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逆反心理的論文

  逆反心理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採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談大學生的逆反心理》

  摘要: 逆反心理是指客體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產生的具有強烈牴觸情緒的社會態度。當代大學生雖未進入社會,但卻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生,看待社會,然而他們的年齡、心理、思想方法、思維方式及社會閱歷和社會實踐都與社會發展有著一定的距離,表現出一種不適應,常常處於一種困惑的矛盾焦灼狀態,因此大學生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對待大學生的逆反心理,我們應該有一個正確的現實態度。

  關鍵詞: 大學生 逆反心理 思想政治工作

  “逆反心理”一詞在近幾年廣泛流行,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提到大學生的逆反心理,每個人都可以舉出不少例子。比如:對於先進人物的宣傳,他們的反應不僅冷淡,而且反感,甚至貶低宣傳及宣傳者;當見到商品廣告出現“價廉物美”字眼時,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這種商品的質量肯定是次的”,還有人說:“我一見到他就反感,一聽到他講話就不舒服”……凡此種種,都是逆反心理的表現。

  究竟逆反心理的本質是什麼,目前爭議很大,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各種關於逆反心理的說法中,《心理學大詞典》的解釋基本上把它的本質屬性揭示了出來,是比較規範的:“逆反心理是客觀環境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具有強烈的牴觸情緒。”換言之,逆反心理是指客體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產生的具有強烈牴觸情緒的社會態度。進一步分析,它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從結構來看,逆反心理是認知、情緒和行為傾向三者的有機統一。逆反心理的認知成分是指對逆反物件的知覺、理解及評價;情緒成分是指對逆反物件的牴觸情緒,即人們對逆反物件是反感或厭惡的;行為傾向是指對逆反物件意欲表現出來的行為,即逆反行為的準備狀態。三者中,逆反心理的認知成分是基礎,如果不對客觀環境是否符合個體需要關係進行認識,是不可能有相應的情緒與行為傾向的。牴觸情緒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當逆反心理形成之後,只要逆反物件一出現,主體往往使認知、行為傾向服從它,從而維持整個態度中知、情、意三者的平衡。

  第二,從特性來看,逆反心理是社會依存性與相對獨立性的有機統一。逆反心理與其它社會心理一樣,具有兩個基本特徵:一方面依賴於它所反映的物件,即社會存在,另外又具有相對獨立性。逆反心理受社會存在的制約,它產生於客觀存在不符合主體需要之時,並不是無緣無故的,當需要得到滿足時,則不會產生。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是人們對社會存在簡單被動的反映,而是經過加工改造的能動反映。

  第三,從作用來看,逆反心理有積極與消極之分。現在有一種傾向,提到逆反心理,不是認為它是好的,就是認為它是壞的,甚至認為它是一種變態心理。把逆反心理說成是一種變態心理顯然是錯誤的,因為逆反心理是人腦對一部分客觀事物的正常反映,任何一個正常的社會成員都可能產生。至於評價逆反心理的好與壞,一定要視具體情況而定,抽象地談論它積極與消極與否是不正確的,也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其判斷標準是看某一逆反心理能否對客觀事物進行正確反映。

  大學生歷來都受到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及家長的特殊關注。十八、九歲到二十一、二歲,是大學生生理上完全成熟,認識和情感有了飛速的發展,理想、信念、世界觀趨於定型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由於生理成熟與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識覺醒等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心理髮展呈現錯綜複雜、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表現十分突出。

  一是對正面宣傳作反面思考。有相當數量的大學生對學校、領導、教師的宣傳,表現出一種不認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們往往以社會上某些個別的不公正的事實來以偏概全地全盤否定正面宣傳。同樣,也有一些大學生不能從全域性出發,從一定高度上把握現實,片面地誇大社會主義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資本主義制度的某些可取之處,有時甚至進行有意無意的反面宣傳。

  二是對榜樣及先進人物的無端否定。在教育過程中,許多教育者和家長都希望通過先進人物的感人事蹟來教育感染大學生,喚起他們的熱情,以期達到激勵後進的目的。但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一些先進人物被說成是沽名釣譽的“投機家”或“傻子”,有些無端懷疑這些先進人物的動機,進而否定他們的先進事蹟。對於身邊的榜樣,則冠以“拍馬屁”,予以排斥和嘲笑。

  三是對不良傾向產生情感認同。在一些大學生當中,打架鬥毆被看作是有膽量;與老師、領導公開對抗被視為有本事;哥們義氣等不良的行為傾向卻贏得了很多人的認同。而那些樂於助人、愛護集體、愛護公物、遵守校規校紀的大學生則被肆意諷刺、挖苦,造成在集體氛圍裡好人好事無人誇,不良傾向有市場,出現正不壓邪的局面。例如我所帶的班級中有個甲同學,因為對正在和女朋友聊天的乙同學多幾眼,導致乙同學不滿,從而引發矛盾,雙方還約定找個時間、地點私下解決這個問題。所幸的是我通過其他同學瞭解到了這個情況,並及時找到了甲、乙兩位同學調解,最後化解了兩位同學的矛盾。當時問到甲同學為什麼不告訴老師,讓老師來解決矛盾時,甲的回答是,告訴老師是小學生的做法,他們現在長大了,要自己解決問題,不管用什麼方式。

