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員太空第一餐選單吃啥

  太空飛行的營養保障,首先是能量的供給,和地球一樣,還是早中晚一日三餐,合理配置能量和營養。那麼本此次的神州十一號航天員太空第一餐吃啥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航天員太空第一餐,希望你喜歡。

  航天員第一餐吃什麼

  10月18日11點左右,景海鵬和陳冬已經在太空享用了首餐,兩人共吃8種食品,分別是主食:五穀餅乾;副食:蘋果罐頭、五香鰈魚、香辣豆乾、醬香雞肉腸、美味雪菜;飲品:檸檬茶、溫胃飲。

  “航天員處於失重環境適應期時,脾胃功能相對較弱,食慾不強。配置具有健脾養胃功能的食物,如粥和溫胃飲,其他食物主要由清淡、易消化即食食品組成。”

  據介紹,為了高效保障航天員的營養健康,本次任務進一步豐富了航天食品的種類,配置了百種航天食品,分為主食、副食、即食、飲品、調味品和功能食品六大類,食譜週期達到5天,膳食結構更加科學。

  當航天員工作負荷較大,任務安排緊張時,為節省時間,方便進食,食譜主要由能量密度相對較高的即食食物組成,如巧克力、高能壓縮餅乾、即食牛肉等。而當航天員進入適應期後,飲食則會盡可能接近地面飲食習慣。同時,由於本次任務飛行時間明顯延長,為了緩解失重環境對人體的影響,還增加了富含維生素D和不飽和脂肪酸、促進Na排出以及粗糧類和膳食纖維含量高的食物。

  此次神舟十一號地面科研團隊給航天員的33天太空生活配置了主食、副食共六大類100多種食品,能吃到醬牛肉、魚香肉絲等家常菜,以及類似甜點的烘焙食品。考慮到中期飛行中航天員的身體狀況變化,有一部分食品還有食療作用。

  首次30天駐留飛行任務,對航天員身心素質、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航天員健康保障、生活保障帶來了更大挑戰。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黃偉芬說,越到後面,出情況的可能性越大。這對於航天員和地面支援團隊應急處置能力是一個大的挑戰。

  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武平說,隨著空間飛行時間的增加,太空失重環境對人體帶來的不利影響會越來越大,特別是心血管系統功能減退的問題會變得更加突出,還將出現一定程度的肌肉萎縮和骨丟失問題。此外,航天員返回地面時的重力再適應反應症狀會較為明顯,再適應時間也會相應延長。這對保障航天員身心健康提出新的挑戰。

  太空生活保障是重中之重。作息制度安排的合理性、食譜食品的感官接受性、衛生清潔尤其是運動後的清潔問題等,都需要加強系統設計。

  生活作息方面也有很大不同。以往十幾天甚至幾天的飛行,時間十分寶貴,航天員在太空的任務很多,作息往往按小時甚至分鐘來設計。但這次屬於中期飛行,要向空間站任務的長期飛行過渡,航天員系統為航天員設計了日計劃和周計劃相結合的方式,主要採用周工作制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的模式,給航天員更大的自主安排和調整的權利。

  黃偉芬介紹,組合體內30天生活按照“6+1”模式,6天工作,1天休整。但頭尾會根據進駐天宮的情況適當調整。比如剛進駐天宮時,就像進入新家一樣,首先要收拾整理,安放物品。返回地球前,航天員也要整理收拾需要帶回來的物品,打掃天宮。

  從“神九”“神十”任務,航天員就開始實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按照地球上的時間早起工作,晚上睡覺。“神十一”的任務,航天員自主調整的權利更大。對地面支援團隊來說,儘管不像早期飛行時需要全天24小時值班,但工作量並不能簡單地用更輕鬆來評價。為了給將來的空間站飛行積累經驗,這次地面團隊將對航天員在軌生活進行大量的統計、觀察、記錄並用於評估。

  在太空如何保障健康

  建立起天地遠端醫療支援系統和心理舒緩系統

  失重是航天員遭遇到的最大考驗。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天環境醫學研究室主任何新星說,在空間軌道的失重環境,血液往頭部、上肢轉移,人體體液的調節會發生變化。緊接著是心血管可能會出問題。在太空,航天員行走不是靠雙腳,而是用胳膊用力飄浮過去。這會導致肌肉的萎縮,也會造成骨質疏鬆。

  在飛行過程中,地面支援團隊將綜合利用醫學詢問、基本生理指標檢查、尿常規檢測等手段,定期實施健康狀態評估;注重加強艙內微生物控制,並配置了預防治療藥品和有關醫療器械。此外,本次任務首次建立起天地遠端醫療支援系統,通過天地協同會診,解決航天員在軌“看病”問題。

