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健康養生飲食常識

  中醫認為,秋季進補宜“容平”,冬季進補宜“封藏”,這是秋冬進補的基本原則。宜食富含尼克酸較多的食物,如瘦肉、雞蛋、豆類、花生及小白菜、油菜、莧菜等綠葉菜。下面小編給大家詳細講解相關知識吧。

  冬季健康養生飲食知識大全

  1、冬季進補宜遵循的基本原則

  炎夏過後,便是金秋。人體經過暑熱的消耗後,漸漸趨於生理平衡,準備入冬的營養儲存。其主要措施之一就是進補。冬季進補有利於改變病人的虛弱狀態,增強人體健康。用現代醫學語言來講,稱之為“健康投資”。

  中醫認為,秋季進補宜“容平”,冬季進補宜“封藏”,這是秋冬進補的基本原則。

  一般來說,體虛的人冬季才需要進補。中醫將虛證又分為氣虛、血虛、陽虛、陰虛等型別。氣虛者補氣,血虛者補血,陰虛者補陰,陽虛者補陽,氣血兩虛者氣血雙補,陰陽兩虛者陰陽雙補。

  中醫認為,氣虛者主要表現為頭暈目眩、少氣懶言、疲倦乏力、盜汗,活動時諸症加劇。因此,在冬季進補時必須遵循“封藏”的基本原則,可選用黃芪、黨蔘、白朮、大棗等,中成藥可選用補中益氣丸等。

  中醫認為,血虛者主要表現為面色蒼白或萎黃、脣色淡白、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手足發麻,婦女行經量少、延期甚或經閉等。在冬季進補時,應選用當歸、熟地、阿膠等,中成藥可服當歸膠、歸脾丸等。

  中醫認為,陽虛者除了有氣虛的表現外,還有畏寒肢冷、尿清便溏、白帶清稀、陽痿早洩等症狀。在冬季進補時,可選用巴戟、肉桂、冬蟲夏草等,中成藥可服金匾腎氣丸等,食補可用狗肉、羊肉等。

  中醫認為,陰虛者除了有血虛的症狀外,尚有午後潮熱、手足心熱、顴紅盜汗、男子遺精、女子經量少等症狀。在冬季進補時,可選用天冬、沙蔘、生地、枸杞等,中成藥可服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等,食物中的銀耳、山藥也有補陰的功效。

  在選用補藥及食物時,還需注意補藥的效力,有峻補和緩補之分。峻補類藥物如人蔘、鹿茸等,應禁用或慎用,必須使用時也應遵照醫囑並嚴格控制劑量。

  2、冬季健康飲食宜首選哪些食物

  到了冬季,人們普遍感到口、鼻、面板等部位有些乾燥。中醫認為,肺與季節的關係十分密切。因此,宜多食用具有潤肺生津作用的食品。

  據現代營養學家們的介紹,適合冬季食用的食品:暖性的肉食有狗肉、牛肉、雞肉、龜肉、羊肉、蝦肉等;蔬菜有黃豆、蠶豆、胡蘿蔔、蔥、蒜、韭菜、芥菜、油菜、香菜等;水果有栗子、杏脯、橘子、柚子等;還有紅糖、糯米、羊乳、松子等。

  那麼,冬季健康飲食宜首選哪些食物呢?

  第一,藕。生藕能清熱、生津、止渴,熟藕能健脾、開胃、益血。故有“暑大宜生藕、秋涼宜熟藕,生食宜鮮嫩、熟食宜壯老”的說法。

  第二,黃鱔。秋冬食鱔,不但補益力強,而且對血糖還有一定的調節作用。在冬季飲食中,如燒鱔段、清燉鱔段、炒鱔絲、黃鱔粥等,均為保健美食。

  第三,栗子。栗子具有健脾養胃、補腎強骨的作用,還有補胃之王的美譽。

  第四,紅棗。紅棗具有滋陰潤燥、益肺補氣的功效,如與銀耳、百合、山藥共同燉食,效果更好。

  第五,雞湯,冬天是支氣管炎的高發季節,其預防辦法之一是喝雞湯,尤其有益於兒童。據分析,母雞脂肪具有增強支氣管黏膜分泌和化痰的作用。此外,雞肉中有一種特殊的物質,可以增強嚥部血液迴圈和鼻腔黏膜分泌,對保持呼吸道通暢、清除呼吸道病毒、緩解感冒鼻塞及治療咽乾、咳嗽等病症大有裨益。

  第六,動物內臟。動物的肝、腎、心等內臟所含的維生素B2很多。冬末春初,由於氣候乾燥,不少人嘴脣乾裂,易患口角炎,這是因為缺乏維生素B2所致。

  第七,海帶。海帶含碘多,碘有助於甲狀腺激素的合成,而甲狀腺激素有產熱效應。所以,冬末春初,適量食用海帶,具有較好的禦寒作用。

  3、冬季宜食羊肉

  羊肉營養豐富,性味甘熱,據食品成分分析,每100克羊肉含優質蛋白質11。1%,脂肪28。8%,是豬肉的一半;每100克羊肉含熱量306千卡,比牛肉多近1倍。且含無機鹽類、磷、鐵、鉀及維生素A、B族維生素等。具有暖中祛寒、溫補氣血、開胃健力、益胃氣、補陰衰、壯陽腎、增精血的功效,還可通乳治帶,有益於產婦。

