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中藥之後能吃麵包嗎

  俗話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大家都知道中藥是非常苦的,那麼喝中藥能吃麵包嗎?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1、可以的,麵包的主要成分是澱粉,澱粉對藥物效果的影響是很小的。

  2、可以的,吃麵包半個小時後是可以吃中藥的。建議你吃中藥期間要禁生冷寒涼,辛辣,煎炸刺激性食物,而且中藥要在飯後半個小時吃,避免引起胃腸不適。

  3、通常情況下服用中藥需要忌口,但僅僅是針對特定的食物,並不會影響正常的飲食,不用過分擔心,可以食用麵包等食物。需要注意的是要忌食辛辣生冷油膩等物,避免飲酒,因為這些食物可能影響到藥效的發揮,同時也不利於疾病的恢復。

  減少中藥苦味的方法

  1、涼水漱口。

  喝藥後馬上用涼水漱口,也可以減輕苦味。最好再喝上半杯溫開水,既能暖胃,又有利於藥物的吸收。

  2、控制溫度。

  藥液溫度冷卻至20—36攝氏度之間,易快速服下,且感覺不太苦。因為正常人口腔內的溫度為36.2—37.2攝氏度,當湯藥溫度與舌的溫度相近時,味覺神經的感覺最靈敏,此時喝湯藥感覺味道最苦。當湯藥的溫度高於38攝氏度、或低於36攝氏度時,味覺神經不太靈敏,苦味就會減弱。不過,湯藥高於38攝氏度有可能會燙傷口腔黏膜,因此20—36攝氏度之間是最好的選擇。

  3、掌握位置。

  舌頭上感受苦味的味蕾集中在舌根,因此喝藥時應儘量避免舌根過多地接觸藥液,比如可以使用吸管。另外服用較苦的藥丸時,也應將藥放在舌尖,然後用溫開水迅速送服。

  4、喝藥速度。

  喝藥的速度越快,受苦味的影響越小。喝湯藥時最好使用吞飲法,飲滿一口後快速吞下;也可用湯匙直接將藥液送至舌根而順勢嚥下。

  中藥治療的優勢

  1、安全、副作用少:

  由於中藥外治是施於體表,它可以隨時觀察其適應和耐受情況而決定去留,不會像內服藥物,如不對症,發生副作用時處理比較複雜,外治只要施治配藥得當,是比較安全的,一般很少有副作用。

  2、對胃腸道無損傷:

  病人服藥,首先入胃再吸收,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損傷是令人頭痛的問題,尤其一些病人胃的情況不好,又非要服藥不可,往往陷入治病必服藥,老病未治好,胃病又成的兩難局面。那麼藥物外治就不存在這一問題。俗話說“良藥苦口利於病”,服藥的痙對許多病人是難以長期忍受的,中藥外用可以起到“良藥治病不苦口”。

  3、對肝腎刺激小:

  不管內服何種藥物,通過胃腸吸收進入血液,其代謝產物尤其是一些毒性產物,都必須經過肝臟解毒、分解而通過腎臟排洩,這對於原先肝腎有疾病的人來說,也是難以迴避的矛盾,而中藥外治,大多經過面板、粘膜吸收,藥物的成分進入體內已經通過一層屏障的過濾,有害成分也已量小、弱化,故對肝、腎的損害大多已非常小。

  服中藥的注意事項

  1、要視病情、藥性的各異,調整湯藥的溫度使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2、有些中藥服用不當易致嘔吐,要加以注意。如香薷,熱服易致嘔吐,當以冷服為好。

  3、精心護理:服發汗藥後即需安臥。服辛溫發表藥宜蓋被取微汗以助之,而服辛涼發表藥則不宜捂被。

  4、觀察療效。凡服發汗藥者,只宜取得通體微汗,不可令人大汗淋漓,以防發汗太多而虛脫***尤其老年人***。若發現服藥後汗不出者,可加服些熱開水或熱稀粥,以助藥力。

  5、服發汗藥後,不可即食酸味食物及冷飲。

  6、服催吐藥應囑患者束緊肚腹,服用後不即吐者,可用羽毛或手指探吐,再飲些溫開水或生雞蛋清;但如出現吐而不止者,可食些冷稀粥或飲涼開水。

看過的人還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