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侷限性

  任何一種政策都會產生侷限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的相關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財政政策侷限性

  ①財政政策會產生“擠出效應”

  ②在競爭性部門中,政府投資效率不如民間投資,影響社會總投資效率。

  ③長期使用財政政策會抑制民間投資積極性

  貨幣政策的侷限性

  ***1***貨幣政策具有外部時滯性:就是說政策產生效果需要一段時間***至於時間的長短則是大家比較爭議的問題***,因此可能錯失時機,導致相反的效果。

  ***2***貨幣政策的實施要看市場的開放程度,貨幣政策要考慮國際資本的流動問題。2010年11月美國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致使大量資本流入新興經濟體,削弱了其作用。

  ***3***貨幣政策還要考慮貨幣的流通速度,流通速度越強貨幣需求越多,流通速度越弱貨幣需求就越小,這樣的原因可能導致貨幣的供給無法跟上需求。

  ***4***貨幣政策應對需求拉動通貨膨脹有效,而對成本推動的效果甚微。對於經濟緊縮時效果不明顯。

  積極財政政策的侷限性

  實施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是以社會上存在著一定數量的閒置資源為前提。也就是說,這部分閒置資源依靠市場力量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必須依靠國家的力量,運用國債的形式,才能得以有效的利用。但是經濟資源的總量畢竟是有限的,伴隨著經濟不斷擴張,資源的瓶頸約束遲早是會到來的。如果累計的財政赤字和累積的發債規模已經很大,而擴張性財政政策受慣性影響又收縮不下來,財政從金融市場籌集過量資金,就有可能導致經濟過熱,引發通貨膨脹。因此,經濟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積極財政政策不可能長期實行下去,換句話說,從長期看,我們仍然必須實行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況且,從理論上說,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經濟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積極財政政策本來的定位是對國民經濟執行過程中短期性的總量失衡進行反週期調節,調控的物件主要是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的關係。但從1998年以來,我國已經連續5年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短時間內仍無法淡出,這個時間跨度顯然已經超出“短期”的範圍。

  連續5年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其實施的目標主要放在刺激投資需求上,也可以這樣說,即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所籌集來的國債資金,其政策導向是積極地擴大固定資產投資,來拉動國民經濟的適度快速增長。由於我國投資增長主要依賴於政府增發國債和由國債投資而帶動的貸款所拉動,社會投資增長則相對緩慢。這種性質的投資,主要是靠政府政策性投資行為的推動,市場機制的內在驅動因素較少。它一方面說明政府主導型的投資增長格局仍未有根本改變,另一方面也反映經濟增長對政府政策性投資的依賴過大,社會投資明顯不足。由於政府投資在一定程度上會對民間投資產生“擠出效應”,這將部分抵消財政政策所產生的“乘數效應”。與此同時,財政投資主要是面向基建投資,技改投資明顯減少,且銀行配套資金的貸款部分,也是以中長期貸款為主,因而造成流動資金的明顯不足,即長期資金“擠出”短期資金。同時由於國內大多數企業面臨“相對過剩”的市場環境,且它們的創新能力較低,在“低物價、高成本”的雙重約束下,絕大部分行業的利潤很低。這是當前難以啟動民間投資的一個重要原因。無論從防範財政風險,還是提高投資效率來說,我們都不能再走政府主導型的投資路子,而是應當在穩定市場的同時,促進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有機結合,大力發展資本市場,使企業可以在市場競爭中實現有生命力專案的融資投資。所以,持續擴大投資需求的根本途徑,是以增加政府投資來帶動和擴大信貸投資,以增加基礎產業投資來帶動和擴大其他方面投資,最終形成全社會“投資乘數效應”。

  伴隨固定資產投資的快速增長已經成為擴大內需的主要因素,使得連續多年的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速度明顯超過GDP的增長速度,使得投資佔GDP的比重已經達到近40%的水平。與此相對稱,消費佔GDP比重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連續多年我國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長速度明顯低於GDP的增長速度,這也是國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一個必須引起重視的問題。從投資與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特點看,投資需求對經濟增長的短期拉動作用是很明顯的。但從社會再生產角度看,只有消費需求才是經濟增長的真正的持久的拉動力量。消費啟動是以家庭為支柱的消費性需求,投資啟動則是以擴大企業投資為支柱的生產性需求。雖然在全部投資中會有一定份額形成居民收入,但這並不會改變投資啟動的基本屬性,即投資啟動主要是著眼於擴大生產性需求。消費需求既是社會再生產的終點,又是社會再生產的起點,投資需求歸根到底是由消費需求派生出來的,在消費需求沒有明顯回升的情況下,投資需求的大幅度回升,只能是行政力量的推動。如果沒有消費需求的支援,不能將行政啟動轉變為市場啟動,這種投資增長與經濟回升是不會持久的。