  羊肉在冬季食用對身體更為有益。因為,羊肉所含的熱量比牛肉還高,冬天吃羊肉可促進血液迴圈,可改善因陽氣不足而導致的手足不溫、畏寒怕冷等症狀。羊肉中鐵、磷等物質的含量比其他肉類高,適於各類貧血者食用。婦女、老年人氣血不足、身體瘦弱、病後體虛等,冬季不妨多吃羊肉,可養氣血、補元陽、益腎氣、療虛弱、安心神、健脾胃、禦寒氣、健體魄。

  羊肉是冬季的理想食品。我國北方地區甚至一年四季都喜食羊肉,故大菜、小菜、火鍋、比比皆是。而我國南方的廣東、海南、廣西、港澳地區等,羊肉的烹製多在冬季才稍流行,用作禦寒暖胃菜餚。

  因為山羊各部位肉質成分不同,所以,冬季製作羊肉美食也應有所區別。例如,羊腿肉厚骨粗,燉食最適宜,以淮杞、蟲草同燉,可為滋補湯品。羊脯皮薄肉韌,紅燒最為理想,配以豆豉、蒜子、陳皮、薑片、生蒜等一同紅燒,香鮮味濃。同時,也可以烹製羊扒,以薑汁醃過,煎熟後調味,以鐵板上桌,熱氣騰騰,脂香四逸,別具一格。山羊頭蹄,皮軟肉滑,可以制燉品及湯類。羊肉以熱食為佳,涼了會有一層羊油凝結。

  北風呼呼,手腳冰冷,享用一盅淮杞燉羊肉湯,則祛寒生暖,補氣旺血,保你手腳暖和,增強抗寒能力。

  4、冬季護膚宜食用哪些食物

  第一,宜食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韭菜、油菜、菠菜、甘薯、蘿蔔、南瓜及動物肝臟、蝦、蛋黃等。這些食物可以潤澤面板,防止乾澀、粗糙和出現皺紋。

  第二,宜食富含B族維生素的食物。常見的富含B族維生素的食物有動物肝腎、花生、糙米、麥麩、豆類等,這些食物可平展皺紋,防止脂溢性皮炎、酒渣鼻等面板病的發生。

  第三,宜食富含尼克酸較多的食物,如瘦肉、雞蛋、豆類、花生及小白菜、油菜、莧菜等綠葉菜。在日常飲食中,保證尼克酸供應充

  足,可以預防癩皮病。

  第四,宜食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棗、山楂、橘子、橙子等。在飲食中,保證維生素C的供應充足,可有效防止皮膚髮生出血性紫癜。

  第五,宜食動物脂肪。適量吃些動物脂肪,既有利於供給人體熱能,也可使面板保持正常光澤和富有彈性。

  5、冬季進補宜先清腸

  北風呼嘯,氣溫驟降,冬季來臨。我國素有冬至進補的習慣。這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就像種莊稼冬天施足基肥,開春定能禾肥苗壯的道理一樣。而人體冬令進補,確有強身健體防病治病的作用。

  但是,冬季進補需要注意的是:必須從實際出發,根據個人胃腸功能具體情況而定,進補才能收到效果。

  這是因為,有的人便祕,內火重,往往幾天或一週才排便一次,大便乾硬、難排、胃納差,以往一到冬至就進補,結果,服後總感胸悶、心慌、血壓升高、胃口差。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改為先清腸。進補前半個月,每天服一次金谷纖維王,讓大便暢通,能每天輕鬆排便,再服補品。這樣進補,可使上述症狀消失,胃口開啟。一個冬天下來,臉色紅潤、不怕冷、睡眠好。所以,冬季進補宜先清腸。

  6、冬季宜食魚鰾

  魚鰾,俗名魚泡,主要成分為高階膠原蛋白、黏多糖,並含有多種維生素及鈣、鋅、鐵、硒等微量元素。

  中醫認為,魚鰾味甘性平,養血止血,補腎固精。用魚鰾配合中藥可治療消化性潰瘍、肺結核、風溼性心臟病、再生障礙性貧血及脈管炎等疾病。魚鰾還能增強胃腸道的消化吸收功能,提高食慾,利於防治食慾不振、厭食、消化不良、腹脹、便祕等疾病。此外,魚鰾還能增強肌肉的韌性和彈力,增強體力,消除疲勞,滋潤面板,使面板細膩光滑。魚鰾能加強腦與神經及內分泌功能,促進生長髮育,維持腺體正常分泌,並可防治智力減退、神經傳導滯緩、小兒發育不良、產婦乳汁分泌不足、老年健忘失眠等。

  由於魚鰾含有大量膠汁,又具有活血、止血、補血、禦寒、祛溼等功能,所以能提高人的機體免疫力。

  7、冬季養生宜選擇菌類食品

  冬季,在蔬菜缺乏、綠葉菜少的情況下,菌類成為人們養生的首選保健食品。

  第一,蘑菇。中醫認為,蘑菇性平味甘,具有補脾益氣、潤燥化痰、健胃平肝等作用。從蘑菇中提取的多糖類物質,對白細胞減少症、傳染性肝炎有療效;蘑菇的培養液可降低血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及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蘑菇營養豐富,富含優質蛋白、維生素A、B族維生素、維生素E、維生素C及微量元素,是一種低脂、低糖、低鹽、低熱量、高蛋白的食物。蘑菇還富含能提高抗病能力、增加血色素、明顯提高智力的賴氨酸,是冬季老少皆宜的食物,特別是小孩常吃蘑菇益智健腦。

