄宿條件,即使是住校,也對留守兒童心理幫助不大。

  ***三***家庭因素

  經研究表明,在溫馨和睦家庭中成長的兒童,人生觀和價值觀大多是積極向上的,相反,從小缺失父母關愛的兒童則很容易出現悲觀情緒,導致人格心理的不健全。親情缺失是留守兒童成長中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由於長期與父母分離,缺少與父母互動,留守兒童常表現為情緒上的緊張,缺乏安全感,情感相對冷漠;性格上較為內向、孤僻;行為上表現為獨來獨往,人際交往能力差,合作意識不強,常有撒謊、怨恨父母等行為發生。調查顯示,非留守兒童在人際交往和自信心方面要顯著高於留守兒童。家庭監管不到位是另一個相對重要的原因。留守兒童的家庭監護系統很多是由隔代監護者構成的,他們對留守兒童的監管存在著種種誤區,大多對孩子溺愛放縱,監管極不到位。在這種教育環境下,許多留守兒童養成了不良的生活習慣,最後出現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有資料表明,農村留守兒童患焦慮症、自閉症、抑鬱症等心理疾病的比例遠高於非留守兒童,而這些心理問題的產生離不開家庭因素的不良影響。

  ***四***個人因素

  以上因素都是外部因素,而外因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在生活中,一些農村留守兒童自認為和其他兒童相比是特殊的,致使他們的自卑心理愈加嚴重,開始自暴自棄。許多留守兒童的消極行為是源於他們對自身的錯誤認識,從而導致了許多消極心理的出現。

  三、結束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進城務工的人數和比例還會持續上漲,農村留守兒童還將長期存在,而他們的發展將會關係到整個社會的繁榮、穩定以及和諧。關注農村留守兒童不能僅僅侷限於表面,在現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大發展的前提下,不僅要關注他們的物質生活,更應當關注他們的內心,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這樣才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目的和要求,這樣才符合人民群眾從物質文明到精神文明全面發展的基本目標。

  篇二

  《關於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及對策》

  留守兒童是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在廣大農村產生的一個不容忽視的特殊群體。農村留守兒童是指農村地區因父母雙方或一方長期在外打工被留在家鄉,需要他人來撫養、教育和管理的16歲以下的孩子,在學齡上一般為小學生和初中生。據統計,我國1.2億農民常年外出務工經商,或到外地打工掙錢。由此產生近2000萬少年兒童留守家中,其中14週歲以下的佔86.5%,按全國3.6億兒童來計算,每18個孩子就有一人不能與父母共同生活,而且這個數逐年在增長。父母外出務工對留守兒童教育存在一些負面的影響,他們心理健康狀況令人堪憂。這不僅嚴重影響我國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長,而且直接制約我國農村人口素質提高和現代化程序,尤其不利於社會穩定和公正、和諧社會的實現,亟需社會共同的關注才能全面控制逐步解決。

  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現狀

  1.心理偏差。留守兒童群體當中出現了較嚴重的心理危機: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自卑心理加劇,自我封閉,為人處事孤僻不合群,與父母的疏離隔膜感增強。

  2.性格缺陷。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自私任性、霸道蠻橫、以自我為中心,他們脾氣暴躁,逆反心理重、有的出現暴力傾向,甚至產生憎恨、仇視的畸形心態。稍不順心便大發脾氣,叛逆、怨恨。

  3.學習困難與注意缺陷。留守兒童因為缺乏父母必要的監督和關愛,學習主動性低,再加上祖輩們大多文化水平偏低,其家庭作業往往很難得到及時輔導,普遍對學習興趣不大,導致學習自信心較低。另外,因為心理孤單以及對父母的思念,課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不能全身心集中於學習,久而久之,便會感到學習壓力增大從而厭學,導致成績下滑,有的甚至產生輟學的念頭。

  4.耐挫力差。留守兒童在面臨自身不適或者困難時,往往無所適從,不知所措,表現為行動遲緩,意志力不強。在受到挫折時,有4.7%的孩子感覺生活沒意思,甚至有0.5%的人產生過自殺念頭。

  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對策

  1.加強家庭教育

  一是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念和育兒理念,有意識地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自己的教育行為中,從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學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二是要協調好外出務工與子女教育的關係。一般說來,父母雙雙外出,對孩子的學習和身心發展影響比較大,但如果父母中的一方在家則影響小得多。因此,在外出務工時,如果孩子已經上學,最好夫妻倆留一個在家監護孩子的學習與生活。父母迫於生計,需雙雙外出務工時,應該找一個合適的監護人。三是要建立親子溝通的渠道。首先是父母與學校經常聯絡,掌握孩子的動態,隨時瞭解子女的學習和發展情況,並及時地對其進行引導和教育。其次要與監護人保持經常聯絡,著重瞭解子女的心理狀況。父母可以通過書信、電話、視訊等方式經常與子女進行情感交流和親子互動,傾聽子女的心聲,真正關心子女的成長,讓孩子感到父母雖在異地,但父母的愛隨時陪伴著他們。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利用節假日,回家探親,或者把孩子接到打工地,與父母同住,加強親子間的交流與溝通,瞭解孩子的需要,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其三是要儘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聯絡和溝通。在溝通時間上,最好做到每星期交流聯絡一次;在溝通內容上,不能只談生活,應該全面瞭解其心理、身體、學習等方面的綜合情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在溝通方式上,除了電話聯絡外,還可以用視訊的方式,這對於孩子的情感發展非常有幫助。

