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走路早晚跟智力有關嗎

  孩子出生後骨骼還發育不完全,所以會站不穩,坐不穩,他們需要在搖籃裡睡著,或者是爸爸媽媽的懷抱裡被抱著。如何讓寶寶輕鬆學走路?那麼就讓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有人說走路早的寶寶更聰明,難道走路和寶寶的智商也有關係嗎?

  寶寶走路的早晚與智商無太大的關聯,寶寶學走的平均月齡是12個月左右,而且每個寶寶都有個體差異,這不僅與他的運動發育有關,也與心理及氣質特點相關,如寶寶膽小、怕摔跤等。所以對於走路稍晚2~3個月的寶寶,不必擔憂。

  腳尖走路

  如果是在寶寶已經全完學會走路,走得很穩的時候出現墊著腳尖走或身體向前傾的現象,就不用過於擔心,可能是因為寶寶調皮或走路的習慣才出現這種現象。如果寶寶墊著腳尖走路出現在獨立走的最開始時,且寶寶總是摔跤,這就不正常,最好帶他去醫院檢查。

  另外寶寶學會走路後還要認真觀察2~3個月,如果他總是摔跤,或是總走不穩,最好及時帶他去足部外科檢查。

  光腳走路

  光腳走路有利於足部汗液的分泌和蒸發,增加肢體的末梢迴圈,對提高身體的抗病和耐寒能力都有好處。而且寶寶光腳走路時,小腳處於完全放鬆的狀態,身體也會感到輕鬆。當寶寶光腳在軟的地面或細沙的地面上玩耍時,對腳有一定的刺激和按摩作用。但一定要注意寶寶活動的地面的安全,天氣冷時可以給寶寶穿雙襪子再活動。

  走路晚

  一般來說,大多數寶寶在週歲前後就能夠獨立行走。不過,由於寶寶的動作發育個體差異很大,個別寶寶也可能延至1歲半才能獨立行走。所以,寶寶1歲5個月還不能獨立行走,並不一定是異常現象。

  走路其實是寶寶的本能,他終究會學會的,所以不要太心急。但是如果寶寶再過1~2個月仍然還不會行走,那最好帶寶寶去醫院檢查一下。

  孩子智商受什麼影響

  人們的智商主要是受父母的遺傳來決定的,如果父母的智商較高,孩子也不會差哪裡,而如果父母的智商低,孩子的智商一般會較低。另外,在孩子後天的培養中,或者是胚胎髮育的過程中,一些飲食上、生活中的習慣也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左右孩子的智商高低。

  例如孕期準媽媽經常吃魚,或者是經常聽音樂,這些活動都可能會促進孩子的智商提高。孩子出生後,父母合理的開發、培養也對孩子的智力起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走路早晚受什麼影響

  孩子走路的早晚與大腦發育沒有直接關係,而與小腦的發育有關。人們的小腦決定身體的平衡能力,也就是手腳協調能力。如果孩子的小腦發育較好,那麼走路的時間就會提前,身體平衡性高,在以後學習舞蹈或是其他運動,較高難度的動作也比較容易完成。而如果小腦發育緩慢,那麼走路的時間也會延遲。

  相對的,智商的高低則是受到大腦發育的影響,因此身體的協調能力,走路早晚與孩子的大腦發育沒有直接關係,所以也就與孩子的智商高低沒有關係,走路的早晚不能決定孩子聰明與否。

  寶寶什麼時候學走路

  第一階段:父母可利用學步用的推車或學步車,協助孩子忘記走路的恐懼感覺學習行走。

  第二階段:父母將玩具丟在地上,讓孩子自己撿起來。

  第三階段:父母可以站在兩頭,讓孩子慢慢從爸爸的這一頭走到媽媽的那一頭。

  第四階段:讓孩子練習爬樓梯,如家中沒有樓梯可利用家中的小椅子,讓孩子一上一下地練習。

  第五階段:可利用木板放置成一邊高、一邊低的斜坡,但傾斜度不要太大,讓孩子從高處走向低處,或由低處走向高處,此時父母須在一旁牽扶,以防止孩子跌下來。

  如何讓寶寶輕鬆學走路

  一、寶寶學走路的發育情況

  第一階段***十至十一個月***:此階段是寶寶開始學習行走的第一階段,當父母發現寶寶在放手能穩定站立時,就可以開始嘗試走路了!