  第二,香菇。中醫認為,香菇性平味甘,具有補氣健脾、和胃益腎等作用。日本學者發現,香菇所含的多糖能降解癌毒素從而減小癌毒素對免疫系統的影響。香菇中含有的葡萄糖苷酶,可加強機體抗癌作用。香菇的營養價值很高,據測定,它含有30多種酶和18種氨基酸,並含有一種一般蔬菜所缺乏的麥角固醇等,被譽為“蘑菇皇后”。因此,它成為冬季家庭食用火鍋的佳品。

  第三,黑木耳。黑木耳營養豐富,滋味鮮美,是冬季家庭烹飪的常用佳品。黑木耳的醫療作用很早就被我國人民所認識。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指出“木耳生於朽木之上,味甘平,可輕身強志。”中醫認為,黑木耳有清肺益氣、活血、益胃、潤燥、滋補強身的功效,主治痔瘡出血、血痢、便血、崩中漏下等病症。現代醫學證明,黑木耳能減少血液凝塊,軟化血管,防治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黑木耳中所含的植物膠質,還是有益於人體的天然滋補劑。

  第四,銀耳。中醫認為,銀耳性平味甘,具有潤肺化痰、養陰生津等作用。銀耳中的抗癌多糖對多種腫瘤有抑制作用。銀耳糖漿能顯著增強巨噬細胞的功能,對射線損傷有保護作用。冬季經常食用銀耳,對神經衰弱、失眠、心悸、身體虛弱、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等,調養效果極佳。

  8、冬季宜合理食用蔬菜

  第一,合理搭配選用。冬季,除了大白菜和蘿蔔外,可選食胡蘿蔔、雪裡紅、芹菜及青菜等。在這裡要特別提到的是土豆。不起眼的土豆也含有相當豐富的維生素和無機鹽,每天若食用300克土豆,即可供給人體一天需要量10倍以上的維生素C和3~4倍的維生素B1。土豆還含大量的維生素E、葉酸和鐵、鋅、銅、鉀,營養相當全面。

  豆類本不含維生素C,但經發芽成豆芽菜後,就會發生奇蹟般的變化。如黃豆發芽後,維生素C每100克可高達30毫克以上***一般在16毫克左右***,且胡蘿蔔素可增加2倍多,維生素B2增加2~4倍。在綠葉菜不足的冬季,用各種豆芽菜來彌補維生素C的不足,是最方便經濟的辦法。

  第二,合理加工烹調。冬季,為了儲存蔬菜中的維生素,蔬菜要先洗後切,切後即炒。急炒白菜,維生素C的損失率只有0.7%,連炒帶煮損失率高達76%。浸泡時間越長,維生素的損失越多。烹調蔬菜要用急火快炒。敞開鍋炒菜,維生素C同空氣接觸後也容易被破壞,因此宜加鍋蓋。做菜湯時,水沸再放菜,可減少維生素C的損失。另外,蔬菜要現炒現吃,回鍋加熱會損失更多的維生素。

  第三,科學儲存。冬季,儲存蔬菜要掌握適當溫度,受冷會凍壞,受熱易萎縮,均會影響維生素的含量。一般蔬菜存放在室溫20℃以上環境中,比在6℃~8℃環境中維生素C的分解速度要快2~4倍,菠菜在室溫16℃~25℃時,3天后維生素C及B族維生素損失85%以上;胡蘿蔔素損失25%左右,在0℃~3℃條件下則損失甚微。所以,蔬菜應儲存在陰涼通風、溫度較低的地方。

  9、冬季食用大白菜宜科學烹飪

  多少年來,大白菜一直是我國北方百姓冬季生活中的主要蔬菜,被人們稱為“當家菜”。如今,一到冬季就全民動手大量儲存大白菜的景象,已被商場內琳琅滿目的應時鮮菜所取代。不過,在雞、魚、肉、蛋的膳食中,科學搭配,經常食用大白菜,也會使人頓感清香爽口,利胃保腸,對促進人體健康極為有利。

  大白菜營養豐富,除了含有維生素C、鈣、磷、鐵以外,還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質、脂肪、糖和維生素B2。經常食用大白菜,對預防老年性動脈硬化和心血管疾病大有好處。大白菜中的維生素C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但是,營養學家們指出,冬季食用大白菜,讓人體充分吸收利用這些營養素,烹飪大白菜的方法最為關鍵。

  第一,宜先洗後切。一般蔬菜在烹飪之前都是先洗後切,以保證營養成分不被丟失,烹飪大白菜時也是這樣。由於大白菜裡的維生素C等營養成分都易溶於水,若切後再洗的話,這些營養成分就容易損失。

  第二,烹調宜加醋。在烹飪大白菜時,適當放點醋,無論從味道,還是從保護營養成分來講,都是必要的。醋可以使大白菜中的鈣、磷、鐵元素分解出來,從而有利於人體吸收。醋還可使大白菜中的蛋白質凝固,不致外溢而損失。

