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差異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二者都是經濟政策,都屬於巨集觀調空的重要方式,但二者的含義卻相差很多,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1***含義不同。財政政策指國家通過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調節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以實現社會經濟目標的具體措施;貨幣政策也稱金融政策,是指一國中央銀行為實現一定的巨集觀經濟目標而對貨幣的供應量和貨幣流通的組織、管理政策。

  ***2***內容不同。財政政策包括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兩方面的政策,如稅收的變化,發行國庫券,國家規定按較高的保護價收購糧食,對公共工程或商品與勞務投資的多少等;貨幣政策由信貸政策、利率政策和匯率政策三部分構成。

  ***3***型別不同。根據對經濟執行的不同影響,財政政策一般可分為擴張性***積極***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財政政策兩種型別。擴張性財政政策即通過增加財政支出減少稅收,以刺激總需求增長,減少失業,使經濟得以較快發展;緊縮性財政政策則指通過減少財政支出和增加稅收來抑制總需求,從而降低通貨膨脹率。而我國在2005年實行的穩健的財政政策則不屬於以上兩種型別,它是既有擴張又有緊縮的鬆緊適度的財政政策。從總量調節出發可以把貨幣政策分為均衡性貨幣政策、擴張性貨幣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三種類型。均衡性貨幣政策是保持貨幣供應量與經濟發展對貨幣的需要量的大體平衡,功能是促使和保持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基本平衡;擴張性貨幣政策是使貨幣供應量超過流通中對貨幣的需要量,功能是刺激社會總需求的增長和經濟的較快發展,但有可能會形成通貨膨脹或使已有的通貨膨脹加劇;緊縮性貨幣政策是使貨幣供應量小於流通中對貨幣的需要量,功能是抑制社會總需求的增長,但也可能會抑制生產的發展,導致經濟停滯。我國近幾年來實行的穩健的貨幣政策並不屬於以上型別,而是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在操作層面上或採用擴張的貨幣政策,或採用緊縮的貨幣政策。

  ***4***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財政政策是由國家制定的,必須經全國人大或其會通過;而貨幣政策是由中國人民銀行直接制定的。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功能差異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國家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巨集觀經濟政策,服務於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的巨集觀經濟目標。

  二者都是以貨幣形態的經濟總量加以測度的,所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有總量政策的鮮明特徵,這是兩種政策具有共性的一面。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差異:

  一、實施政策的主體不同

  實施財政政策的主體——政府

  實施貨幣政策的主體是——中央銀行

  1.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和某些發達國家,中央銀行是政府的隸屬機構,只是名義上的貨幣政策主體,不能獨立地實施貨幣政策。由於這一模式有利有弊,採取上述模式的國家正在不斷採取改進措施,逐步加強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和權威性。

  2.在許多經濟發達國家,中央銀行相對於政府部門具有很高的獨立性,在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方面直接對立法機構或直接對總統負責,政府無權左右貨幣政策的運作。在此情況下,中央銀行才真正成為貨幣政策的主體,這對維護貨幣政策的權威性和實施效果是十分有利的。

  二、傳導過程的差異

  為實現貨幣政策目標,中央銀行必須藉助於一些可操作、可計量、能監控的中介指標,通過對中介指標的調控,最終實現既定的貨幣政策目標。

  中介指標包括:利率、貨幣供應量、超額準備金、基礎貨幣、匯率等。

  1.利率

  利率提高或降低利率可以縮減或增加貨幣供應量,進而調節市場總需求。

  2.超額準備金

  調控超額準備金,可以控制商業銀行和各類金融機構資金鬆緊程度,進而控制貨幣供應量。

  3.基礎貨幣

  基礎貨幣——貨幣供應量數倍伸縮的基礎,是市場貨幣量形成的源頭。

  財政政策的傳導機制比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更為直接。

  財政政策一般是直接作用於企業和居民,進而對國民經濟的執行產生影響。

  如擴大財政支出,就會直接或間接增加企業和個人的收入,而企業和個人收入的增加,就相應增加社會總需求,這對調節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對比態勢有積極的效果。

  再如政府通過調整稅率、利用累進的個人所得稅的自動穩定器功能,也會起到調節企業和個人收入水平的作用。

  三、政策手段不同

  財政政策手段——主要有稅收、預算、補貼、公債等,它們都是經由一定的途徑和方式作用於政策目標。

  貨幣政策的主要手段——公開市場業務、調整法定準備金率、再貼現政策等。

  四、政策時滯不同

  政策時滯——指從認識到需要採取政策行動到產生效果為止所需要的時間。

  1.政策時滯可分為內部時滯和外部時滯

  政策時滯越短,政策當局越是能夠對有關情況做出及時反應,政策也就越能快速地發揮作用。

  政策時滯可分為內部時滯和外部時滯。

  ***1***內部時滯——指採取政策行動的過程所需要的時間,具體而言又包括認識時滯、決策時滯和行動時滯。

  認識時滯——指政策當局意識到發生了問題到決定採取政策之間所需要的時間。

  財政政策的認識時滯同貨幣政策的認識時滯大致是相同的。

  決策時滯——指政策決策者認識到需要採取政策行動到政策制定完畢之間所需要的時間。由於財政手段和變化需要通過較煩瑣決策程式,財政政策的決策時滯一般要比貨幣政策的決策時滯長。

  行動時滯——指從政策制定完畢到開始執行之間所需要的時間。

  貨幣政策手段一經決定變更,可以立即予以實施,所以行動時滯較短。至此,可以得出初步結論:財政政策的內部時滯比貨幣政策的內部時滯要長一些。應該注意的是,這是就“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部分而言的,如果是經由“自動穩定器”實施的財政政策,其內部時滯是不存在的,或者說內部時滯為零。

  ***2***外部時滯——指從政策開始執行到政策對目標發揮作用之間所需要的時間。

  財政政策通常直接影響收入和支出***包括消費支出和投資支出***;

  貨幣政策則通過影響中介指標,間接地影響收入、消費和投資。

  財政政策的外部時滯比貨幣政策時滯要短一些。它表明財政政策能夠更快地對經濟執行進行調節。但是,這一點常被財政政策所具有的較長的內部時滯所抵銷,就總的政策時滯來說,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究竟誰長誰短,不能一概而論,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

  五、對利率變化的影響不同

  擴張性財政政策有可能導致利率的提高,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有可能降低利率。

  原因:

  1.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意味著政府在金融市場上籌措資金,並不增加整個金融市場的貨幣供應量,而只是把個人和企業的資金轉移到政府手上,由於政府佔用了民間資金,就可能對投資和消費產生排擠效應,使金融市場資金緊張,從而可能導致市場利率的上揚。

  2.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意味著貨幣供應量增加,對利率具有壓抑作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利率變化方向的不同影響是財政政策同貨幣政策之間的重要差異,這個差異表明,政府可以將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作為兩個不同的工具來配合使用,以便實現一些相互衝突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