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需要具備的基本素養有哪些

  教育在兒童成長和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為幼兒的啟蒙教師,要能完成奠基重任,必須具有較高的基本素養。 下面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幼兒教師需要具備的基本素養文章內容。

  幼兒教師需要具備的基本素養

  一、要有執著的事業心

  幼兒園的日常工作是瑣碎和平凡的,同時情況又是複雜多變的,有時孩子的行為會出現問題,有時孩子的生活又需要教師特殊的照顧,在這樣艱鉅的工作下,許多教師不免會出現煩躁情緒,而這種情緒會傳遞給敏感的孩子,使他們感到焦慮不安。所以教師應該對幼兒教育工作的特點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有充分的準備,堅定信念,保持一顆執著的事業心。

  二、幼兒教師要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與技能

  幼兒教師要領導幼兒一日全部生活、活動遊戲。

  首先,幼兒教師需具有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和藝術知識。

  掌握幼兒生理、心理的科學知識,才能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才能有效地把各種知識準確無誤地傳授給幼兒。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要基本能回答幼兒的各種問題,如“人從哪裡來?為什麼天會下雨?人為什麼會哭?太陽為什麼會發光?小鳥為什麼會飛?”等等。

  其次,幼兒教師應有“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的學習精神,不斷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及專業水平。

  能按《幼兒園工作規程》要求並結合本園、本班的實際運用各種方法去實施目標,做到“眼裡有目標,心中有孩子”;能做好家長工作,聽取家長意見,不斷改進工作,認識到只有家園同步配合,教育才能達到理想的境界,否則會出現“100+0=50”,即沒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支援,也只能獲得一半的教育實效。

  再次,幼兒教師要有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才能吸引幼兒積極參與學習的興趣。

  在組織活動中,以遊戲為幼兒的基本活動形式,合理安排活動內容,讓幼兒在“學中玩,玩中學,學中求進步”。同時,教師要深入瞭解、觀察分析幼兒,及時捕獲幼兒身心發展的資訊,積累幼兒行為表現的素材,瞭解行為產生的原因,作出正確的分析判斷,以便對症下藥,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幼兒教師還應善於建立良好的師生友誼,瞭解幼兒的情感,讓幼兒覺得教師是他們的好朋友。只有這樣,我們幼兒教師才能根據幼兒的生活經驗、個性、興趣及能力,適當選材,抓住契機,持之以恆,因材施教,以使幼兒最大限度地發展。

  最後,幼兒教師要具有紮實的基本功。

  做到“五會”:會彈琴、會唱歌、會跳舞、會製作、會使用玩教具;“二熟練”:熟練掌握幼教法規、大綱和教材,熟練運用普通話組織教學;“一規範”:組織教育活動一定要符合《規程》要求,規範有序。譬如:能給幼兒講動聽的故事,並會按故事的情節模仿出不同的音調,繪聲繪色地表演角色遊戲,如模仿小青蛙跳、小狗叫、小白兔的可愛形態,模仿老奶奶的樣子及語言動作……,能編出幼兒喜愛的兒歌、謎語,能與幼兒共同體驗遊戲的快樂,把活動室及寢室佈置得充滿兒童情趣,並賦予教育性及美化性、娛樂性,使幼兒喜歡幼兒園。教師應該把教育工作開展得生動活潑,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為素質教育進一步打下基礎。

  三、幼兒教師要具有科研能力

  要想真正認識和掌握幼兒發展與教育規律,並按規律進行教育和教學工作,提高保教質量和效率,就必須進行幼兒教育科研工作。幼兒教師必須努力學習國內外幼兒教育經驗、理論及新的研究成果,以《規程》為指標,把豐富的經驗上升為較高的理論,從經驗型向科學型轉變,掌握科研方法與技能,以達到以科研帶教研、教研促教改的目的。科研是幼兒園教育騰飛的奠基石。

