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與利率關係

  財政政策,它的本來涵義就是財政收支保持平衡,不對社會總需求產生擴張或緊縮的影響。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財政政策執行原理的相關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財政政策執行原理

  財政政策是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為了實現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綜合運用各種財政手段,調節經濟總量變化的政策。財政政策包括收入和支出兩個方面,操作手段主要有稅收、預算支出、轉移支付、公債、赤字和盈餘等。就其調控姿態而言,財政政策通常有鬆***擴張型***、中性和緊***緊縮型***三種類型。

  擴張型財政政策的目的是擴大政府需求,降低企業和消費者成本,增加就業機會,刺激經濟增長,防止過冷和通貨緊縮;手段主要是減稅,增加預算開支,增髮長期建設國債等。這個政策一般適應於經濟週期的低潮期和從低潮轉向回升的初期。

  緊縮型財政政策的目的是在收縮政府需求的同時,控制社會投資需求和居民消費需求,防止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手段主要是加稅、減少預算開支、縮減或停髮長期建設國債等。這個政策一般適應於經濟週期的高潮期,以控制經濟過度繁榮。

  以“中性”為特徵的穩健財政政策一般出現在兩個過渡時期,一是從“擴張”到“緊縮”的過渡,另一個是從“緊縮”到“擴張”的過渡。從其內容和目的看,穩健財政政策追求基本的預算收支平衡,儘可能減少對市場執行的干擾,不主動刺激或收縮經濟,既不追求膨脹效應,又不追求緊縮效應,努力維護總供求的內在均衡關係。

  財政政策作用於巨集觀經濟執行的基本原理

  經濟結構出了問題,不僅會影響經濟增長質量,還會影響總量平衡;不僅會加劇社會生產與自然資源之間的矛盾,還會加劇社會生產與再生產中的社會矛盾。現在,我們提出國民經濟要保持又快又好地發展,其前提就是要有合理、健全的經濟結構。

  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首先要尊重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然後政府採取相應的巨集觀經濟政策來促進經濟結構調整。這其中,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政府調控經濟的最重要的兩大槓桿,它們不僅是促進總供給與總需求基本平衡的工具,而且也能在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中發揮重要作用。當然,國家的產業政策也能在經濟結構調整中發揮重要作用。但產業政策部分地是要依靠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實現的。因此,可以說,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在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中具有不能相互替代的作用。

  財政政策構成工具

  政府支出。是指整個國家中各級政府支出的總和,由具體的支出專案構成,主要可以分為政府購買和政府轉移支付兩類。政府購買是指政府對商品和勞務的購買,如購買軍需品、機關公用品、政府僱員報酬、公共專案工程所需的支出等都屬於政府購買。政府購買支出是決定國民收入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其規模直接關係到社會總需求的增減。購買支出對整個社會總支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調節作用。政府轉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會福利保險、貧困救濟和補助等方面的支出。轉移支付不能算作國民收入的組成部分,它所做的僅僅是通過政府將收入在不同社會成員之間進行轉移和重新分配。

  政府收入。再看政府的收入。稅收是政府收入中最主要的部分,它是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按照法律預先規定的標準,強制的、無償的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手段。與政府購買支出、轉移支付一樣,稅收同樣具有乘數效應,即稅收的變動對國民收入的變動具有倍增作用。當政府稅收不足以彌補政府支出時,就會發行公債,使公債成為政府財政收入的又一組成部分。公債是政府對公眾的債務,或公眾對政府的債務。它不同於稅收,是政府運用信用形式籌集財政資金的特殊形式,包括中央政府的債務和地方政府的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