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的外部時滯

  外部時滯是指作為貨幣政策調控物件的金融部門及企業部門對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的反應過程。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的相關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當中央銀行開始實施新政策後,會有金融部門對新政策的認識--金融部門對政策措施所作的反應--企業部門對金融形勢變化的認識--企業部門的決策--新政策發生作用等過程,其中每一步都需要耗費一定的時間。外部時滯也可以細分為操作時滯和市場時滯兩段。

  內容簡介

  1.操作時滯。這是指從調整政策工具到其對中介指標發生作用所需耗費的時間。

  2.市場時滯。這是指從中介變數發生反應到其對目標變數產生作用所需耗費的時間。外部時滯的長短,主要取決於政策的操作力度和金融部門、企業部門對政策工具的彈性大小。外部時滯較為客觀,它不像內部時滯那樣可由中央銀行掌握,是一個由社會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金融部門和企業部門的行為等多種因素綜合決定的複雜變數。因此,中央銀行對這段時滯很難進行實質性的控制。

  什麼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內部時滯和外部時滯

  貨幣政策時滯指從政策開始制定到政策目標最終實現所經過的時間。可分為內部時滯和外部時滯兩部分。內部時滯,是指從政策開始制定到實施政策工具為止這段時間。

  其中又細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段叫認識時滯,它是指經濟生活發生變化時,中央銀行要獲得反映這種變化的各種資料並進行分析和研究,以確定貨幣的政策意向所需要的時間。第二段叫行動時滯,它是指貨幣政策意向確定後,中央銀行要根據對經濟活動變化規律及其後果等的分析,決定實施具體的政策工具所需要的時間。外部時滯,是指從中央銀行操作貨幣政策工具開始到對政策目標產生影響所經過的時間。貨幣政策的時滯對貨幣政策的小有很大的影響。如果貨幣政策時滯較短或者中央銀行對貨幣政策時滯能準確預測,貨幣政策效果就容易確定,貨幣政策工具在實施和傳導的選擇中就容易把握方向和力度,如果貨幣政策時滯較長且不穩定,政策效果就難以觀察和預測,那麼,政策工具在實施和傳導過程中就可能變得無所適從,政策的取向和力度不能根據對政策生效程度的判斷而隨時確定和靈活調整,就難以達到理想的政策目標。

  貨幣政策時滯的階段

  貨幣政策時滯可以分為內部時滯和外部時滯兩個階段:

  ①內部時滯,指從需要採取政策行動的情況出現,直至貨幣當局採取該行動之間的一段時間。內部時滯的長短取決於貨幣當局對經濟形勢的把握程度、推行貨幣政策的主動程度,以及它的資訊和決策系統執行效率的高低。這種時滯可以是短的,但實際上卻往往很長。

  ②外部時滯,指從貨幣當局採取政策行動到國民收入發生變動的時滯分佈。它指的並不是一個特定的時間間隔,而是指貨幣政策漸次發揮效力的一個時間分佈序列。因此,對於某一項貨幣政策行動的外部時滯,一般只應說該政策行動在***比如***4個月後產生了 30%的效應,12個月後產生了60%的效應,18個月後則全部產生效應。

  貨幣政策時滯的測算指標

  貨幣政策的內部時滯由貨幣當局控制,人們很難預測它的長短。外部時滯則是一個相對客觀的事物,因而有很多經濟學家試圖對它作出估測,估測的關鍵問題在於選擇判斷指標。

  常用的指標有:

  ①國民收入增長率的變動趨勢。根據這一指標,外部時滯表現為從採取政策行動至國民收入增長率的趨勢發生轉折的時間。

  ②企業投資的變動。據此估測的外部時滯,包括從採取政策行動直至企業投資率發生轉折的全部時間。

  ③利率的動態。從採取政策行動,直至市場利率恢復到某種被認為是“正常的”水平所經過的時間。但是,依據各種模型對外部時滯的測算結果差異甚大:最短的為1個月,最長的可達20個月之久。另外,各種模型測算的往往都是平均時滯,而對貨幣政策的效力在時間序列上的分佈情況則大都未能涉及。這些情況表明,對貨幣政策時滯的測算是今後一個時期經濟計量學亟需解決的重大問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