  第三,宜用開水焯。平時人們做大白菜,有時用熱水燙,有時不燙。研究者發現,烹飪大白菜時,用開水焯一下,對保護其中的維生素C很有好處。如果是用熱水燙,最好是用開水。因為,大白菜通過加熱,可產生一種氧化酶,它對維生素C有很強的破壞作用。這種氧化酶在溫度65℃時活動力最強,而在85℃時就被破壞了。所以,用熱水燙大白菜,一定要用沸水,不能用溫水,只有這樣才能保護大白菜中的維生素C不被破壞。大白菜中的維生素C是相對穩定的,但是,熬白菜也不要時間過長,醋可以晚些放。

  10、冬季宜喝哪些粥

  第一,宜喝二乳粥。鮮牛奶250克,鮮羊奶120克,粳米90克,白糖適量,水煮成粥。二乳粥具有補虛損、潤五臟的作用。適用於體質衰弱、氣血虧損、病後虛羸、便祕等病症。

  第二,宜喝雞汁粥。母雞1只,粳米100克,精鹽少許,水煮成粥。雞汁粥具有滋補氣血、安養五臟的作用。適用於虛勞諸證、精血虧損、腎氣不定、產婦營養不足等病症。

  第三,宜喝核桃粥。核桃仁30克,大米適量,水煮成粥。核桃粥具有補益身體的作用。適用於老年人、小孩體弱者。

  第四,宜喝栗子粥。粳米250克,栗子50克,水煮成粥。栗子粥具有養胃補腎、壯腰膝、強筋骨的作用。適宜於腎虛腰痠、腿足無力以及中老年多尿者服食。

  第五,宜喝芍藥知母紅糖粥。芍藥、桂心、防風各10克,知母、麻黃各6克,制附子8克,甘草3克,粳米150克,紅糖適量,水煮成粥。芍藥知母紅糖粥具有祛風除溼、止痛的作用。適用於四肢關節疼痛、腳腫、頭暈短氣等病症。

  11、冬季寒冷宜喝哪些清潤湯

  第一,宜喝羊肉湯。中醫著名方劑“當歸生薑羊肉湯”,即藥肉同煮,吃肉喝湯,具有溫陽補血、活血祛寒的功效。對防治氣血虛弱、營養不良、四肢厥冷、腰膝痠軟、產後腹痛、老年體弱等有一定的作用。羊肉加魚肚和黃芪一同燉湯喝,具有溫補陽氣、強骨健脾、增強

  抵抗力的作用。

  第二,宜喝骨頭湯。冬季,常喝些骨頭湯,可以補充機體所需的骨膠原、鈣、磷脂等,增強骨髓的造血能力,加強抵抗力。同時,還能促進傷者***特別是骨折患者***的康復,減緩衰老過程。

  第三,宜喝雞湯。尤其是母雞湯中的特殊營養成分,可以加快咽喉及支氣管黏膜的血液迴圈,增加黏膜分泌,及時消除呼吸道黏膜上的細菌和病毒。對治療咳嗽、感冒、哮喘等疾病有較好的效果,特別是對老、弱、病者過冬很有利。

  第四,宜喝鮮魚湯。魚湯中含有大量的具有抗炎作用的特殊脂肪酸,可預防和抑制呼吸道炎症,防止哮喘發作,尤其對冬季兒童和老年哮喘的防治效果更佳。據報道,每週喝兩次以上魚湯,可使上呼吸道感染及由此引起的哮喘發作的危險性降低。

  第五,宜喝蘿蔔湯。冬季常喝蘿蔔湯,有益於機體正常運轉。蘿蔔含有的木質素能進一步提高機體巨噬細胞的活力,從而吞噬癌細胞和細菌、病毒等,具有抗感冒、抗癌、抗感染等功效。同時,蘿蔔也是一種美白潤膚佳品,常吃蘿蔔能使體內的黑色素、黃色素減少,從而使面板白淨晶瑩、潤滑剔透。

  12、冬季食用烤魚、烤肉宜配蘿蔔

  現代營養學家們倡導,在冬季飲食中,食用魚、烤肉等燒烤食物宜配蘿蔔。

  因為,魚肉烤制時的溫度過高,如果超高400℃,蛋白質燒焦後,會產生苯並芘和仲胺,而仲胺到胃內和亞硝酸鹽相遇,在胃酸的作用下可生成亞硝胺。現代醫學研究已認定,苯並芘和亞硝胺都是強致癌物質。專家們通過大量的病理調查和動物試驗已經得到證實,一次食入的量太多或經常食用,往往會引起癌症。

  冬季時令蔬菜——蘿蔔,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蔬菜。其營養豐富,所含的維生素C比梨和蘋果高8~10倍,並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無機鹽、維生素B1、維生素B2、鈣、磷、鐵以及澱粉酶、氧化酶等。蘿蔔還含有芥子油,它和蘿蔔中的酶一起有促進胃腸蠕動、增進食慾、幫助消化的作用。

  醫學研究認為,豐富的維生素C在胃內具有阻斷亞硝酸鹽和仲胺結合的作用,從而可減少亞硝胺的產生,因此能夠起到防癌的作用。

  另外,蘿蔔中含有多種酶,能完全消除致癌物質亞硝胺使細胞發生突變的作用。蘿蔔中還含有一種木質素,能夠進一步提高巨噬細胞的活力,可以把癌變細胞吞噬掉。

  由於在烤魚、烤肉中所含的致癌物質可以被蘿蔔中的維生素C和酶等物質破壞而失去致癌作用,因此,在吃烤魚、烤肉等食物時配吃一些蘿蔔,不僅能幫助消化,而且能防癌、治癌,真是一舉兩得。