  同時,專門為航天員打造了一個“太空健身房”,配備了防護裝備和鍛鍊裝置,儘可能降低失重帶來的不利影響。比如使用套帶,防護飛行初期出現的頭脹、鼻塞等不適反應;通過使用拉力器和自行車功量計鍛鍊、穿著企鵝服工作,對心肺功能下降、肌肉萎縮和骨質丟失等情況進行綜合防護。

  所謂“企鵝服”其實也是一種鍛鍊工具。在太空失重狀態下,人的肌肉會失去重力的刺激,發生萎縮。穿上“企鵝服”,可以給人一個對抗的力,維持對肌肉力量的持續刺激,防止失重引起肌肉鬆弛和骨質丟失。拉力器增加了下肢和腰背肌群的鍛鍊。航天員系統專家說,一般來說,航天員在太空每天會花一個小時進行鍛鍊。

  地面支援團隊也會在飛行中觀察和評估兩名航天員的心理狀態,並提供心理支援。尤其是中後期,對航天員的情緒、疲勞程度、人機互動、天地互動和兩人彼此的互動,都會重點觀察和記錄。

  黃偉芬說,這次飛行任務中,地面團隊為航天員提供了一個基於虛擬現實技術的心理舒緩系統,通過這個系統,航天員可以看到家人、家裡場景、熟悉的環境等。改進了天地資訊交流系統,航天員可以隨時和地面溝通訊息、傳遞郵件,與親朋好友進行音視訊交流。

  航天員自己也隨帶了感興趣的歌曲、視訊等,包括家人的照片。一天忙碌之後,在晚上自主支配的大約1小時休閒時間裡,可以拿出來聽或者看看。這也是一種心理上的放鬆。

  在太空吃什麼食物

  六大類100多種食品,食譜5天一個週期

  太空飛行的營養保障,首先是能量的供給,和地球一樣,還是早中晚一日三餐,合理配置能量和營養。同時根據飛行時段的不同和航天員的任務情況,合理安排食譜。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天營養與食品研究室副主任曹平介紹,“神十一”航天員的食譜是5天一個週期。飛行後期,會適當安排低膳食纖維的食譜,增加複合營養素的補充。地面人員記錄航天員的進食情況,定期評估,必要時也會提醒該吃什麼、吃多少。

  準備的食品比以前的太空任務更加豐富,更符合航天員的飲食需求。譬如在自主飛行段也就是飛船單獨飛行時,航天員會喝一些粥,吃一些清淡的食品,到了天宮二號和神舟飛船組合體階段,航天員開始“正常”生活階段,一日三餐就變得豐富些。根據飛行中的營養標準,組合體階段每名航天員每天需要的熱量“摺合”成食物的分量,相當於一到兩公斤。攝入熱量的高低也不是隨便定的,通常根據航天員在軌的工作負荷來確定。

  地面科研團隊給航天員配置了主食、副食共六大類100多種食品,能吃到醬牛肉、魚香肉絲等家常菜,以及類似甜點的烘焙食品。考慮到中期飛行中航天員的身體狀況變化,有一部分食品還有食療作用。為了使航天食品在太空中既能夠安全存放,又能保持美味,科研人員需要運用食品工程的工藝技術,更好地儲存和包裝食品。航天員可以用艙內配置的專用食品加熱器來加熱。

  曹平說,由於航天食品算是一種工程產品,自然不會像日常餐館裡做出來的那樣。首先要滿足安全,能夠提供充足能量和營養素,同時也儘可能符合航天員的飲食習慣,做到美味可口。比如好多食物不是新鮮的而是脫乾的。這次在太空中航天員也能吃到冰淇淋,但和地面帶水分的冰淇淋不同,他們吃到的是凍乾冰激凌,就像平時看到的白色泡沫一樣,比較乾硬。但吃到嘴裡,口感不錯,它的能量也達到了航天員對食品的要求。

  在太空穿什麼衣服

  艙內壓力服、工作服、企鵝服等配套使用

  航天服分為艙內航天服和艙外航天服,前者一般指乳白色的艙內壓力服,是保護航天員在太空中遇到壓力變化甚至真空狀態時的裝備,後者相當於一個迷你型的飛行器,讓航天員能在太空裸露環境中漫步或維修航天器。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任務期間,航天員沒有出艙的任務,因此不需要帶上艙外航天服。航天員在艙內穿的衣服則有好幾種。

  這次航天員駕駛神舟十一號飛船和天宮二號對接後,從飛船進天宮前就要換上艙內壓力服,以免發生危險。在組合體內正常生活時,他們就脫下艙內壓力服,換上藍色的艙內工作服,按計劃進行各項科學實驗操作和安排各種活動。目前航天員在空間軌道中穿的衣服種類更多,穿著更加休閒舒適。運動服則是在組合體裡進行鍛鍊時穿的衣服。航天員穿的內衣和艙內壓力服、工作服、企鵝服等休閒服配套使用,具有一定的保暖、衛生和舒適性。