  對待大學生的逆反心理,教育者應該有一個正確的態度。首先,要認識到逆反心理是一種跨文化的社會心理現象,這種現象過去有,現在有,將來還會出現。只要根源存在,它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因此,對於大學生中出現的逆反心理,應泰然處之才是。其次,要正確分析逆反心理的性質。逆反心理雖是一種牴觸性很強的態度,但是,積極的逆反心理卻是一面明鏡,如能加以正確地利用和引導,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促進我們改進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對待大學生中消極的逆反心理應注意分析原因,進行克服、矯正和教育。對此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努力增強大學生的信任感。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教育者特別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大量艱苦的、創造性的工作。我們不能用老眼光看新問題,根據21世紀大學生的特點,改革和更新教育內容和方法,努力克服宣傳教育中的模式化、八股調、“假、大、空”。要實事求是,改進工作作風,盡力教育、引導和滿足大學生的政治期待。同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發揮非權力因素,增強大學生的信任感。在充滿信任的環境中,幫助大學生建立正確的思維模式和穩定的心理系統,奠定克服逆反心理的心理基礎。

  第二,開展科學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按照大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身心發展的特點,進行科學的教育。首先應認識到大學生正處在生理和心理迅速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他們會出現五大高峰:體力高峰、智力高峰、社會需要高峰、創造高峰、超常行為高峰。這五大高峰反映了大學生心理上的五大特點:好勝、好奇、好變、好動、好疑。相應地會出現三大矛盾: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廣闊性、靈活性與傳統思維模式及正統思想的矛盾;自我意識的獨立性和社會依附關係的矛盾;強烈的需要與道德、法制觀念及社會物質文化條件的矛盾。只有瞭解了這些矛盾,善於調節和處理好這些矛盾,才有可能避免逆反心理的產生。

  第三,要重視大學生的自我教育,注意調動他們自身的積極性。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就是要迫使人去思考自己。”科恩在《自我論》中談到自我教育時也說:“在關係到最高生活價值方面,教會別人是不可能的,每一個人都應自己教育自己,可能做到的只是幫助他更深刻地理解周圍世界和自己,成為自己,實現比他身上現有的更好的東西。”科恩的論述,絕好地說明,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辦法是進行自我教育,別人不能代替。

  總之,在大學生自我意識形成過程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見的現象,它對大學生心理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當前教育實踐中,特別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處理大學生逆反心理問題已日益顯得重要。由於大學生逆反心理成因的多樣性,範圍的普遍性,要消除逆反心理並非易事,關鍵在於教育者要正確對待大學生的逆反心理,抓住有利時機進行全面、細緻的教育,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二

  《淺談學生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為維護自尊而採取與常理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隨著青少年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的增強,他們會迫切地希望擺脫成人的管制,為了表現自己已經成熟和獨立,或擔心別人無視自己的存在,他們常常會用對抗的言行和態度來突出自我和確定自我,對任何事物都批判態度。此種心理狀態在中學生中表現較為明顯。

  一、學生逆反心理的表現方式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長過程的不同階段都有可能發生,且有多種表現方式,在學生中常會發生以與老師“對著幹”來證明自己的“高明”、“非凡”的現象,這就是典型的逆反心理的表現。除此之外還有對正面宣傳作不認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對先進人物、榜樣無端懷疑,甚至根本否定;對不良傾向持認同情感,大喝其彩;對思想教育及遵紀守則消極抵制、蔑視對抗;有的學生把尊敬老師看成是“溜鬚拍馬”;把向老師彙報情況幫助同學進步說成是“出賣朋友,不夠意思”;把遵守紀律當作是“缺乏造反精神”;把勸阻同學打架鬥毆看作是“弄種,不夠哥兒們義氣”;把刻苦學習,努力為大家服務看作是“傻瓜,不懂得人生價值”等等。

  二、學生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學生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

