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活動反思教案

  自由活動中濤濤的“滾蘋果”事件引發了孩子們較多的關注,通過孩子們的玩一玩,讓孩子們從中發現了“球”與“蘋果”的相同點與不同點。讓幼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滾蘋果”事件

  背景:

  在二期課改中的幼兒園課程具有一大特色:強調幼兒更適宜於通過運用多種感官去感知事物,以直接體驗和自主操作為主的活動性的學習方式去獲得新的知識。

  實錄:

  自由活動時,我和孩子們在一起玩著滾球的遊戲:

  “金老師,你看我的小球滾的遠嗎?”

  “我的滾的遠……”

  一邊的濤濤手裡拿著個蘋果,看看自己的蘋果,再看看其他人的小球,忽然他在一邊滾起蘋果來了,這一舉動不僅吸引了我,也吸引了其他孩子。

  “蘋果也可以***?”

  “蘋果是吃的啊!”

  “蘋果也想和我玩遊戲呀!”濤濤說到。

  “蘋果怎麼‘坐’下來了,不動了!”

  “一定是你們嚇到它了,他才不願意的,你們走開點,讓開點!”濤濤說道。

  於是乎,孩子們讓開了一條小道,但還是伸著脖子看著。可是這次蘋果滾了一段後還是停了下來,孩子們一臉驚訝。

  “怎麼了,發生什麼事了?”我故作驚訝問道。

  孩子們都搶著告訴我“蘋果***滾,後來就‘坐’下來了”。

  “蘋果怎麼會‘坐’下來了呢?”我反問到。

  “蘋果累了,滾不動了。”

  “蘋果害怕了,不願意玩了。”……

  這時,維維卻說“不對,蘋果這裡有凹進去的地方,蘋果滾到這裡所以才不動了!”濤濤聽了,不信,用手摸了摸蘋果,又滾了好幾次,每次蘋果都有“坐”了下了,還坐得穩穩當當得呢!

  反思:

  自由活動中濤濤的“滾蘋果”事件引發了孩子們較多的關注,通過孩子們的玩一玩,讓孩子們從中發現了“球”與“蘋果”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最後孩子們似乎能感知到有關“球”的一些感性認識,雖然不是一個系統的活動,但孩子們的興趣一旦引發,這是教師無法阻止的。在這個“事件”中,孩子們從對“滾球”的關注轉移到對“滾蘋果”關注,也試著比較“為什麼球能滾的很遠”而“蘋果為什麼滾了一段後就‘坐’下來了”,通過直接感知,孩子們發現了“蘋果上有凹進去的小洞洞”,所以它“坐”下來了。也許孩子們的概念還並不規範,但孩子們對“球能滾”有了一定的感知了。在這一“事件”中,到底是遊戲行為還是孩子的探索行為並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孩子們已經在這其中積極互動、共同建構、自我發展起來了。

  篇二

  《我要睡覺》

  事件描述:

  浩浩是我們班一個情緒不怎麼穩定,易發脾氣的孩子,說他不懂事吧,心情好是又特別乖。這幾天每到吃飯前他都會發脾氣,各種不吃飯,不是這個菜不吃,就是飯吃不完的。我也沒太勉強他,可今天中午他更是直接在老師沒注意的時候進寢室去睡覺了,我就想說讓他起來吃飯都哭鬧著不起來。在飯後其他孩子在看電視,我又去將他叫了出來說看電視了,我們出去吧。這才跟著我出來,一會我問他:“你餓嗎?吃點吧!”這才在一邊看電視一邊把飯吃完了。

  自我反思:

  對於浩浩這樣情緒起伏比較大的孩子,我應該更耐心的等待,等待合適的時機,跟他講道理,對孩子一正確的引導。同時我也應該及時將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及時告訴家長,瞭解孩子在家的情況。請家長給予自身經驗,更好的做到家園共育,這樣孩子在飯前總是吵著要睡覺的習慣也不至於連續發生了。

  篇三

  《快樂沙池》大班遊戲活動案例

  案例背景: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說明”中明確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遊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並且要求幼兒每天的戶外活動時間不少於2兩小時,教師要為幼兒創造自由探索的環境。我們要充分利用身邊的環境資源,讓幼兒在遊戲中的到發展。沙是柔性的自然物,也是幼兒很方便、天然的玩具。親近這些自然物,對孩子的身心只有好處沒有傷害。你看,孩子玩沙玩水的時候多麼開心,可見有愉悅身心的作用。孩子玩沙玩水的時候總是不停地活動,動手做這做那,既能活動身體,又能發展動手能力。孩子玩沙玩水的時候總是變花樣,還能玩出情節,玩出道理來,這就是在體驗,在動腦,在創造,由此感知了物品的性質,獲得不少物理的感性知識,特別可貴的是得以充分發揮創造性,動手動腦。有這麼多的好處,勝過人造的玩物。在日常的活動中我發現幼兒對於玩沙很感興趣,我們也在沙場上為幼兒提供了我們生活常見的材料:簸箕、廢舊杯子、勺子、蒸籠等。這些工具不易損壞,利用度極高。大班的幼兒對於玩沙能夠玩出更多的花樣,他們在沙場自由玩耍,無拘無束,真的就像是一群快樂的天使。

  案例描述

  1、“做包子”