  13、冬季吃狗肉宜講究衛生

  狗肉味道鮮美,內含豐富的蛋白質、脂肪、肌肽、肌酸和鉀、氯、鈉、鐵、鈣、磷等微量元素、嘌呤類物質。寒冬時節,它是餐桌上的美味佳餚。人們常食些狗肉,以補脾胃,強筋骨,益血脈。但是,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吃狗肉宜講究衛生。否則,往往會引出人們消化、呼吸、迴圈系統的多種疾患,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

  14、隆冬宜食臘鴨

  俗話說:“臘鴨飯面焗,香氣傳三屋。”隆冬季節,臘鴨營養豐富,食療價值高,極受人們的歡迎。所以,隆冬宜食臘鴨。

  臘鴨全身是寶,可烹製各種質高美饌。如油鴨鵪鶉鬆,以臘鴨去骨,取淨瘦部分,剁粒,鵪鶉起肉剁爛,配以肉、叉燒、冬菇、冬筍、韭黃等粒共炒即成。亦可用生菜包起上席,其味清鮮甜美。還有玉簪蝦球、玉簪雞翅,以蝦球、去骨雞翅、臘鴨肉改成條形和菜穿上,則成色、香、味、形俱佳的熱葷菜式,別具一格。有的名廚以臘鴨代替雲腿,選用清遠雞肉,靚北菇,以麒麟排列,扣熟成“生扣鴛鴦雞”,效果頗佳。臘鴨的頭、頸和骨是民間煲湯、煲粥的佳品。以西洋菜或菜乾煲湯,味香,湯濃,清熱,去骨火,還具有食療價值。

  15、冬季食用冬筍宜科學搭配

  寒冬時節,被譽為“山珍”的冬筍成為人們餐桌上的“上賓”。冬筍是筍中“皇后”,相對於春筍而言,其肉質更為細嫩、鮮美,營養更加豐富。因此,冬季宜常食筍。其食用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宜科學搭配。例如:

  第一,冬筍枸杞肉絲。配料:冬筍250克,枸杞子30克,豬肉250克,生薑、蔥、素油、食鹽、味精、料酒、白糖各適量。製作方法:①將枸杞子清洗乾淨,去雜質、果柄、泥沙;冬筍洗淨,切成1釐米長的細絲;豬肉洗淨,切成絲;生薑、蔥洗淨,切成細絲,備用。②將豬肉用溼豆粉抓勻,掛上豆粉漿,備用。③將鍋置武火上燒熱,

  加入素油,燒六成熟時,加入生薑、蔥煸香,隨即下入豬肉、炒變色,下入冬筍、食鹽、味精、料酒、白糖、枸杞子,炒勻即成。具有補肝腎、明眼目、化痰的作用。適用於視物不清、咳嗽、痰多、面黃肌瘦、面板不潤等病症。

  第二,冬筍雪花雞湯。配料:黨蔘15克,雪蓮花10克,人蔘6克,薏苡仁30克,冬筍50克,雞肉200克,生薑、蔥、料酒、食鹽、味精、胡椒粉各適量。製作方法:①將黨蔘、雪蓮花、薏苡仁分別按量配齊,前三味中藥洗淨後,黨蔘、雪蓮花切成1釐米長的節,人蔘切薄片,用紗布袋裝好,紮緊口;薏苡仁用清水淘洗乾淨;筍洗淨,切成4釐米長的節,備用。②將雞肉洗淨,去毛及內臟,放入燉鍋內,加入藥包、冬筍、生薑、蔥、料酒,再加清水適量,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燉煮50分鐘,加入食鹽、味精、胡椒粉攪勻即成。具有祛溼壯陽、補中益氣、舒鬱化痰的作用。適用於腰痠腿軟、體弱乏力、風溼性關節炎、陽痿、婦女月經不調、心悶有痰等病症。

  16、冬季宜吃哪些水果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冬季,帶有保健醫療性質的水果要數梨和甘蔗了。

  第一,梨。梨又名快果、果宗、玉乳,主要含碳水化合物、無機鹽等營養成分。中醫認為,梨性味甘、微酸、涼,具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的作用,適宜於秋冬季節發熱的病人食用,尤其對肺熱咳嗽、小兒風熱、咽乾喉痛、大便燥結等病症更為適宜。另外,梨還有保肝和幫助消化的作用。所以,對於肝炎、肝硬化患者來說,梨作為醫療食品經常食用很有好處。

  第二,甘蔗。甘蔗又名幹蔗、竿蔗、糖梗,主要含糖分、無機鹽、胡蘿蔔素等營養成分。甘蔗性味甘、寒,具有滋補清熱的作用,對於低血糖、大便乾結、小便不利、反胃嘔吐、虛熱咳嗽和高熱煩渴等病症有一定的療效。

  17、冬季養生宜多食用紅棗

  冬季多食用紅棗,可以彌補人體維生素的不足。研究表明,紅棗中維生素A、維生素C和維生素D的含量大大高於蔬菜和水果。尤其是含有生物類黃酮物質,能保護維生素C不受破壞。因此,人們把紅棗譽為“天然的維生素丸”,是人體抗衰老的補品。