  四、幼兒教師必須有愛心和高度的責任心

  高爾基說過:“誰不愛孩子,孩子就不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首先,我們幼兒教育就是“愛”的教育,對待孩子以“愛”為首,“愛”的需求是幼兒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因此,教師首先必須做到喜歡孩子要真心、孩子生活要關心、教育孩子要精心、觀察孩子要細心、引導孩子要耐心、服務家長要熱心。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信任孩子、寬容孩子。其次,在教的過程中,幼兒教師要充分用語言來播種、用汗水來澆灌、用心血來滋潤。每一個充滿愛的教育活動,都彷彿在為孩子開啟一扇扇窗戶,讓孩子看到一個色彩斑斕的新世界,並且讓孩子感受到教師的博大胸懷和崇高境界。堅持採用正面教育,以幼兒為主體,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此外,幼兒可塑性大,模仿性強,教師的行為、習慣、言語都會對他們起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師必須嚴格要求,以身作則,在思想行為語言等方面力求成為孩子的表率。教師的舉止行為應表現為態度和藹親切,對人有禮貌,談吐文雅,端莊穩重,儀表整潔,樸素大方;作風既嚴肅又活潑;在生活上還要養成良好的行為,除此之外,還要有健康的身體,有了健壯的體魄,才能精力充沛地完成艱鉅而又細緻的工作,才能把孩子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體力的一代新人。

  幼兒教師需要具備的能力素養

  組織教學的能力。教師的主要職能是通過教學活動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故組織教學的能力就成了教師必須具備的一種特殊能力。它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制訂教學計劃;二是組織課堂教學。

  在制訂教學計劃之前,教師首先要對教學大綱和教學目的充分理解,對所教的學生進行分析;其次要對教材進行深入細緻的鑽研,準確、熟練地把握教材。同時要考慮教學內容的系統性、科學性和思想性;所教學生的身心特點;所授知識的容量適中。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內容和物件,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同時要能創設一種情境和氣氛,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靈活妥善地處理好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突發事件,使課堂教學能順利進行。

  言語表達的能力。教師的教育活動主要是通過言語來進行的,教育效果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言語的表達能力。教師的言語從內容方面看,一要有新的思想和觀念,給人以新鮮感;二要言之有情,即在言語中要反映真摯的情感,以此打動學生的心靈,激發他們的情感;三要言之有物,即在言語中要反映出切合事物本質特點的東西,能抓住事物的本質特點。

  從形式上來看,教師的言語表達能力表現為:第一,準確精煉。能確切地使用概念,科學地作出判斷,合乎邏輯地作出推理,表述簡潔清楚。第二,通俗易懂。說話能深入淺出,善於把複雜的東西講得簡單,把抽象的東西講得具體。第三,生動形象。言語要具有趣味性,能引人人勝,用學生熟悉的形象去加深他們對於概念、公式、法則、定理的理解。第四,嚴密含蓄。言語要具有邏輯性,結構嚴密,思路清晰,具有啟發性。

  瞭解學生的能力。教師要具有了解學生個性和學習情況的敏銳而精細的觀察力,既能找出某類學生共同具有的典型特點,又能發現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既能從學生的聽課、提問、回答問題中發現他們掌握了哪些知識,又能從學生的作業、考試中找出他們學習上的薄弱環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將主要精力放在授課上外,還要隨時注意學生的聽課情況,從學生的眼神、表情、動作等方面發現他們的微小變化,並用眼神或聲調去提醒那些思想開小差的學生。

  獨立創造的能力。教育改革需要教師具有獨立創造的能力,教師只有在教育思想、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上不斷探索、不斷創造,方能跟上教育改革的發展。教育中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情境,也不存在任何情境下普遍適用的經驗,教師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不照搬別人的經驗、不套用自己以往的經驗。教育的物件是一個個富有個性的學生,這就要求教師根據不同的物件採用不同的方式,因材施教,不斷地創造出新的東西。

  適應新情境的能力。主要表現在:第一教師要適應教育發展的總趨勢。眾所周知,世界新技術革命向傳統的教育提出了挑戰。在這種情勢下,教師已不再是傳統的“教書匠”,而應成為不斷創新、不斷前進的教育改革家。第二教師要適應面向社會的新要求。首先,教師要能深入社會,進行社會調查,從教育發展的需要出發,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其次,教師要能聯絡社會,調動社會上的一切積極力量,為學校教育服務,如組織家長委員會、開展社群教育等;再次,教師要能服務社會,強調教育的社會效益,將自己的知識、能力運用於創造和革新之中,為社會創造出更大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