  “老師你快看江俊霖做的包子。”吳志平很興奮的告訴我有小朋友在用沙子揉、搓成包子。一個個的放在蒸籠裡,好像真的包子。我說:“你這包子做的真好,都有什麼餡兒的呢?”吳志平小朋友熱情的告訴我,什麼餡的都有,老師,你要買嗎?不過你要等我們蒸好了以後才可以買。孩子們很快就做好了包子,並用簸箕放在上面,裝作是在蒸包子。包子蒸好後很多小朋友都裝作顧客說:老闆,我要買包子。孩子們快樂的玩起了沙場上的角色遊戲。

  2、扮家家“今天我生日”

  孩子們都在沙場上快樂的,自由自在的玩耍著,們無拘無束的樣子,真的很讓人羨慕。我看見有幾個孩子在一起玩耍,我走過去問,你們在做什麼呢?小朋友告訴我,“我們假裝今天是蘭玉梅的生日,我們在給她做生日蛋糕還有很多好吃的。”孩子們用沙子揉搓成團,放在蒸籠裡,他們分工很明確,哪個做什麼哪個做什麼,一切井然有序。突然李茜霖問我:“老師,我們可以用這些小石子做蛋糕上的巧克力嗎?”我告訴他當然可以啦!他們就用沙子裡的小石子點綴在做好的蛋糕上,說這是巧克力味的蛋糕。蛋糕做好啦,孩子們準備開始給蘭玉梅小鵬唱生日歌時,我提出“怎麼沒有蠟燭?”小朋友想了想,應該用什麼來做蠟燭呢?

  何慧玲小朋友從旁邊的草地拔了根草插在蛋糕上面說:“這就是我們的蠟燭。”孩子們歡快的唱起了生日歌,吸引了全場的小朋友。

  3、我的城堡

  “老師老師”一個急切的聲音傳如我的耳朵。我急忙走過去詢問“怎麼啦?”吳志平小朋友告訴我,有小朋友在搞破壞,張泓昊把他做的城堡給弄壞了,還把沙子弄在我的衣服和頭髮上。我看,寶貝做的城堡真的很漂亮,城堡的一角被破壞了,我對張泓昊說,你是不是覺得他的城堡很漂亮呢?這麼漂亮的城堡你破壞了就不好,是嗎?只見他低著頭小聲的說:“他不讓我跟他一起玩,還說我不會堆城堡。”原來是這樣,我鼓勵張泓昊小朋友在去和吳志平說說看能不能和他一起玩。我要讓孩子學會交往,發生衝突時學著自己處理問題。張泓昊小朋友跟吳志平小朋友說:“我不會破壞你的玩具了,你教教我怎麼堆城堡好嗎?”吳志平看我,我給孩子一個肯定的眼神並點點頭。兩個孩子一起快樂的堆著城堡,完全忘記了剛才的衝突。

  案例分析與反思

  1、“做包子”

  孩子們的社會經驗是從他們的日常生活中獲取的,包子這一東西在生活中很常見,每天早餐桌上我們都會看見的,孩子有了這樣的社會經驗,他們在玩耍的過程中很容易就想到做包子,從而聯想到要把包子做成各種餡兒的並蒸好後才可以賣。說明孩子把自己的生活經歷放入遊戲中,也是在進行著一種社會交往。孩子在“做包子”的過程中,對沙子進行揉,搓,利用身邊的工具這不僅鍛鍊了幼兒的動手能力,提高了幼兒的靈活性。我看到孩子做的包子後,提出問題,用問題引導孩子開拓遊戲,使遊戲更豐富起來。孩子在做好包子併成功的賣出去之後,獲得了很大的成就感,大大增強了幼兒的自信心。

  2、扮家家“今天我生日”

  小時候我們最渴望的事情之一就是過生日了,因為在小孩的眼裡過生日我們會有新衣服,有很多的禮物,還會有生日蛋糕。孩子們的想象力是無窮的,創造力也是無限的,他們會用沙子做成美麗的蛋糕。孩子們大家一起做蛋糕準備給小朋友過生日的過程中自由結伴,快樂的隨心所欲的堆、拍出自己喜歡的造型,這不僅可以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還可以培養幼兒合作遊戲的能力。在遊戲中我適時的介入,以遊戲玩伴的身份參與其中,還通過語言的引導,讓孩子們的遊戲更豐富完整。孩子會想到用小石子當巧克力、把小草當蠟燭,這都是孩子豐富的想象力的表現,自主的嘗試體驗,在這樣寬鬆自由的活動中,在不知不覺中感知沙子的特性。

  3、我的城堡

  孩子在玩耍過程中,總會發生矛盾和衝突。張泓昊小朋友因為自己不會做被小朋友打擊了之後產生了破壞行為,是因為孩子在與同伴間交往過程中不會用正確的方式與同伴交往。他們希望被同伴接受,很渴望和小朋友一起玩。可是因為社會交往經驗的不足以及沒有用正確的方式導致了小朋友對他的反感。小朋友通過告狀的行為希望老師幫助解決,這是孩子很正常的行為,我們教師應該正確的引導,不能一味的批評或者置之不理。在活動中我聽見小朋友的告狀,我適時的處理,也沒有嚴厲的批評張泓昊,也沒有呵斥吳志平不該告狀,我用巧妙地方式引匯出張泓昊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並積極的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最後,兩個孩子在一起快樂的合作遊戲。

  孩子在不受任何壓力,能輕鬆愉快、盡情的自由活動。幼兒在沙地上通過摸、滾、爬、打來認識周圍的世界,他們積極的態度能激發思維,促進他們認知的發展,協調人際關係,有助於孩子更好的團結友愛、和善交往、辦事有責任感等優良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