  第二階段***十二個月***:蹲是此階段重要的發展過程,父母應注重寶寶站——蹲——站連貫動作的訓練,如此做可增進寶寶腿部的肌力,並可以訓練身體的協排程。

  第三階段***十二個月以上***:此時寶寶扶著東西能夠行走,接下來必須讓寶寶學習放開手也能走二至三步,此階段需要加強寶寶平衡的訓練。

  第四階段***十三個月左右***:此時父母除了繼續訓練腿部的肌力,及身體與眼睛的協排程之外,也要著重訓練寶寶對不同地面的適應能力。

  第五個階段***十三至十五個月***:寶寶已經能行走良好,對四周事物的探索逐漸增強,父母應該在此時滿足他的好廳心,使其朝正向發展。

  意義:

  從寶寶學走路開始就代表著他已經具備以下三項條件:

  1、寶寶能自主性的握拳,並隨其意志使用手指及腳趾;

  2、寶寶腿部肌肉的力量已經足以支撐本身的重量;

  3、寶寶已經能靈活地轉移身體各部位的重心,並懂得運用四肢,上下肢各動作的發展也已經能協調得好。

  二、關注骨骼的問題:

  有些寶寶在學走路時會出現踮腳尖走路的行為,這到底正常還是異常呢?劉醫師表示,父母可觀察寶寶踮腳尖走路的頻率來判斷是否為異常現象,若寶寶有用踮腳尖的方式走路,有時恢復正常狀態,則勿需擔憂。一般來說,寶寶大約在三歲之後運動協調才發展成熟,在此之前走路不穩都不用過度擔心。

  很多剛學會走路的寶寶最容易發生意外就是扭傷,再加上這時候的寶寶通常不能表達得非常清楚,父母就要細緻觀察寶寶的一舉一動來得知。劉醫師表示,父母應仔細觀察寶寶走路是否出現一拐一拐的,或是躺在床上踢一踢,看是否能踢得好,除此之外,也可壓一壓寶寶腿部各部位,看看寶寶是否會感到疼痛。

  1.父母給予的輔助方式:

  第一階段:父母可利用學步用的推車或是學步車,協助寶寶忘記走路的恐懼感覺學習行走。

  第二階段:訓練寶寶學習蹲——站的方式為父母將玩具丟在地上,讓寶寶自己撿起來。

  第三階段:父母可以各自站在兩頭,讓寶寶慢慢從爸爸的這一頭走到媽媽的那一頭。

  第四階段:讓寶寶練習爬樓梯,如家中沒有樓梯可利用家中的小椅子,讓寶寶一上一下、一下一上地練習。

  第五階段:可利用木板放置成一邊高、一邊低的斜坡,但傾斜度不要太大,讓寶寶從高處走向低處,或由低處走向高處,此時父母須在一旁牽扶,以防止寶寶跌下來。

  依以上五個階段走路動作發展的不同而給予不同的輔助方式。

  2.建議輔助工具:

  學步車、樓梯、木板、小椅子

  備註:寶寶學走路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要領。

  1、最好等寶寶七個月大以後,能夠支撐頸部並平穩坐立時再使用。

  2、學步車的高度須適合寶寶的身高,不宜過高或過低。

  3、每次使用的時間不宜過長,以不超過20分鐘為原則。

  4、使用學步車應在大人們的視線範圍內。

  三、安全環境的安排:

  寶寶學走路所碰到的危險比前面幾項動作接觸的危險來得更多了,在環境安全的注意上,父母可要費更多的心思。除了居家環境的安全外,父母也可幫寶寶穿上防滑的鞋襪,以防止寶寶跌倒。