  2002年1月至4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比2001年同期增幅回落4.4、0.1、1.2和1.5個百分點。從市場發展趨勢看,國內消費增幅確實出現令人不安的下滑跡象,必須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2002年4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8.7%,增速同比提高10.1個百分點。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增長8.2%,投入和供給資源的增長明顯大於國內消費的增長。2002年4月末,城鄉居民儲蓄額高達近8萬億元,同比增長15%,其增速遠遠超出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長,反映出城鄉居民投資和消費傾向降低。2002年4月,全國消費品價格水平同比下降1.3%,是自2001年11月份以來連續5個月同比出現下降。2002年4月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繼續下降,同比下降2.1%,是自2001年6月份開始連續11個月出現同比下降。流通環節的生產資料價格下降4.4%,是自2001年5月份以來連續12個月出現下降。工業品出廠價格下降3.8%,原材料、燃料和動力的購進價格下降4.5%,降價幅度繼續擴大。所有這些都反映近兩年我國巨集觀經濟執行中,通貨緊縮的趨勢不僅沒有得到緩解,而且還進一步加深。

  實施積極財政政策5年來,巨集觀經濟執行所面臨的突出問題,就是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增長的市場驅動力明顯不足,使得投資增長缺乏市場機制的內在推動力。怎樣才能使投資需求旺盛起來呢?關鍵在於消費需求的持續增長。如果沒有消費需求的支援,不能將行政啟動轉變為市場啟動,這種投資增長和經濟回升都是不會持久的。從中長期看,只有把投資建立在消費的有效需求上,共同拉動經濟增長,才能有效擴大內需。消費的拉動歷來在我國GDP增長中佔居主導地位,消費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就可拉動GDP增長0.6個百分點。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主要政策工具有哪些

  財政政策工具

  ①財政措施:主要指稅收、財政支出。 稅收作為一種經濟槓桿能夠及時、穩定、可靠地籌集財政資金;調節收入,促進社會經濟協調穩定地發展。

  政府可以通過對財政支出規模的調整,實現對社會總需求的調節。當社會總需求水平低於總供給水平,政府可以通過擴大財政支出規模,相對減少財政收入,刺激總需求的增加,這就是擴張性財政政策;在社會總需求過剩的情況下,政府則採取減少財政支出,相對增加財政收入,從而抑制社會總需求的增加,這就是緊縮性財政政策。

  政府還通過對財政支出結構的調整,影響和改變社會資源配置的狀態,實現政府的財政目標。

  ②財政信用措施。 財政信用措施指政府運用信用原則所採取的參與社會產品分配,籌集資金,調節社會經濟的手段。主要有公債、財政貸款***週轉金***。

  公債是財政籌集資金、調節經濟、實現預定的財政目標的手段。

  財政貸款***週轉金***是財政按照信用原則分配財政資金的主要手段。形式上看,財政貸款屬於信用範疇,內容上看,財政貸款不同於一般的銀行貸款。

  ③自動穩定器。 自動穩定器也稱內在的穩定器,指在經濟中能夠自動地趨向於抵消總需求變化的政策工具與活動。其特徵是對總需求的調節是自動的,不需要人們預先作出判斷和採取措施,它可以自行發揮作用,減輕需求水平的波動,進而起到穩定經濟的作用。

  自動穩定器主要包括累進的公司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及有明確條件規定的對個人的轉移支付。

  ④相機抉擇的穩定器。 相機抉擇的穩定器是指為了使經濟達到預定的總需求水平和就業水平,政府根據不同情況所採取的財政措施。其特徵是不能自動地發揮作用,而是靠人們對客觀經濟形勢進行分析判斷,然後再相機決定所要採取的相應財政措施。相機抉擇的穩定器主要包括調整政府購買商品和勞務的水平;調整稅率;調整稅收起徵點和減免稅規定;調整轉移支付條件;調整加速折舊政策規定等。

  貨幣政策工具

  一、常規性貨幣政策工具

  或稱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指中央銀行所採用的、對整個金融系統的貨幣信用擴張與緊縮產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響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準備金制度

  ②再貼現政策

  ③公開市場業務,被稱為中央銀行的 “三大法寶”。主要是從總量上對貨幣供應時和信貸規模進行調節。

  二、選擇性的貨幣政策工具

  是指中央銀行鍼對某些特殊的信貸或某些特殊的經濟領域而採用的工具,以某些個別商業銀行的資產運用與負債經營活動或整個商業銀行資產運用也負債經營活動為物件,側重於對銀行業務活動質的方面進行控制,是常規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必要補充,常見的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消費者信用控制;

  ②證券市場信用控制;

  ③不動產信用控制;

  ④優惠利率;

  ⑤預繳進口保證金;

  ⑥其它政策工具。

  三、補充性貨幣政策工具

  其它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規性、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外,中央銀行有時還運用一些補充性貨幣政策工具,對信用進行直接控制和間接控制。包括:

  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銀行依法對商業銀行創造信用的業務進行直接干預而採取的各種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預、流動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種貸款;

  ②信用間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銀行憑藉其在金融體制中的特殊地位,通過與金融機構之間的磋商、宣傳等,指導其信用活動,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視窗指導、道義勸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