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的飲食文化有哪些

  濟南是著名的文化歷史名城,在這一地區由當地的居民通過他們的習俗,信仰等原因慢慢的形成了這個區域的濟南文化。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分享濟南的飲食文化,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濟南的飲食文化知識

  濟南菜大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古稱歷下菜,起自魯西地方,立足省城濟南,又吸收湖菜特長,形成獨特風味。近年又增加了孔府家菜特色。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濟南菜逐漸形成了三個飲食區,即魯北飲食區、魯中飲食區、魯南飲食區。

  泉城濟南向以湖光山色,湧泉之麗而聞名中外。它地處水陸要衝,南依泰山,北臨黃河,資源十分豐富。濟南地區的歷代烹飪大師,利用豐富的資源,廣泛取料,製作了品類繁多的美味佳餚。高至滿漢全席中的上、中、下八八二十四珍,低到瓜、果、菜、菽,就是極為平常的蒲菜、芸豆、豆腐和畜、禽內臟下貨等,經過精心調製,皆成為膾炙人口的佳餚美味。

  濟南風味菜素以清香、脆嫩、味醇而著稱。清代美食家袁枚,形容濟南的爆炒菜餚時曾說:“滾油炮***爆***炒,加料起鍋,以極脆為佳。”***參見袁枚《隨園食單》***。魯菜的調味,極重純正味醇。其鹹,用鹽講究,清水熬化後再用。

  其味有鮮鹹、香鹹、甜鹹、麻鹹及辣鹹,另外還有小醬香之鹹,大醬香之鹹、醬汁之鹹、五香之鹹的區別;其鮮,多以清湯、奶湯提味;其酸,烹醋而不吃其酸,只用其醋香味;香甜,重拔絲、掛霜,甜味純正;其辣,則重用蔥蒜,以蔥椒紹酒、蔥椒泥、胡淑面、青椒和之,香辣而不烈。

  濟南人憨厚朴實,直爽好客。宴飲辦席,以豐滿著稱,飲食風俗上至今仍有大魚大肉、大盤子大碗的特點。如“把子大肉”、“糖醋大鯉魚”、“清燉整雞”等。其餚饌之名也如其人,聞其名而得其實。如“扒肘子”、“八寶布袋雞”、“紅燒大腸”、“鍋塌豆腐”等。濟南菜中很少有華而不實的“花色菜”。

  濟南的飲食文化特色

  濟南菜還受到孔子“食不厭精”的影響,製作細膩,講究刀工、火候、調味,對菜餚的色香味形都有嚴格的要求。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濟南菜的品種多達千種以上,加上風味小吃,數量蔚為大觀。

  ***包子 泉城名吃,精緻皮薄味美多汁,始創於20世紀30年代,因創始人張文漢先生憨厚、淳樸的綽號"***"而得名。迄今已開發出以豬肉灌湯包為首的十餘種風味,名揚海內外。

  宮爆雞丁 宮爆雞丁即炒雞丁,相傳為清同治年間山東巡撫丁寶禎的家廚周進臣、劉桂祥所創,以爆炒神速而脆嫩著稱。據說此菜的訣竅有三:油多,火旺,雞丁外裹一層糊。因為雞丁外裹一層澱粉後,加旺火油炒,則能快熟而肉嫩,這種方法名為“爆炒”,為山東菜的重要烹調方法之一,因此,現在稱此菜為“宮爆雞丁”。

  九轉大腸 九轉大腸是清朝光緒年間,有九華樓所首創。據說,當初店主宴客,做此菜,客人品嚐後稱讚:道家善煉丹,有九轉仙丹之名,食此佳餚,可與仙丹媲美,故叫九轉大腸。從此,九轉大腸成了受人喜愛的名菜。烹製此菜,廚師要下料狠、用料全,調料中要有名貴中藥。經過精燒之後,大腸紅潤光亮,肥而不膩。上面再撒上香菜段,清香撲鼻,味厚而回味無窮。

  盤絲餅 盤絲餅又名青絲盤絲餅,把面擀至極細,細如銀絲,達千餘根,再盤成圓餅形,放油中半煎半烙使之變熟。然後,提起中間把餅拉散,散放盤中,撒上青紅絲、白糖即成。盤絲餅脆酥香甜,是宴席上的佳品點心。

  薺菜春捲 春日裡,老濟南人有做春捲的習俗,不但飯店酒樓製作出售,而且家庭也製作。春天正值田野薺菜破土而出時,全家出動踏青採些薺菜,動手製作薺菜春捲,品嚐鮮嫩味美的野薺菜亦樂在其中。製作春捲大致有三個步驟:一是做皮;二是制陷;三是炸熟。做皮是一項專門的技術。方法是和極軟的麵糰,右手抓住麵糰,左手握住刷淨的熱勺,手抓麵糰在勺底轉一圈,即是一張薄的餅皮,順勢揭下,隨之再做第二張……,包入的陷一般都是提前炒好的熟陷。取陷放在皮中間,向上捲起,用稀麵糊粘住封口即可。鍋內加花生油燒至七成熱,下入春捲,炸至金黃色即可。

的人

1.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文章

2.中餐禮儀中如何理解飲食文化

3.試論中國飲食文化在越南的傳播及影響

4.關於元旦的特色飲食

5.中國春節飲食文化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