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腹瀉的原因有哪些

  兒童腹瀉通常發生在不足2歲的嬰幼兒身上,夏天和秋天容易多發.一旦兒童發生腹瀉情況,應該及時治療,為什麼寶寶會腹瀉,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寶寶腹瀉的原因

  1生理性腹瀉

  生下沒幾天就開始腹瀉,每天大便薄薄的,呈黃色或黃綠色,少則2-3次,多則4-5次,時間長達幾個月,甚至半年。但寶寶長得很好,也不見瘦。這種症狀在醫學上稱“嬰兒生理性腹瀉”,多見於6個月以下純母乳餵養的寶寶。

  預防:媽媽要少吃蝦蟹類食物及各種生冷食物。

  護理:如果不能及時給寶寶換尿布和清洗臀部,還可能引起紅臀,甚至區域性感染,因此,尿布只要溼了就得換同,每次給寶寶換尿布時,還應先清洗臀部,必要是抹護臀霜,以保護區域性面板。

  隨著年齡的增長,嬰兒生理性腹瀉會不治自愈,因此不必用藥。

  2:餵養不當

  過早過多地以粥類與粉糊餵養小兒,碳水化合物過多能引起發酵,產生消化紊亂。未按時新增輔助食品,於斷奶前突然增加食物改變食物成分,因不能適應而產生消化紊亂髮生腹瀉。

  預防:1、4個月以上寶寶,可從少量米粉開始,逐漸新增輔食,從2勺開始,直到寶寶腸胃適應,大便正常,才可逐漸加量。

  2、新增的輔食品種一種一種加,適應一種後,再加另外一種。

  3、肉食類食物不可一次食用過多,以免造成嬰幼兒胃腸道負擔過重,以致食物在胃腸內消化吸收障礙而出現腹瀉。

  護理”腹瀉時暫時停止輔食新增,腹瀉好轉後再逐漸新增。

  看護人要了解寶寶的食用量,不可一次性喂寶寶太多食物,尤其是肉食。

  3:秋季腹瀉

  寶寶秋季發生的腹瀉,一般為輪狀病毒引起,每年10月份到次年2月份是輪狀病毒腹瀉發病高峰。輪狀病毒在乾燥、寒冷季節容易爆發。由於6個月-2歲的嬰幼兒區域性免疫力和腸道消化系統發育未完全成熟,容易感染輪狀病毒而發生腹瀉。

  預防

  1、不要帶寶寶到人多的公共場所去,避免接觸患腹瀉的孩子。

  2、寶寶使用的玩具、能夠觸控到的傢俱,都要勤用清水沖洗;吃東西前一定要洗手。

  3、喂寶寶吃奶或吃飯前,一定要用肥皂及流動的水洗手。

  4、冷熱要適度,預防感冒,使寶寶能夠抵禦輪狀病毒的侵襲。

  5、不要讓寶寶接觸有感染病毒可能的東西。

  6、口服輪狀病毒疫苗。

  護理

  1、最重要的是保證液體的攝入,如果寶寶沒有嘔吐,爸媽要耐心地頻頻喂口服補液,就象靜脈點滴那樣,一點一點地喂。只要把住脫水這一關,寶寶病情就不會加重。

  2、治療秋季腹瀉,抗菌素是無效的,相反,還可能造成小兒腸道正常菌群失調,加重腹瀉症狀。

  3.可繼續進食和母乳餵養,6個月以內人工餵養的寶寶用米湯稀釋牛乳,2-3天后改為正常飲食;6個月以上寶寶可食用粥、麵條或軟飯,加些蔬菜,還可以吃新鮮水果、果汁以補充鉀。總之要鼓勵進食,喂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食物,直至腹瀉停止後2周。

  4、處於輔食新增期的寶寶,可暫時停部分輔食,如肉、蛋等,待腹瀉減輕再開始食用。停輔食時間不要超過3天。保證寶寶所需熱量和營養同樣重要。

  5、體溫超過38℃,使用退熱藥,要按藥物的說明書服用,注意服用量及時間間隔。

  輪狀病毒腹瀉是自限性的,病程一般5-10天,多數患兒如果護理得當,愈後不會有問題。如果不伴有嘔吐等嚴重症狀,在家治療也可以。

  4:腹部受涼

  有些寶寶睡覺時,會踢被子,或者白天玩鬧時,腹部露在外面,這樣就很容易使腹部受涼。一旦腹部著涼,就會使腸管平滑肌受刺激,收縮加強,腸道蠕動也隨之加快,正在進行著消化和吸收的食物在腸內通過加快,這不僅影響營養物質在體內的消化和吸收,還可造成排便次數的增多,且大便常呈稀爛狀,因而出現了腹瀉。

  預防

  1、不要給寶寶穿“露臍裝”,內衣不可過小,最好上衣能塞入褲子內,保證肚子不會受涼。

  2、平時讓寶寶穿著睡衣入睡。

  3、半夜醒來時看看寶寶是否蓋好被子。

  護理:保持腹部溫暖,可多穿一件衣服,或用熱水袋壓在腹部。

  預防寶寶腹瀉的方法

  1.注意飲食衛生:寶媽們一定要注意食物和飲水衛生。要保證食物新鮮、清潔有充分的營養。還要培養寶寶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不乾淨的東西不吃,吃東西前後洗手。食具的消毒也非常重要。寶寶的玩具或能夠用手觸控到的地方都應保持清潔。衣被應勤洗勤換。

  2.增強寶寶的抵抗力:適當的戶外活動既可以鍛鍊身體又增加了寶寶適應外界環境變化的能力。

  3.預防感冒:注意氣候變化,及時添減衣被,避免受暑或著涼,同時預防病毒感染,預防感冒,使寶寶能夠抵禦輪狀病毒的侵襲。

  4.避免濫用抗生素:長期濫用抗生素,可引起腸道菌群失調而導致腸炎。

  5.強調母乳餵養:母乳不僅溫度適宜,營養全面,還含有免疫球蛋白等抗病成分,有利於預防輪轉病毒的感染。

  6.避免交叉感染:在輪狀病毒腸炎的高發期,儘量少帶寶寶到人多的地方,避免接觸傳染。注意空氣的流通,保持室內的清新,通風透氣是減少及消滅致病菌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