  陽臺:寶寶一旦學會行走,“到處亂走”是必然的情形,引時父母就特別留意寶寶走到陽臺上。沒有圍欄或欄杆高在85釐米以下,欄杆間隔過大***超過10釐米以上***,或者陽臺上擺小凳子……容易使寶寶誤爬上,而導致危險。

  傢俱:傢俱的擺設應儘量避免妨礙寶寶學習行走,父母宜將所有具危險性的物品放置高處或移走,並且須留意所有傢俱中具有尖銳的角,以防寶寶去碰撞。

  門、窗:寶寶容易在開關門中發生夾傷,父母可使用門防夾軟墊來避免危險;至於窗戶方面,最怕寶寶走到窗邊玩窗簾繩,如此容易發生被繩子纏繞造成窒息的危險。

  把握最佳的輔助時機

  整個嬰兒期寶寶的動作發展是否正常,關係著生理健康及日後的認知發展,如果寶寶動作發展受阻,不但會影響日後的學習,也會形成心理的障礙,所以父母該時時注意寶寶每個階段的動作發展情形。

  四、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

  1.紙尿褲是寶寶最貼身的物品之一,在寶寶學步期間,一款合適的紙尿褲將對寶寶學步起到非常好的促進作用。那麼,這裡就牽扯到紙尿褲的選擇問題了。什麼樣的紙尿褲是適合學步期寶寶使用的呢?首先,從外形上來講,臃腫肥大的紙尿褲肯定不受寶寶歡迎,穿起來不但笨拙,而且不利於寶寶邁步。窄襠設計是個不錯的選擇哦,寶寶穿著起來輕鬆自如,豪不防礙寶寶的運動和學步。當然面對好動、探索、每天都在摸爬滾打中渡過的小寶寶們。紙尿褲穿著起來就一定要舒服、貼身、乾爽吸收快且防漏。滿足這些條件才能讓寶寶的小屁屁處在舒舒服服的環境裡,而且不用擔心寶寶玩得時間長了,會側漏或者小屁屁被悶出尿布疹哦。再者,個人覺得,側腰圍彈力要強,拉伸力度要好,因為現在國內大多數寶寶都是胖寶寶,那小肚肚和小腿腿上的小肉肉可是不可小闕哦,如果側腰不是彈力腰圍,且拉伸力度不夠好的話,可是會給學步期的寶寶“託後腿”的哦。因此,寶寶的紙尿褲的選擇可不能忽視哦,一定要精挑細選才可以哦。

  2.寶寶學走路時穿的鞋子也很有講究,太大、鞋子不跟腳,容易摔倒,不利於腳的發育,不利寶寶學步。選擇時最好是大小合鞋,鞋底較軟的鞋子。

  3.衣著要合體,不要過大過鬆,不然很容易給寶寶造成障礙。

  五、學會走路意味著什麼?

  學會走路,意味著寶寶脫離了幾乎完全依賴於父母的時期。假如你知道蹣跚學步的寶寶身上發生了什麼,那麼你與你的寶寶的關係就會非常和諧,更加親密。

  每一個孩子在學會走路時,就像一扇大門在他們面前敞開了,他們可以獨立地去探尋這神祕的世界。自由地行走為寶寶帶來了新的人生,隨著學會自己走路,他們的情緒和行為也將發生很大的變化。

  寶寶不再是嬰兒了

  別看你的寶寶只是搖搖擺擺地邁出了一小步,然而,就從此刻開始,他們在情緒和行為上就發生了變化,有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對剛剛學會走路的寶寶來說,這是一個既令他興奮又讓他擔憂的時期,他們一方面渴望與爸爸媽媽親近,一方面又有一種想獨立和探險的慾望,當他們走遠了或者跑開的時候,他們總是注意著父母,恐怕走得太遠了;而此時,媽媽和爸爸卻得到了第一個可怕的暗示:他們的寶寶已經不再是嬰兒了。