  2.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

  針對留守兒童的學校教育,一是要建立關心留守兒童工作的組織,全面負責學校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二是要建立留守兒童專項檔案和監護人、託管人聯絡制度。詳細記載留守兒童父母或監護人、託管人的通訊地址、***,記錄他們的思想、品行、學習和生活等個人情況,使教師能有針對性地掌握留守兒童的真實情況。

  開設親情電話,向留守兒童及其家長、監護人或委託監護人公開校長、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的電話號碼,加強學生、家長、 教師三者間的聯絡交流,有條件的地方可開設專線電話或***。三是要建立健全教師家訪和留守兒童談心制度。教師定期走訪留守兒童家庭,幫助解決教育中碰到的困難和問題。學校每月定期召開教師、留守兒童、監護人座談會,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四是要建立心理健康諮詢制度,在農村學校要配備專業心理教育教師,開設心理課程;配備心理諮詢室;或聘請心理專家,開心理專題講座;共同對兒童的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以預防和解決心理問題,為留守兒童排憂解難,並引導他們度過人生髮展的關鍵時期,幫助他們健康、和諧發展。五是建立教師“代管家長制”。 免費論文下載中心 即教師與留守兒童結對,教師代行家長職責,從學習到生活全程負責,學校做好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幫扶、教育和管理,為外出務工農民解決後顧之憂。班主任為留守兒童的代管負責人,教師與留守兒童結對,代管到人。“代管家長”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使遠離父母的留守兒童在生活上多了一些噓寒問暖,在學習上多了一些幫助輔導,在情感上多了一些交流慰藉,使家庭職能缺位的孩子有了較好的教育補償,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和諧的空間。六是細化留守兒童的寄宿管理,要經常組織留守兒童參與文體娛樂活動,充實業餘生活,吸引他們參加文明健康的活動,讓他們融入集體中,消除他們的孤獨感、自卑感,慰藉他們殘缺的感情。讓他們受到更多的監督、照顧與關愛,減少受教育的斷層與真空,在老師、同學群體中成長。七是採取個別輔導的方法。學生的煩惱、焦慮、緊張,往往因人而異,通過團體指導有時難以收到最佳效果,應通過個別諮詢,對個體進行指導,幫助他們減輕心理壓力和負擔。“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教師要隨時隨地觀察留守學生的心理動態,對有心理疾病的學生,要對症下藥。可以進行個別交談***電話諮詢、“心理諮詢室”或“傾訴信箱”***,也可以通過寫日記、週記的形式瞭解學生的心理動態,及時引導學生走出心理誤區。八是真情關愛,三個優先。首先,學習上優先輔導。學校要從學習方面對留守兒童逐一進行分類、分組,落實到每一位任課教師,具體分析學生的學業情況,制定學習幫扶計劃,明確幫扶時間、內容和階段性效果。學校對結對幫扶效果進行定期檢查,建立進步檔案。對具有良好學習習慣的留守兒童要繼續激勵他們,多為他們搭建展示自己的平臺。對一部分習慣不好的孩子,教師在與家長溝通時本身就存在著一定的困難,這就更需要老師付出耐心和愛心。不放棄、不歧視,最大限度地爭取家庭教育氣力,督促好孩子學習,引導孩子做人,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其次,生活上優先照顧。老師對留守兒童要多看一眼、多問一聲、多幫一把,使學生開心、家長放心。食堂要留意營養搭配均衡,有益身體發育。留守兒童患病時,要及時診治、悉心照料。指導寄宿學生學會生活自理,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第三,活動上優先安排。學校要高度重視並認真組織留守兒童參加集體活動,或根據特點單獨開展一些活動,既使其愉悅身心,又培養獨立的生活能力。

  3.完善社群管理職能

  社會環境對留守學生的成才也具有重要作用。留守學生因缺乏父母的有力監管,極易被社會的不良現象所誘惑,加之他們自制力差,必然會養成很多不良習慣,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農村各級政府應把留守學生教育納進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範疇,廣泛開展文明家庭、優秀家庭成員等評選活動。通過身邊鮮活的好人好事,樹立典型,以點帶面,不斷輻射,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社會組織、社會團體對留守學生的教育保護也十分重要。農村婦聯組織要把留守學生的教育作為重要職責,村組社群組織應加強對轄區內留守學生的治理,併為他們學習、生活、娛樂提供方便。如建立圖書館、圖書角、文藝宣傳隊等,社會上的營利性遊戲廳、網咖不得向留守學生以及其他未成年人開放。同時,有關部分還應建立留守學生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加強安全保護。社群的家長學校和村級組織充分利用假期或春節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交流,轉變家長的錯誤認識,指導家長外出務工期間和孩子的聯絡。農村基層組織應在管理機制上督促家長關注留守兒童的道德建設,與家長簽訂兒童道德建設責任狀,實行預警制和失範追究制。建立農村社會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監護體系,可由基層教育部門牽頭,聯合共青團、婦聯、關工委等相關群眾性組織,共同構建農村中小學生的社會化教育和監護體系,起到溝通家庭、學校與孩子之間關係的橋樑作用,對兒童的影響產生合力效應。

  解決留守學生教育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對留守學生的教育問題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融合。農村“留守學生”的教育、成長問題是當前中國農村社會轉型期的一個獨特社會問題,需要全社會關注、參與,更需要學校教師積極參與,齊抓共管。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為“留守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和成長環境,讓我們把愛的目光投向那些缺失親情的留守兒童,使他們能在愛的陽光下健康成長,促進他們的全面、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