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育兒知識百科

  媽媽自己在照顧孩子的時候可能會遇到很多問題,那麼有哪些媽媽的育兒知識能夠幫助她們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供大家閱覽!

  媽媽育兒知識

  一.小知識,教您提高寶寶抵抗力

  從出生至6個月後,寶寶從母體帶來的抗體逐漸減少。由於寶寶自身的抵抗能力還沒有完全建立,容易出現抵抗力下降的表現,如經常感冒、發燒、腹瀉等,建議媽媽們及早為寶寶提高抵抗力。

  如何幫助寶寶提高抵抗力?

  1.母乳餵養。寶寶出生後純母乳餵養6個月,對提高免疫力非常有利。

  2.撫觸按摩。撫觸按摩可以改善血液迴圈,提高免疫力。

  3.免疫預防接種。

  4.及時補充益生菌。免疫力補充的最佳時期是6個月-3歲。

  5.合理營養補充。避免寶寶挑食厭食等現象。

  6.從小進行三浴的鍛鍊:

  1***空氣浴法:適當溫度下適當逐步減少衣物,減衣時間不宜過長,建 議媽媽們可以從2-3分鐘,延長到5-15分鐘,最長不超過1小時。

  2***水浴法:正常沐浴後用較涼的水***33℃到35℃***沖洗寶寶身體,要 迅速拍幹,避免著涼。

  3***日光浴法:即我們常說的晒太陽。

  二.寶寶新增輔食小知識

  據瞭解,世界衛生組織提倡6個月後給寶寶新增輔食,但每個寶寶的情況有差異,在4-6個月之間,只要寶寶出現以下表現,建議媽媽們可以新增輔食了。

  1.能夠控制頭部,在有支撐的情況下坐直。

  2.逐漸學會有效吞嚥,建議媽媽可以把食物放到下嘴脣,看寶寶會不會把它舔進去。

  3.體重明顯增長,多數增加到出生時候的兩倍左右。

  4.食慾增強,寶寶似乎很餓。

  5.如果寶寶對大人吃的東西感到好奇,建議媽媽適當給寶寶新增輔食。

  推薦輔食新增原則:

  1.先素後葷,逐步適應。建議媽媽們新增輔食可先試一種***如米糊或爛粥***,經1周適應後再新增另一種。

  2.由稀到稠,由淡到濃。如剛開始新增米粉時可衝稀一些,當寶寶習慣後就可以逐步變稠。

  3.新增輔食要遵守由少到多,由細到粗。先單純後混合,先液體後固體,先穀類/水果/蔬菜,後魚/蛋/肉的原則。

  三.寶寶的“鵝口瘡”不可怕

  剛出生不久的寶寶,有些會出現不明原因的哭鬧、拒食。有些媽媽不知道到底怎麼回事?而一部分細心的媽媽會發現寶寶的口腔兩側粘膜上有白色斑點,去醫院檢查才知道,這是“鵝口瘡”。但“鵝口瘡”的發病原理是什麼呢?

  鵝口瘡主要由白色念珠菌感染造成,多見於新生兒。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產道感染、用具不衛生、抗生素副作用、慢性腹瀉、營養不良等,所以提醒媽媽要特別注意寶寶的衛生。

  經過科學驗證表示,早期的鵝口瘡一般是不會影響到寶寶吃奶,只要媽媽採取有效的護理方法,就可以很快緩解。遇到這種情況,媽媽不必過於緊張擔心,合理的措施完全可以有效預防和治療這種症狀。

  1.遵醫囑塗抹藥物。可用2%蘇打水清洗寶寶患處,再用制黴菌素,症狀消失後嚴格按照醫囑延長用藥。

  2.清洗乳房和奶具。在餵奶前用溫開水清潔媽媽乳頭或消毒奶瓶和奶嘴。

  3.口腔清潔。餵奶後喂溫開水以清潔寶寶口腔,避免用紗布擦洗口腔粘膜。

  4.餵奶時間控制。寶寶患鵝口瘡時,媽媽要控制自己的餵奶時間,每次餵食時間都不要超過20分鐘,同時避免使用安撫奶嘴。

  5.補充益生菌,調節菌群平衡。

  遵照以上小注意事項,媽媽面對寶寶出現的“鵝口瘡”再也不用慌張了。

  四.寶寶缺鐵性貧血,爸媽要重視!

  根據《中國0-6歲兒童營養髮展報告》顯示的分析資料表示,2歲以下兒童貧血問題突出,且缺鐵性貧血最為多見。血液是運送營養的載體,如果寶寶長期處於貧血狀態,將對健康產生不可逆轉的影響,提醒爸爸媽媽要重視了!

  缺鐵的寶寶會出現疲倦乏力,食慾不振,煩躁不安,面板,口脣,手掌和手指蒼白等症狀。嚴重時可能會出現低熱,呼吸加快,甚至智力發育遲緩,必要時還須吸氧,輸血。

  媽媽們要在生活中注意觀察寶寶生長變化,一旦出現以上症狀,建議到醫院做血色素檢查,對症治療。

  科學提示,一旦發現缺鐵就應該先從食物當中補充,建議多吃菠菜,蛋黃,黃豆,紅色肉類等含鐵豐富的食物,同時補充維生素C,β胡蘿蔔素,促進鐵吸收。特別強調的是,如果發展到缺鐵性貧血需及時就醫。

  五.寶寶出牙如何護理?

  寶寶大多數4-10個月時萌出牙齒,1歲後仍末萌牙或無出牙跡象,應到醫院查明原因。一般而言,2歲半左右20顆乳牙全部長齊。牙齒數量簡單估算公式:月齡-4***或6***=出牙數。

  出牙期間的家庭護理極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