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創新思維融入創新創業課程

  中國人民大學去年釋出的《中國大學生創業報告》顯示,有18.2%的學生有強烈的創業意向,各地高校也紛紛開設創新創業課程,但是由於課程新創,創新創業課程的教學方式方法還處於摸索階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歡迎借鑑參考。

  1、創新創業的時代背景

  2014年9月,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概念,掀起了”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態勢。

  創新創業上升到了國家層面,關乎到了每一個人,雙創的熱度也隨之高漲起來,創業課、創業大賽、路演、融資、孵化等熱詞響徹耳畔。

  而大學生作為國家培育創業人才的重點群體,國家、社會、企業、高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援這一群體,大學生群體也積極響應,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而對於高校教師而言,創新創業教育成為了這個時代下新的使命,引領學生創新創業也成為了老師們的一項重要工作。

  2、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面臨的問題

  雖說很多學生都有強烈的創業意願,老師也很樂於幫助支援學生,但是高校當前的創新創業教育仍然面臨著不少的問題。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市場環境也在不斷變化,很多老師教授的市場分析、銷售策略跟不上當今的創業節奏,很多學生抱怨老師教授的內容過時用不上。

  老師們也有自己的抱怨,學生創業有意願沒思路、有想法沒行動、做事拖沓行動力差、虎頭蛇尾容易放棄。

  這些抱怨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雙方的創業思維路徑存在分歧。

  老師的思維路徑更加註重創業專案的成果,即專案立項、參與評比、發表論文、評審獲獎等。

  而學生更加註重參與創業專案的過程,希望通過參與創業專案,認識、理解、學會創業。

  路徑上的差異導致了抱怨和問題的出現,專案選擇盲目、創新不足、思路不清、持續性差等等。

  這些問題的出現有學生的原因,但也有高校的創業教育過於重視結果,忽視創業意識、思維的培養有關,我們的創業教育需要遠離浮躁,迴歸教育本身,推動大學生創業從學會思考開始,用創業思維的鑰匙去解開創新創業的鎖。

  3、創業思維詳解

  什麼是創業思維?即利用不確定的環境創造商機的思考方式。

  將創業思維進行拆解,他包含了資本思維、勢與渠的思維、戰略思維、使用者思維、迭代思維、產品思維、整合思維等等,這些思維組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名成功創業者的思維模型。

  一、資本思維

  每個創業者都有不同的內在動因,但是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需要通過盈利維持,因此所有創業者都具有賺錢的內驅力,但是一個成功的創業者,不僅要能賺錢,更要具備資本思維。

  資本即是對資源的支配權,而不單單指錢,通過資源支配帶來更多的支配權,就是資本運作,通過資本運作可以優化配置社會財富,實現社會效率的最大化。

  巨集觀層面的資本運作是對全社會的資源重組,就像阿里巴巴通過一系列資本運作,將人們的吃穿住行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從而產生倍增效應。

  聚焦到經濟層面上,資本思維將人劃分出三類:資源者、配置者與資本家。

  資源者:資源的最直接擁有者, 依靠出賣自己的資源生存,就像農民依靠種地、醫生靠自己的醫術等。

  配置者:具備資源的配置權,依靠配置資源獲取資本,從事資源的投入、整合、運營、產出等工作,創業者就歸屬於此類。

  資本家:離資源最遠卻又掌握資源,資本家是無國界的,他們存在於每一個國家,通過金融體系支配別人的資產。

  從資本思維中分析,創業者的發展之路無非三條:出售資源、配置資源、掌握資本。

  二、勢和渠的思維

  “勢“即趨勢,是事物發展的方向,一旦某種趨勢形成,就會持續朝此方向執行很長時間,大勢不可違。

  同樣,趨勢意味著機會與財富,就像小米雷軍的那句話“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

  但是,有時看到了趨勢,具備了資本卻依舊創業失敗,這就是“渠”的缺失,“渠”在創業層面表現為技術壁壘、運營能力、團隊建設等要素。

  三、戰略思維

  “不謀萬世者,不足某一時;不謀全域性者,不足謀一域”,創業者要善於把握事物發展總體趨勢和方法。

  通俗而言就是站在未來看現在,要求創業者站在產業演進的高度思考在未來或者均衡狀態下的產業格局和競爭格局。

  四、使用者思維

  使用者思維是指在價值鏈各個環節都要以顧客為中心去考慮問題,這也是創業思維的核心所在,創業者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思考,用使用者的語言表述使用者關注的點,以幫助使用者思考和判斷,讓使用者能快速獲取自己所需。

  五、迭代思維***偏差思維***

  創業需要面臨很多不確定性。需要在動態中把握平衡,需要在不確定性中尋求核心主線,在容忍缺陷中迭代改進。

  迭代思維體現在兩個層面,一個是“微”,小處著眼,微創新;一個是“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需要及時乃至實時地把握使用者需求。

  六、使用者思維

  一個好的產品通常抓住了三點,痛點、癢點與興奮點

  痛點:使用者需求必須是剛需,是使用者急需解決的問題

  癢點:工作和生活中有別扭之處,即乏力又欲罷不能

  興奮點:給使用者帶來驚喜效應的刺激

  同樣除去以上三點外,我們還可以結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重新認識我們產品,以手機為例:

  市面上2000元價位的小米手機,解決了人們的社交需求;

  價格20000元的三星W2018手機,在解決了社交需求的同時,還向外界傳達了“我是一個成功人士”的資訊,滿足了人們自我實現的需要。

  同樣都是手機,滿足需求層次不同,價值也不相同,同樣型別的產品,滿足了更高層需求的產品價值也會更高。

  七、整合思維

  以百度公司的搜尋業務為例:百度通過提供免費的搜尋服務,積累大量使用者,並通過向其他公司兜售廣告服務以賺取利潤,百度通過免費的服務,在另一個維度上賺取利潤,利潤出在百度使用者身上,但是由其他公司買單。

  這就是創業者所需要具備的“整合能力”,即將各個不同領域內看似無關的問題、困難或想法成功地聯絡在一起的能力。

  4、用創業思維引領創新創業

  教育改變思維,思維引領行動,我們的行動離不開思想的引領,成功的創業者一定是思想上的創新者,面對紛繁複雜的創業環境,有沒有出路取決於有沒有思路,思路又取決於思維方式,作為一個創業教育工作者,創業教育最需要解決的就是意識和思維方式的問題。

  同樣,創業是一個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過程,因此我們的創業教育重心應當放在創業意識和思維方式的培養,這種培養是一個埋種子的過程,而不是收穫的過程,種子埋下去之後,只要靜待種子開花結果就好,創新創業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