  航天員在太空睡覺用睡袋,睡袋兜裡配有眼罩和防噪聲耳罩,並且有鉤子和束縛帶,用來把睡袋固定在艙壁上,防止失重情況下飄移。

  專家介紹說,這次給兩名“神十一”航天員每人帶了8套內衣,5天左右換一套,來保障一個月太空生活的衣著衛生。

  “神十一”執行啥任務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執行什麼任務?由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組成的飛行乘組如何分工?發射前夕,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武平介紹了“神十一”任務。

  武平說,目前,天宮二號已經在軌執行1個多月,狀態良好,各分系統和裝置工作正常。同時,天宮二號已經調整至高度393公里的近圓對接軌道,建立起交會對接姿態和載人環境。天宮二號滿足載人交會對接條件和航天員駐留要求,已經做好了與神舟十一號交會對接的準備。

  儘管神舟十一號飛船充分繼承了神舟十號飛船的技術狀態,主要功能和技術指標保持不變,但為了更好地完成神舟十一號任務,進一步提高可靠性安全性,以及驗證後續空間站技術,神舟飛船此次也進行了適應性改進。

  武平介紹說,本次任務中,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飛船是在393公里高度的軌道交會對接,飛船返回地球也是從這個高度的軌道返回,比以往343公里軌道高了50公里,為此對軌道控制策略和飛行程式作了調整,使神舟十一號飛船能夠更好適應。本次任務優化調整了貨物裝載佈局方案,進一步提高了本次飛行任務隨行運輸能力;為進一步提高飛船可靠性,新配備了寬波束中繼通訊終端裝置,顯著擴大了測控覆蓋範圍,提升了飛船姿態快速變化時的天地通訊保障能力,從而提高了航天員的安全性和航天器的可靠性;為驗證未來航天技術,滿足未來空間站交會測量裝置長壽命使用要求,對神舟十一號飛船的交會測量敏感裝置進行了升級換代。

  武平介紹,景海鵬和陳冬均具備飛船駕駛、組合體管理、手動交會對接,以及故障情況下的應急處置能力。整個飛行任務期間,他們將在軌完成飛行器操控、在軌試驗、健康保障、生活照料、科普及展示活動等生活和工作任務。

  將進行四大類16項在軌實***試***驗專案

  航天員太空挺忙的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和神舟十一號飛船“組合”30天,意味著航天員有足足30天的“太空資源”,可以用來完成相應的科學實驗,以及需要他們自身參與的太空試驗。

  這些任務不少都是面向空間站開展的技術驗證和實驗研究,為2018年中國空間站的建造和長期運營驗證技術、積累資料。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黃偉芬說,這次航天員系統主要策劃了“人的健康方面的研究”“人的行為能力的研究”“人因工程技術的研究”“人的保障技術的研究”等四大類16項在軌實***試***驗專案。

  空間站飛行,航天員一般要在太空駐留半年。空間飛行對航天員物質營養代謝、航天員在軌味嗅覺變化規律、航天員在軌情緒調控評價技術的研究,就是希望獲得中長期飛行不同時段的變化資料,對空間站飛行的健康保障、心理支援、新技術應用進行驗證。在軌噪聲對航天員影響的研究,可以為未來空間站的聲學設計和航天員聽力保護提供資料支撐。

  通過在軌飛行對腦力負荷影響的研究、航天員在軌眼手協調性的測試研究所獲得的資料,航天員系統的專家可以更好地瞭解航天員的認知能力,為航天員安排合理的工作機制。

  這次任務,也安排了航天員參加和維修操作、人體運動學特性測試相關的專案。太空跑步機是未來空間站使用的非常重要的鍛鍊、防護裝置,這次“神十一”航天員要利用空間實驗室任務的機會,完成太空跑臺束縛系統技術驗證,發現哪裡需要調整。

  理想的太空生活,應該是零排放、廢物廢水全迴圈利用,環控生保系統將在空間站發揮相關作用。植物栽培關鍵技術驗證實驗的目的包括研究微重力環境下植物根部水分和養分供應等空間植物栽培關鍵技術,為下一步在空間站種植可口、營養和安全的新鮮蔬菜奠定技術基礎。

  腦機互動技術在軌適用性的驗證實驗的目的是獲取航天員在軌腦電等生理特徵的天地差異,為腦機互動技術在未來的載人航天應用奠定基礎。航天專家希望能借此幫助搭建滿足航天在軌實驗要求的完全由意念控制的腦機互動實驗平臺,初步驗證意念控制在航天任務中的可行性。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天員訓練模擬器研究室主任晁建剛介紹說,針對每一次飛天任務,航天員在地面時都要進行長時間的訓練。這次模擬器按照“神十一”飛船和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狀態設定艙內環境,與真實飛行器保持了一致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