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我國政府各部門紛紛致力於發展巨集觀經濟政策,力求通過完善的財政經濟政策,不斷推動國家經濟增長方式的完善與成熟,進而,為促進國家經濟穩定增長和優化經濟結構奠定堅實的基礎保障。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於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現階段,國內社會經濟巨集觀形勢呈現為“內需結構失衡、消費需求不足、投資需求過熱、就業門檻較高”的局面,所以迫切需要政府部門採取有效的財政政策以達到調控巨集觀經濟的作用,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穩定增長。為改變上述現狀,政府部門積極實施擴張性赤字預算政策,該政策的實施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社會經濟的增長,但仍然存在融資利息負擔過重等一系列問題。

  1.稅收政策是財政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稅收政策是在社會與經濟發展過程中逐漸演變而來的,所以稅收政策對經濟增長起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歸納而言,其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1***在稅收政策的影響下,政府部門充分利用手中職權廣泛籌集資金,以滿足社會經濟增長的需求;***2***稅收政策能夠引導更多的人將剩餘資金用於投資或儲蓄。從公共儲蓄視角看,公共投資資金數額一定程度上取決於稅收收入,即稅收收入越多,用於共同投資資金數額越多;反之亦然。由此可見,財政政策對經濟增長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2.除稅收政策之外,財政支出也對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首先,財政支出能夠重新對公共儲蓄資金進行科學合理配置,以起到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的目標。同時,財政支出還具有示範效應,引導著社會中的有效資金趨於正確的方向流動;其次,財政支出具有調節收入分配的效應。實踐表明,稅收政策減少了有錢人的收入,而財政支出則增加了窮人的收入。

  3.以導向為依據,可將財政政策劃分為緊縮性財政政策、擴張性財政政策及中性財政政策,其中各類財政政策之間具有一定的內在聯絡。一般而言,隨著社會經濟持續過熱,致使社會總需求量過大,國民收入遠遠高於充分就業時的水平,此形勢下政府部門為穩定經濟,需實施緊縮性財政政策,以減少財政支出或增加稅收的形式減少或抑制社會總需求量;相反,隨著社會經濟持續衰退,致使社會總需求量不足,國民收入遠遠低於充分就業時的水平,此形勢下政府部門為穩定經濟,需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以增加財政支出或減少稅收的形式刺激社會總需求量增長,促使經濟儘快復甦。除上述兩種狀況之外,政府部門為達到穩定社會經濟的目的,應實施中性財政政策。

  另外,在財政收支穩定不變的狀況下,可調整優化財政收支,以達到促進經濟增長的目的。除此之外,科學合理分配支出、不斷提升公平服務水平等措施也具有促進經濟增長的積極效應。

  擴張性財政政策又稱之為膨脹性財政政策,其指的是通過減稅、增支出以擴大財政赤字的財政分配方式,以達到增加和刺激社會總需求的目的。其中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實施必須以具備閒置資源為前提條件,實際上,僅憑藉市場力量根本無法利用閒置資源,為確保閒置資金科學合理利用,需要藉助政府權力。由於閒置資金數量有限,隨著社會經濟不斷髮展,資金將面臨著緊缺危機,為解決這一問題,勢必要從金融市場中籌集更多的資金,以致累計赤字與累計發債規模逐漸增大,從而引發經濟過熱,進而制約到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穩定增長。所以要求相關部門實施緊縮性財政政策,依託於該政策以協調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的關係。可見,經濟資源有限的環境下,任何財政政策均不可長期執行,否則將嚴重危及到社會經濟的快速增長。

  4.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影響。首先,貨幣政策通過作用於總量以達到直接調整社會總需求的效應;而財政政策是通過改變總量中的分佈與比例以達到間接調整社會總需求的效應。其次,貨幣政策對經濟的調整力度較平緩,通常不會對市場機制產生較大的衝擊力;而財政政策恰恰相反,其對經濟的調整力度較大,且較易對市場機制產生強大沖擊力。再次,貨幣政策以經濟行為主體競爭作用達到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目標;而財政政策以市場的供求關係與機制作用達到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目標;最後,財政政策的制定過程中既涉及到經濟決策又涉及到政治決策,其與相關法律程式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因此不易於高效順利實施。

  財政政策對經濟增長的策略

  1.轉變政府職能。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政府職能的內涵和邊界就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從整體上觀察,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基本上沿著提高市場資源配置地位的道路演進。然而相對於市場的發育,政府職能調整顯得滯後,出現了所謂“越位”、“錯位”、“缺位”的種種現象。也就是說,我國政府管理市場經濟的能力還未滿足市場正常發展的需要。社會保障水平低下、城鄉差距拉大、社會不公平感增加、環境持續惡化、粗放型增長屢禁不止等現實經濟社會中的矛盾,不僅僅是市場失靈的結果,更有政府管理不到的因素。堅持以人為本,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這些資訊都透露出我國正在加快政府職隨轉變的步伐。轉變政府職能,就是要切實解決政府“缺位”、“越位”、“錯位”的問題,最終把政府職能轉移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軌道上來。

  2.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應該繼續加強高速公路、鐵路、航空以及通訊等建設,為經濟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在產業方面要鼓勵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在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和大型裝備技術製造業等產業部門形成國際競爭力;國土開發方面形成全面綜合的開發格局,縮小東部、中部、西部的地區差距,合理規劃和佈局三個地區的產業結構,使全國實現協調、健康發展。

  3.財政政策權力下放到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還應對於中央與地方之間的財政權力下放以及擴大地方政府的自主權這一認識上存在的誤區,進行及時的認識與調整。在現階段,由於社會對於和諧以及有效地經濟發展的需求,穩定的國內財政政策環境是實現經濟發展的前提與基本,由此可見,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財政權力下放是由一定的條件作為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必須維護強勢政府,強化中央在政府以及財政政策等方面的統一領導權,換言之,也就是要保證中央在經濟發展以及財政政策管理等方面所應具有的絕對管理權威。因此,對於地方政府而言,如何對下放的財政政策權利的範圍以及程度進行有效的把握,同時確定合理的政府活動範圍,從而對本地方社會的經濟進行及時的管理,從而避免下放到地方的權利不至於偏離社會公共利益的軌道,以及進一步的強化地方政府對微觀領域經濟活動的權利,是清除阻礙縣級政府服務能力提升以及實現經濟順利發展的關鍵性環節。與此同時,由於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關係缺少剛性準則的約束與制約,因此,地方政府可以將中央政府的財政政策作為一種很重要的資源,因此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的關係,思考如何把握中央政府財政制度、財政政策供給的意願範圍以及向中央政府索取有利於本地發展的財政政策以為其社會發展提供服務就是對地方政府財政政府把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影響和作用的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