  主觀上有三個因素導致學生的逆反心理產生。一是由於學生心理髮展的客觀變化引起的。中學生正處於心理“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的監護。他們反對成人把自己當“因而以.公理上要求改變少年期一切依賴成人的狀況,總想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對任何事物傾向於持批判態度。正是由於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無視自己的獨立存在,才產生了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對立的情感。二是受學生主體內部的綜合心理因素的影響。綜合心理因素主要是指學生的獨立意識過強,過分強調自我,受好奇心的驅使,偏激地看問題等,它是產生學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隨著知識經驗的增加,認知方式的發展,特別是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的發展,獨立意識不斷增強。他們開始對社會生活中出現的和書本上遇到的各種問題獨立地用自己的知識觀點來衡量是非,用自己的智慧才能來判斷曲直;對教師和家長的教導,常常喜歡用批判的眼光來審視一番,對書本上的一些定論也會提出疑問。加上他們較少保守思想,富於想象,往往在學習中提出一些與師長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設想和做法,並樂於嘗試一些在教育者看來是不可能或不必要的新做法。他們具有較強的好奇心、求知慾和探索精神,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觸的東西,越想接觸。尤其是對那些封閉禁錮的事物,嚮往之情更為迫切,以至於產生你越不讓我知道,我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三是學生認識水平的偏差影響。學生在認知發展過程中,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雖有一定的發展,但還很不成熟,加之經驗不足,不懂得用歷史的和辯證的眼光看問題,認知的偏差度較大,認識上容易產生片面性,看問題易偏激,喜歡鑽牛角尖,固執己見,走向極端。這些學生自尊心很強,但有時又不能正確維護自己的尊嚴。尤其當他們屢遭挫折、失敗後可能一跟不振,自暴自棄,顯得意志薄弱;對老師、同學的幫助置之不理,甚至把教育者的勸說、告誡看成是“管、卡、壓”,看成是吹毛求疵,是嘲弄自己,是對自己自尊心的傷害,因而把自己放在了教育者的對立面,繼而產生逆反心理。

  客觀方面,教育者的可信度、教育手段、方法、地點的不適當,往往也會導致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常見的情況有這樣幾種:教育者的要求脫離了學生原有的需要;提出要求時採取了強制的或觸犯學生個性的方式;教育者處理問題不當,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教育者的教育方法不合理,沒有因材施教而是一刀切;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降低了教育者的威信,教師在做正面教育時使學生反感,繼而導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除此之外,家庭和社會的一些不良因素也會直接或間接地促使學生逆反心理產生。

  三、正確對待學生的逆反心理現象

  在教育過程中,學生的逆反心理是客觀存在的,人們不能任意消除或改變這種心理現象,因此要對逆反心理做一分為二的分析,既不能全盤肯定,也不能全盤否定。首先,對於學生正確的逆反心理現象***如主體對不端的人格、虛假的內容、粗暴的手段、片面的思想方法等的不滿、牴觸***,教育者要能夠容忍、肯定、鼓勵。因為從一定意義上講,這種逆反心理現象是科學發展、社會進步、個體健康成長的催化劑。

  其次,對於學生不良的逆反心理現象***如主體對正確、科學的客觀環境要求表現出的牴觸情緒及相反行為***,教育者要敢於否定;同時要善於說服、勸告,減弱以至糾正這種逆反心理現象,以達到堅持真理、修正錯誤之目的。

  第二、教育者要善於防止和克服學生中出現的消極逆反心理。作為教育者,必須及時瞭解學生的心態,激發他們的內在需求、善於捕捉教育時機,以高超的教育藝術,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品質。具體講應做到:

  1、教育者要經常從學生的行為、情緒反應來了解他們的心態及其變化,發掘“閃光點”和積極因素,把握教育時機。一般說來,學生處於心理不平衡以至劇烈衝突而又渴望矛盾、衝突得到解決以達到心理平衡,這就是教育的良機。如自尊心受到傷害而又想自強時,自己的努力受挫而又不甘失敗時,對過失感到內疚時等等。如能及時引導,就能消除消極的逆反自理,使之向積極的方面轉化,進而在較高層次上求得心理平衡。

  2.針對學生的不同個性等實際情況,以及不同的時間、條件和情境,因人因時因地地運用說服、榜樣、道德評價等方法進行正面引導。重在提高他們的認識,使之掌握正確的思想、觀點和方法。

  3、發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

  4、要有良好的教育心態。教育者要關心每一個學生,充分尊重、信任他們,遇到偶發事件或學生的失禮言行要制怒,要理智地進行冷處理,對他們一時想不通的問題和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反覆,要善於等待,相信他們是會醒悟的。

  5,重視心理疏導,努力控制消極的逆反心理。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針對學生的消極心態的特點和成因,用有效的方法進行疏導。比如,學生對教師有疑懼、怨恨心理,教師則應用坦誠交談和以誠相待的方法,使師生相互信賴;對自尊心受傷害而自卑的學生,教師要給予信任,激起他奮發自信的心理。同時注意運用“自己人效應”與學生保持同體,即把對方與自己視為一體,把教育者置於學生的心理位置去認識、體驗和思考問題,從而選擇適當的方法去處理問題,以取得良好的效果。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它有助於正確處理師生關係,改變人際心理氣氛,開闊我們的教育思路。

  6、教育學生學會正確認識自己,努力昇華自我。提倡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要求學生學會把自己作為教育物件,經常思考自己,主動設計自己,並自覺能動地以實際行動去努力完善和造就自己。

  逆反心理是學生中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只要我們弄清其產生的原因,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正確對待學生的逆反心理,防止和克服學生中出現的消極逆反心理並使之向積極方面轉化,就能夠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品質,使他們的心理得到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