  中醫認為,紅棗具有益氣養血、健脾益智的功效。民間有“一天

  吃三棗,終身不顯老”之說。紅棗味甘性平,能調百味。紅棗既能滋補養血,又能健脾益氣,抗疲勞、養神經,還有保肝臟、抗腫瘤、增強機體免疫力的功能,特別是對於貧血虛寒、腸胃病等病的防治十分有效,長期服用可使人延年益壽。

  特別是晒乾的紅棗,其藥用價值更高。醫書上記載的民間流傳的紅棗食療驗方不勝列舉。如產後貧血、大病後虛弱,用紅棗煮雞湯補之;多汗、自汗,用黃芪25克、大棗10枚,水煎服;治咳嗽,用杏仁、大棗各適量煎服;治脾胃溼寒、納呆洩瀉,用白朮10克、紅棗20枚、乾薑10克、雞內金10克四味煎服。長期食用紅棗,還可補血養顏。民諺曰:“天天吃大棗,長長不見老。”

  18、冬季宜常吃松子

  松樹是長壽樹種之一,常與柏樹一起被人們作為長壽的象徵。松子是松樹的種子,也是冬季人們養生保健的佳品之一。

  中醫認為,松子性味溫甘,具有補虛養陰、潤肺生津、滑腸通便的功效,是一種滋補強壯的良藥。據古代醫書記載,常食松子的老弱者能鶴髮童顏,潤膚美容,延年益壽。

  松子營養豐富,食用價值高。現代科學研究表明,每100克松子富含蛋白質1?67克,碳水化合物9?8克,脂肪63?5克,還含有鐵、磷、鈣等礦物質及豐富的揮發油。松子所含脂肪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要成分,這種脂肪酸能促進膽固醇代謝,消除動脈血管壁上的沉積物和面板上的老年斑。

  19、冬季保健宜多飲紅茶

  冬季是萬物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秋去冬來,氣溫驟降,寒氣逼人,人體生理機能減退,陽氣漸弱,對能量與營養要求較高。具體地說,在農曆的十、十一、十二月三個月裡,養生之道貴於禦寒保暖,提高抗病能力。紅茶是冬季最佳飲品之一。因此,冬季適宜喝祁紅、閩紅、川紅、粵紅等紅茶。中醫認為,紅茶性味甘溫,含有較多蛋白質,可以補益身體,養蓄陽氣,生熱暖腹,增強人體對寒冷的抗禦能力。

  此外,冬季人們的食慾增強,進食油膩食品增多,常喝紅茶可去油膩、開胃口、助養生,使人體更好地順應自然環境的變化。

  20、冬季老年人宜重視飲食調理

  中醫素有“虛則補之”,“寒則溫之”,“藥補不如食補”之說。因此,老年人要重視飲食調理,在冬季的日常膳食中注意溫補腎陽。一是多吃些瘦肉、禽蛋、魚類、豆類等含有優質蛋白質的食物;二是多食用牛、羊、狗肉等溫熱性食物;三是要注意多喝熱湯,以滋潤臟腑,增進食慾,驅寒保暖。

  21、冬季高血壓病人飲食宜遵循什麼原則

  冬季,高血壓病人飲食宜遵循的原則是:以選擇低鹽、低膽固醇及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高的食物為宜。應當多吃一些產熱量高和營養豐富的食物,如瘦肉、雞、魚、乳類及豆製品,少吃油膩食物,保持大便正常暢通。

  研究表明,歐、美、日本近十多年中風發病率及死亡率均有明顯下降的原因是多數人吃蔬菜、水果比以前增多了。還發現日本本土的日本人與住在夏威夷的日本人高血壓的發病率相同,但在日本本土的日本人中風發病率要比住在夏威夷的日本人高3倍。研究認為,夏威夷的日本人吃動物蛋白比日本本土的日本人多,這表明動物蛋白質有減少中風發病的食療效果。

  22、“老慢支”患者過冬宜科學調攝飲食

  在冬季生活中,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簡稱“老慢支”***患者視過冬如過關。因此,專家們指出,“老慢支”患者過冬宜科學調攝飲食。

  在冬季飲食方面,宜科學調攝飲食,堅持以健脾開胃為主,清淡、溫軟為宜的原則,要注意攝入高蛋白、高維生素食物。因為“老慢支”患者身體比較虛弱,所以平時應多食牛奶、雞蛋、瘦肉、魚、豆製品等營養食品。同時還可以適當吃些羊肉、狗肉、牛肉等,以起到溫補作用。

  此外,還要選用具有健脾、補腎、益肺、理氣、止咳、祛痰作用的食物,如梨、橘子、大棗、百合、蓮子、白朮、銀耳、核桃、蜂蜜及豬、牛、羊肺等。這些食物既能強身,又有助於症狀的緩解,可作為“老慢支”患者的自療方,有利於促進身體康復。

  23、冬季冠心病患者宜合理安排飲食

  現代養生學家們倡導,冬季冠心病患者宜合理安排飲食,有利地促進身體的康復。

  對於冠心病患者來說,冬季合理地安排膳食,是預防冠心病急性

  發作的基礎。科學飲食宜講究“紅、黃、綠、白、黑”,其科學養生道理在於:

  第一,紅。指紅葡萄酒。每日飲少量紅葡萄酒***50~100毫升***,有助於預防冠心病,但不能過量。

  第二,黃。指黃色蔬菜。如胡蘿蔔、甘薯、西紅柿等,富含胡蘿蔔素,能減輕動脈硬化。

  第三,綠。指綠葉蔬菜。如菠菜等,富含豐富的維生素C,有助於預防中風。

  第四,白。指燕麥粉、燕麥片。每日食用50克,能有效降低血甘油三酯、膽固醇。

  第五,黑。指黑木耳。每日食用5~10克,對降低血黏度、血膽固醇有良好效果。

  24、冬季避免發胖宜控制和平衡飲食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避免冬季發胖,關鍵是控制和平衡飲食。近年來,醫學研究表明,人體內的胰島素在早晨含量處於最低值,到了傍晚則上升到最高值。胰島素能促進脂肪在人體內大量堆積。因此,肥胖者更要注意膳食平衡,在控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攝入量的同時,可在早晨多吃一些食物,晚餐應嚴格控制進入量,要經得起美味佳餚的誘惑。

  日本東京醫科大學的專家們最近發現,體內脂肪在轉化釋放能量的過程中,需要維生素B1、維生素B6、煙酸等參與,若體內缺乏這些維生素,脂肪不易轉化為能量。所以,為了避免脂肪累積,要多吃些新鮮蔬菜和水果,主食儘可能雜一些、粗一些,以增加維生素的攝入量。

  25、冬季進補貴相宜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冬季是匿藏精氣的時節。由於氣候寒冷,人體對能量與營養的要求較高,而且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相對較強,適當進補不但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而且還可把滋補品中的有效成分儲存在體內,為來年開春乃至全年的健康打下基礎。所以,民間流傳有“今年進補,明年打虎”、“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的俗語。

  冬季進補貴相宜。我國的傳統習慣認為,在時間上,主要指立冬後至立春前這段期間,冬至前後最為適宜。冬季進補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食補,二是藥補。

  “藥補不如食補”,食補在冬季調養中尤為重要。冬季氣溫過低,人體為了保持一定的熱量,必須增加體內糖、脂肪和蛋白質的分解,以產生更多的能量,適應機體的需要。所以,在飲食方面,宜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

  同時,寒冷也影響人體的泌尿系統,排尿增加,隨尿排出的鈉、鉀、鈣等無機鹽也較多。因此,應多吃含鉀、鈉、鈣等無機鹽的食物。一方面可多吃蔬菜,適當增加動物內臟、瘦肉類、魚類、蛋類等食品;另一方面,有條件的還可多吃雞、甲魚、龜、羊肉、桂圓、荔枝、胡桃肉、木耳等食品。這些食品不但味道鮮美,而且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及鈣、磷、鐵等多種營養成分,不僅能補充因冬季寒冷而消耗的熱量,還能益氣養血補虛,對身體虛弱的人尤為適宜。其他還有藥酒、藥粥等,均可根據各自的體質情況選用。

  至於藥補,常用的補益中藥有兩類:一是屬補氣類的,如人蔘、黃芪、黨蔘、白朮等,適用於氣虛不足、面色蒼白、氣短乏力、脾虛洩瀉之人;二是屬養陰補血類的,如生地、阿膠、當歸、枸杞等,適用於面白無華、頭暈心悸、口脣蒼白、血紅蛋白偏低、婦女月經量少之人。鹿茸也是冬令的常用補品,適於平素陽虛怕冷、四肢不適、腰痠多尿或男子陽痿者服用。

  值得指出的是,補藥也不是隨便可用的,當視氣虛、血虛、陽虛、陰虛而分別選用針對性的補益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人蔘具有大補元氣、強心、生津止渴、安神等功能。氣虛病人見有體力衰弱、四肢無力、精神疲倦、心慌氣短,或年老體弱,或工作過度勞累後周身無力,或慢性病引起的頭暈無力等症狀者,均可服用。能夠補益元氣,增加食慾,促使體力恢復。

  又如阿膠具有滋陰養血的作用,對血虛的人尤為適宜。虛啥補啥,各人都應根據自己的體質情況選用,也可去醫院請中醫師確診屬於哪一類虛證,再選擇相應的補藥,使補得其所,補而受益。

  隨著中藥製劑的不斷改進,各種服用方便的滋補藥品紛紛面市,如人蔘蜂王漿、雙寶素、青春寶、中國花粉等,多不勝數。藥補已成為人們所樂用的進補方法。

  冬令進補是根據季節特點而創立的一種調養方法。但是,不是說每個人到了冬天都一定要進補。如年輕體壯無病之人,對寒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就不必進補。

  26、冬令進補宜先作底補

  中醫認為,冬令進補宜先作引補,即底補,就是進補之前打基礎的意思。

  在冬季生活中,芡實常被中醫推崇為冬季底補食物。一般來說,底補宜先選用芡實燉牛肉或芡實燉羊肉、生薑羊肉大棗湯等,效果比較明顯。在此基礎上,用芡實、紅棗、花生仁加紅糖煮濃湯食用,則可以調整脾胃功能。此後,再適當地服食補品,可增加滋補效力。

  27、冬季科學進補宜“三加一”

