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青春期逆反心理的論文

  逆反心理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採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青春期孩子逆反心理的分析與教育》

  [摘要] 青少年最突出的心理表現就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實質是一種特殊的反對態度,是青少年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穩定的逆向心理傾向。對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教育者應該有一個正確的現實態度。要認識到逆反心理是一種跨文化的社會心理現象,只要根源存在,它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對於青少年中出現的逆反心理,應泰然處之才是,正確分析逆反心理的性質。逆反心理雖是一種牴觸性很強的態度,但積極的逆反心理卻是一面明鏡,如能加以正確地利用和引導,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促進我們改進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對待青少年中消極的逆反心理,應注意分析其原因並進行克服、矯正和教育。

  [關鍵詞] 逆反心理 青春期 分析 教育

  青春期是個體由童年向成人過渡的時期,年齡範圍大約在十一二歲至十五六歲,經歷這個時期的發展,青少年個體的生理髮育、心理和社會性的發展日趨成熟。這個期間,青少年的發展是非常複雜、充滿矛盾的,身心發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現狀之間的錯綜矛盾及這些矛盾所帶來的心理和行為的特殊變化。因而就出現了“逆反心理”。所謂逆反心理,它的具體表現就是:獨立自主的要求是從外部因素深入到內在因素,從行為表現到要求人格的獨立。主要表現形式為態度強硬,舉止粗暴;漠不關心,冷淡相對;有時也遷怒於其他成人。

  一、逆反心理的定義

  逆反心理是一種單值、單向、單元、固執偏激的思維習慣,它使人無法客觀地、準確地認識事物的本來面目,而採取錯誤的方法和途徑去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它往往是孤陋寡聞、妄自尊大、偏激頭腦簡單的產物。表現形式常為強烈的好奇心和企圖示新立異,言行與人的主觀願望相反,產生常態性質相反的逆向反應。如對正面宣傳作反面思考,對榜樣及先進人物的無端否定,對不良傾向產生情感認同,對思想教育、遵章守紀要求的消極抵抗。

  在心理學中,逆反心理是人們對待事物的一種特殊態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維模式和傳統的觀念定式與特定的教育情景下產生的認知資訊相對立,與一般常態教育要求相背離的對立情緒和行為意向。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動過程的結果。其心理機制的過程,首先,是教育的內容及相關的資訊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是受教育者接觸並理解教育的內容、資訊,並將所理解的資訊及所形成的觀點和態度與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知識修養和態度觀念加以比較;最後,是經過比較、分析,做出接受或抵制的態度反應。如果受教育者經過比較分析之後,確認與原有的認知相悖就產生抵制,進而產生逆反心理,在心理學中,逆反心理實質是一種特殊的反對態度,是青少年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穩定的逆向心理傾向。

  二、逆反心理成因分析

  影響青春期孩子逆反心理產生的因素,我覺得有幾個方面是比較重要的。

  1.青春期生理特點帶來的影響

  大腦發育成熟並趨於健全,腦機能越來越發達,思維的判斷、分析作用越來越明顯,思維範圍越來越廣泛和豐富。特別是思維方式、思維視角已越出童年期,簡單和單一化的正向思維,向著逆向思維、多向思維或發散思維等方面發展。由於身體加速成長,在性方面的發育逐漸成熟,由此而引發的性徵載發明顯和突出隨之性別意識、性意識便逐漸強化和建立。由於性的發育而導致的性別意識、性意識又進一步在心理上產生斷乳,形成漸趨強烈的個性意識、獨立意識、成人意識。正是這些意識的形成使他們使產生了“成人感”――自以為已經成熟。

  2.青春期心理特點的影響

  心理開放性帶來的影響。逆反心理是孩子萌發獨立意識的一種表現,像初中生剛剛進入青春期,作為未成年人,他們面對緊張的學習壓力和難以處理的人際關係,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較突出的表現。由於活動領域的逐漸擴大和交際圈的不斷拓寬,他們更願意與同伴在一起。強烈的成人感和獨立意識成為他們重要的心理傾向。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樣受到尊重,自尊感明顯增強,喜歡自作主張,強烈希望擺脫對父母的依賴,要以獨立人格出現。

  心理半成熟現狀帶來的影響。青少年儘管生理和心理的發展有了飛躍,但又是不平衡、矛盾的,他們處在性格形成和尋找自我的時期。由於閱歷和經驗的不足,造成其認識的不堅定;他們的思維具有獨立性、批判性,但他們認知事物和看問題時的偏差較大,會出現認識上的片面、固執和極端化。與社會的認同不僅是簡單地採取適應社會規範的途徑,還希望社會承認他們的價值和地位,從而獲得社會認同。因此,有意採取與其他人不同的態度和行為,以引起別人的注意。這也促成逆反心理的產生。

