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理財風險怎樣辨別

  目前,新股發行提速,基金銷售火爆,炒金炒匯忙得熱火朝天,理財市場十分熱鬧。然而,面對這些理財產品,很多消費者卻產生了許多疑惑,應該如何選擇?因此,他們把求助之手伸向了第三方理財平臺。下面小編來告訴大家。

  第三方理財是指那些獨立的中介理財機構,它們不代表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能夠獨立地分析客戶的財務狀況和理財需求,判斷選擇適合客戶的投資工具,提供綜合性的理財規劃服務。

  通常,第三方獨立理財機構會先對客戶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解,包括客戶的資產狀況,投資偏好和財富目標,然後,根據具體情況為客戶定製財富管理策略,提供理財產品,實現客戶的財富目標。 由於發展迅猛,這種在歐美髮展了多年的理財模式在國內卻良莠不齊,亟待進一步規範。在此提醒消費者,第三方理財潛在風險很高,消費者自身要有防範意識。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來考慮:

  一是要警惕收益率過高的產品

  高收益往往伴隨著高風險,這是投資的基本規律。如果遇到一個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遠遠高於定期保本收益產品,購買門檻又很低,且銷售人員承諾保本保收益,這時消費者就要小心了,避免掉入“財富管理”陷阱。

  二是要考察銷售理財產品的機構和銷售人員的資質

  如保險公司與保險中介機構業務員的代理許可權是保險產品,對於近年來在第三方理財機構熱銷,同時也引發不少糾紛的私募股權基金、有限合夥理財產品等是無權銷售的。如果有人以保險公司的名義銷售第三方理財產品,那麼消費者只需致電保險公司客戶服務熱線,即可核實銷售人員的身份和產品的真實性。

  第三方理財機構的風險

  多位受訪的業內人士透露,不滿足僅做下游代銷而努力往上游尋找融資專案的第三方理財機構越來越多。

  費率的差異以及在信貸緊縮背景下,企業融資尤其是地產專案融資無比艱難,這兩重因素都直接或間接地導致此項業務出現。

  成都某家第三方理財機構人士透露,單純做信託產品的銷售代理,銷售能力並不是很突出者,佣金率一般是1%,實力孱弱者甚至只分得0.5%-0.8%,稍強勢一些的機構在信託產品的佣金也只有1.5%。

  然而,如果第三方在“融資需求方——信託——第三方理財”這一鏈條中,直接涉及上游的融資專案,然後再找信託公司合作,地位待遇天差地別。

  如此一來,第三方在鏈條中的話語權驟然提升,分配的天平也要向他們傾斜,收益可以達到3%-5%在有些商業地產專案中,不少都是辦完手續後,因銀行信貸緊張,無法進行後續融資。此時,一些地產專案主動上門,希望能給他們融資,並且第三方和多家信託公司都有合作,融資方案操作起來也很方便。“現在是做這項業務的最佳時間點,因為信貸資金緊張,需要融資的企業很多。

  ”李強說。但是他也很擔心,一旦這類產品過多發行,必然會出現很多粗製濫造的產品,其中所隱含的風險就非常大。上海另一家第三方理財高管卻是極力反對這種涉足上游專案做法。他認為,上游專案確實賺錢多,但是風險也很大,要涉及內容和專業性大多,還是應該交給專業金融機構去做,第三方只要做好選擇就行了。該人士表示,即使某家第三方機構的客戶多,管理資產量大,有時候一些標準化的金融產品不能滿足客戶需要,需要尋找適合的產品,但是依然應該選擇和有實力金融機構的聯合。

  例如,最初級聯合就是第三方參與專案定價;再深入聯合就是共同參與對專案的甄別,但專案的來源應是金融機構或PE機構。