  專家們主張,冬季科學進補宜“三加一”,即保溫、禦寒、防燥加進補,往往會收到顯著的效果。

  第一,宜保溫。通過飲食營養搭配,以保持體溫,即增加熱能的供給。在冬季飲食中應適當地增加蛋白質的含量。營養學研究表明,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有肉類、蛋類、魚類及豆製品等。優質蛋白質不僅營養價值高,而且易於消化和吸收。肉類則以牛肉、羊肉和兔肉為最好,因為在這些肉中含的動物脂肪較少,有助於促進身體健康。

  第二,宜禦寒。通過飲食,以抵禦寒冷。醫學研究表明,人怕冷與其體內缺乏礦物質有關。因此,在冬季飲食中,除了注意供給熱量外,還應留意礦物質的補充。國人的飲食,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一般來說,一個人只要不偏食,能吃豆、肉、蛋、乳等食物,就可保證對鉀、鈉、鐵等元素的需求。冬季特別怕冷的人可以多補充些根塊和根莖類蔬菜,如胡蘿蔔、藕、萵筍、薯類等,因為這類蔬菜礦物質含量都較高。老年人為防骨質疏鬆,還可適當吃些豆類、花生、牛乳、蝦皮、牡蠣、蛤蜊等含鈣較多的食物。

  第三,宜防燥。通過飲食,以防乾燥。冬季,氣候乾燥,容易出現諸如面板乾燥、皸裂、口角炎、脣炎等病症。因此,在冬季飲食中,補充維生素B2和維生素C是十分必要的。維生素B2在穀物和蔬菜中含量不多,多存在於動物肝、蛋、乳、豆類中;維生素C主要存在於新鮮蔬菜和水果中。

  冬至是開始進補的最好時機。所以把“進補”作為“附加”是因為進補必須以“虛”為前提,合理進補,虛則補之,不虛不補,更不能多補濫補。

  28、冬季宜分類食補

  經過春、夏、秋三季,尤其是夏季體能的大量消耗,在冬季有必要對人體適時調養和補充,為來年開春乃至全年的身體健康打下基礎。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進補有藥補、食補之分。

  補藥,簡言之就是藥。如果進補不對症,過量服用,就避免不了其副作用。而食補與藥補不同,食補本身就是飲食之一,無任何副作用,因而在冬季健康人可以進行食補。食補宜分類,不同年齡、不同體質的人,可根據自身的身體狀況,側重新增相應的食物進行食補或在食物中新增一味滋補中藥,做成藥膳進補。

  第一,預防衰老。可補食蓮子粥、甜豆漿粥、豬腎粥、冰糖燉海蔘、枸杞炒肉絲等等。

  第二,延年益壽。可補食鵪鶉赤豆粥、栗子粥、枸杞粥、紅棗燉兔肉、銀耳炒豬裡脊肉、紅棗桂圓蜂蜜湯等等。

  第三,益智健腦。可補食核桃仁粥、核桃仁黑芝麻粥、芹菜炒豆腐、炒雙菇***水髮香菇和鮮蘑菇***等等。

  第四,美容養顏。可補食銀耳羹、核桃仁粥、大棗粥、蘋果汁、紅棗雞骨湯、紅燒帶魚等等。

  29、冬季宜用哪些食物進補

  第一,補氣虛。宜用栗子、花生、大棗、荔枝、蓮子、菱角、白扁豆、黑木耳、山藥、蜂乳、蜂蜜、粟米、雞肉、鴿肉、海蔘、驢肉、牛肉、泥鰍、鯽魚等食物。

  第二,補血虛。宜用龍眼、葡萄、桑葚、胡蘿蔔、菠菜、黃豆、玉米、豬血、豬皮等食物。

  第三,補陰虛。宜用梨、甘蔗、椰子、松子、銀耳、燕窩、豆腐、豆漿、小麥、燕麥、蕎麥、黑豆、芝麻、鴨肉、兔肉、豬蹄、鱉肉、龜肉、雞蛋等食物。

  第四,補陽虛。宜用核桃、韭菜、羊奶、蝦、羊肉、狗肉等食物。

  30、冬令進補宜用十一種肉食

  第一,羊肉。中醫認為,羊肉性味甘、溫,具有益氣補虛、溫中暖下的作用。

  第二,牛肉。中醫認為,牛肉性味甘、溫,具有安中益氣、補脾胃、壯腰膝的作用。

  第三,鵝肉。中醫認為,鵝肉性味甘、平,具有益氣補虛、和胃止渴的作用。

  第四,鹿肉。中醫認為,鹿肉性味甘、溫,具有補五臟、調血脈、壯陽益精的作用。

  第五,驢肉。中醫認為,驢肉性味甘、平、微酸,具有養血止血、益氣息風、安心神的作用。

  第六,雞肉。中醫認為,雞肉性味甘、溫,具有溫中益氣、補精填髓的作用。

  第七,鴨肉。中醫認為,鴨肉性味甘、鹹、微涼,具有滋陰養胃、利水消腫的作用。

  第八,烏雞肉。中醫認為,烏雞肉性味甘、平,具有養陰退熱的作用。

  第九,鯽魚肉。中醫認為,鯽魚肉性味甘、溫,具有益氣溫中的作用。

  第十,鵪鶉肉。中醫認為,鵪鶉肉性味甘、平,具有補中益氣、強筋骨、祛風溼的作用。

  第十一,野雞肉。中醫認為,野雞肉性味甘、酸、溫,具有補中益氣、滋養肝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