  3.社會支援系統造成的影響

  ***1***家庭生活環境的影響。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根本環境,它是人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環境具有特殊意義。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大於其他人的影響,且是潛移默化的,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會培養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質和個性。有的父母對孩子給予心理和物質的關注過多,尤其是對孩子的要求過多,超過了他們所能耐受容忍的程度,對孩子來說往往是一種被強加的、不正常的無形的壓力,易引起他們無謂的煩惱,同時也抑制了他們獨立性和完整個性的健康發展,易產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長與孩子的交流方式是居高臨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不給孩子自主的空間。青春期少年進入初中後,以父母為榜樣的態度不再繼續,代之為看到父母的缺點,從而反抗情緒增加了。

  ***2***學校教育環境的影響。學校是青少年成長和社會化的主要環境,學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首先,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在小學兒童心目中,教師還有著權威的地位,但到了初中階段,隨著認識能力的提高,學生不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老師,他們開始對老師品頭論足。其次,有些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不公正處理,這樣也會導致逆反心理的產生。比如,偏愛某些成績好、聽話的學生,對於“差生”則疾言厲色,教師本身對待不同學生的一言一行時刻都在影響著學生。對於那些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學生,更易產生逆反心理。“請你不要忘記,孩子們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別是這種待遇來自一個親近的人的時候,他的痛苦心情會在心靈裡留下一個長久的痕跡。”

  ***3***同伴關係對孩子的影響。班集體對孩子逆反心理也會有影響,班集體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小社會,學生在社會化學習為中心的共同活動中形成各種關係,每個學生在這種關係結構中佔據一定的位置,並由此決定他在集體中的地位和角色。學生在班級中活動與交往的主導動機之一,就是他們力求在同齡人群體中尋找到自己滿意的地位。如果這種慾望得不到滿足,個性的對立與衝突就不可避免。有些學生嚮往集體生活,想與同齡人交往,希望在班級中取得一定的地位,但又沒有可交流的物件,這時他們會試圖使用各種方法、手段吸引同齡人的注意,甚至不惜用反常態的行為來引起大家對他的注意。

  三、逆反心理的應對

  逆反心理是一種不健康心理,不利於青春期孩子的成長,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有責任對存在逆反心理的學生進行教育引導,使之合理轉化。

  1.正確教育者的觀點,充分尊重被教育者

  我們教育的目的或目標,都是有利於被教育者健康的成長和發展教育和被教育者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被教育者需要我們的指導,教育者教育指導的作用又具體在被教育者的有效社會化和不斷提高健康發展能力方面實現。逆反心理有明顯的缺陷:不分是非、不分善惡,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對。這樣做實際上是頭腦簡單、幼稚、不夠成熟的表現。不論是家長還是教師,他們是長輩,學識和經驗比較豐富,而且教育青少年都是從良好的願望出發,目的是教育、關心和幫助青少年,而不會是故意找茬。也許長輩的態度不太友好,方式方法簡單粗暴,但是“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厲耳利於行。”我們應該正確對待家長和教師的教育,分清是非,有選擇地接受或者排斥。

  我們也應看到,逆反心理也有它積極的一面。有時,家長和教師的做法可能是錯誤的,不切實際的,反抗這一做法則是正確的行為。我們的教育不是培養一味順從的人,盲從或盲拒都是不正確的行為表現,事事順從也不是心理鍵康的表現,相反意味著另一種不健康,不利於孩子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不利於培養素質全面的人才。我們的教育應該是培養奇主見、有個性、有創新意識的學生。我們應該注意培養學生優良的思維品質,其中,包括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思維的獨立性指善於獨立地提出問題,獨立地尋找答案,而不是依賴別人。思維的獨立性與思維的批判性密切聯絡著。思維的批判性指思考問題時不受別人暗示的影響,能嚴格而客觀地評價、檢查思維的結果,冷靜地分析問題。

  在這裡,我們要區分盲目反抗和合理的拒絕,前者是一種缺乏思考的機械的行為模式,是幼稚的、盲目的;後者是有分析的理性的選擇,體現了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因此,我們應該把前者科學轉化為後者,這樣才是正確科學的態度。