  學會走路,寶寶再不是完全依賴於父母,他們發出了獨立的訊號。假如你瞭解寶寶的變化,你知道自己學步的寶寶期待的是什麼,那麼,你與寶寶的關係就會更和諧,更親密。

  六、寶寶學走路後的變化

  1.他形成了自己的個性

  如果問一個媽媽她的寶寶在學會走路之前的情況,她或許會把他描述成一個非常安靜和悠閒的孩子。但是,在他學會走出第一步之後,好像變了一個人。他總是動個不停,變得難以控制。

  寶寶出乎意料的個性特徵開始顯現了,這是必然現象,不可避免的。我們可以找到很多這樣的例子,結果都是寶寶發生了戲劇般的變化。當然,也有原本敏感的寶寶變得更加小心謹慎了。

  父母應該做什麼

  接受孩子的新個性。應該避免催促小心謹慎的孩子,也不要打消膽大孩子的熱情。儘量做到時刻保證她的安全就可以了。

  保持一致性。只有明確的常規才能使1歲的孩子在情緒騷動的時候知道如何去做,所以要給孩子制定一些行為規則,要求他始終如一地遵守它們。

  2.離不開爸爸媽媽

  小寶寶學會走路使他非常的興奮,他著迷於自己的這項新技能,但是,同時他的周圍時時刻刻都充滿了危險。喜歡走來走去的寶寶不再像以前那樣需要讓大人總是抱著或揹著,這使他們感受到了一些成長的苦惱:他們不能像以前那樣依賴於父母了。

  寶寶學走路幾個月之後,與父母分離的恐懼越來越加深了,這是一個普遍現象。他們會在父母離開的時候大聲哭鬧,以表達他們內心的恐懼和憂傷,他們會更加警覺地"監視"父母的一舉一動,或者當陌生人出現的時候,他們緊貼著父母。寶寶把他的父母當成了安全的基地,他們會繞著父母走幾步然後又跑向他們的爸爸媽媽。

  父母應該做什麼

  玩遊戲時讓孩子感到安全。比如做"你跑我追"的遊戲,就等於告訴孩子運動是安全的,因為父母會追他並且保護他。

  你離開之前讓孩子有所心理準備。創造出一種使孩子感到安心的再見和問候的方式。當你要離開這個房間一小會兒的時候,你要讓你的寶寶知道你呆會兒就會回來的。

  3.有些方面的發育倒退了

  剛剛學會走路的寶寶最需要當心的是腳底下一定要穩,他們會經過一段時間的跌跌撞撞才漸漸走穩一些,這是非常正常的。但在他們走路的技能越來越強的時候,某些方面的發育反而在退步,比如他可能忘記已經學會的字或詞。

  如果看到你的學會走路的孩子又返過來爬著走了,你一定不要奇怪,這是很正常的。因為在跌倒了或碰傷了之後,他們就意識到了爬著走會安全一些。

  父母應該做什麼

  洞察孩子發育倒退的跡象。如果你的寶寶又纏著你抱他,那麼在哄他睡覺的時候多抱抱他。如果他不願意走路了,可以給他玩拉著走的玩具誘導他多走一走。

  重新激起寶寶對說話的興趣。如果你的寶寶在語言發育方面遇到障礙,你可以頻繁地給他講故事,和他說話,提一些問題,然後停下來等他回答。

  4.不達目的不罷休

  如果寶寶能夠走了,他就想跑;一旦他站起來了,他就想登高。可惜他們的運動能力還不能使他們做到這一點。寶寶在遭遇到挫折之後,他們的願望反而更強烈,更要滿足自己的要求了。他們會讓你幫著他拿他想要的東西,或者他自己從架子上把他想要的東西拉下來。一旦他自己的行為能力能夠滿足他的願望了,他就更加有信心了。

  父母應該做什麼

  不要採取高壓手段。給你的寶寶多種選擇,把一些潛在的衝突改變為輕鬆的遊戲,並且鼓勵你的寶寶用言語表達出他的願望。

  伸出援助之手。當你的寶寶不能實現他的願望,給他一些輕微的幫助。讓你的寶寶知道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可以尋求幫助。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