  2.加強感情投入,密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關係

  有逆反心理的學生經常受到教師的斥責、懲罰,一般都比較心虛、敏感,對教師懷有戒心敵意, 但他們又需要教師的諒解和信任。為了使他們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須首先使他們解除顧慮、擺脫消極的態度定勢。最根本的方法是調整師生之間的關係。為此,教師應自己帶頭真正實意地幫助這些學生。

  俗話說:“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而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作為教師,我們應改變過去嚴厲而單一的批評式的語態,儘量對學生和藹可親、態度誠懇、多與學生交流、談心聊天,讓這些“特殊”的學生覺得老師真心實意地對他友好,消除他們的敵意和戒備心理。我們還應降低對“差生”的要求,儘可能多地鼓勵、表揚而儘可能少地批評、指責。蓋傑和伯令納曾在他們合著的《教育心理學》一書中指出:“表揚是一種最廉價、最易於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激發學生的方法。有時,教師忘記了他們對於學生的表揚是多麼重要。”教師還應對自己的學生進行細緻的觀察、善於發現“難看”的孩子身上的優點,並尋找時機讓他發現自己的長處,表現自己,改變他在老師和同學中的形象。無論是心理學理論還是大量的社會現實都在說明,感情是一隻無形的手,推動著人們的行為傾向和一些做法。有些事情並非順理成章,並非符合科學要求,但由於感情的因素,無形地左右著人們的某些行為,這就是情感魅力。對於生理、心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來說,在其行為意向和決策中,受感情因素影響很大,他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好感與否、直接影響著他們的行為。有經驗的教育工作者們都有體會,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喜歡某個老師的結果。如果我們教育者在感情上與被教育者多些相容、多些親近,相信在青少年心理上就不會再有那種厭惡、背離。

  3.加強同輩群體的指導

  教師應善於採用組織手段,在班內組織起有一定層次的正式關係的網路,為學生日益擴充套件交往範圍、建立多樣的生活聯絡、形成豐富的責任依從關係提供充分的條件,從而使他們逐步深入到人際關係的各個方面去,使他們的精神世界變得更為充實和美好。針對存在逆反心理的學生的特點,教師可以組織幫教小組,給他們在學習上、生活上、行為習慣等方面予以特別的關心和幫助,使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同學的善意,他們會逐漸消除對立情緒,樂於接受大家,樂於參加集體活動並從中得到教益。教師有意識地創設各種教育情境,併發揮其教育效能,以培養積極的人際關係、減少消極的人際關係的影響。班主任可以組織開展各種課內外活動,努力使班級體成為良好的交往環境,使所有的學生特別是存有逆反心理的學生對交往發生一定的興趣,並在實踐活動中積極學習交往,從而對活動感興趣、對集體感興趣,逐漸改變原先的態度和看法。

  任何群體都會對個體產生一種心理壓力,這種壓力或者說是一種生存、生長環境對人的壓力作用。積極的群體對個體的正常心理產生的則是一種動搖力量。為此,加強對同輩群體的正確指導。及時發現不良風氣並做到儘早扭轉是防範逆反心理和不良習氣滋生,擴大有效手段。

  4.積極、鼓勵代替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

  常言道: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可社會心理學家卻認為,在人們的心靈深入,最渴望他人的讚美。讚美是一種鼓勵,它在人們心靈深處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種的是奮進向上的種子;它是一種興奮劑,讓人更加充滿活力和精神;讚美還是一種認可,一種肯定,能使人們堅定發展的方向。我認為,多一種鼓勵,就少一個背離者;多一句讚美,就有可以把搖擺不定的青少年帶入我們期望的行列。相反,批評雖然可以幫助受教育者認識錯誤,但其心理是不悅的,至於粗暴的批評,更是一種適得其反的做法。為此,對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調適採用少些批評多些鼓勵、少些訓斥多些讚美,不失為好辦法。

  認識到孩子們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後,我們一定要針對其心理特點進行教育,做到教育與學生的心理成長相匹配,出現問題對症下藥,採取多種方法轉變、控制孩子的不良心理。經過合理地調適與疏導,孩子青春期逆反心理是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與轉化的,這對於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是非常有利的。

  參考文獻:

  [1]程利國.兒童發展心理學.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342.

  [2]檀明山.學會平衡學會調適.海峽文藝出版社,2003.210.

  [3]郭念鋒.發展心理學.民族出版社,2005.230.

  [4]費可夫.和教師的談話.

  [5]葉一舵.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開明出版社,2004.

  [6]教育心理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